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一眼便是千年 仰韶村的彩陶“会说话”
更新时间:2024/8/18 21:07:5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行车驶入三门峡市渑池县境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彩陶图案,不禁让人神往5000多年前可能发生的场景——仰韶先民身披丝绸、手戴玉环、脚踩“混凝土”地坪、再喝上一杯自己酿造的纯粮美酒……

带着对这段史前文明的憧憬,8月17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了仰韶文化博物馆,在先民们曾营建聚落的地方,仿佛望见他们正在抟土制陶、磨石做工。

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村的彩陶会“说话”

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在鹳鱼石斧缸上,给后人留下了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幅彩绘陶画,这幅绘画究竟表现出什么寓意呢?

鹳鱼石斧缸。

“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答案,目前广受认可的说法认为,鹳鸟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石斧代表权力,鹳鸟氏族同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仰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琪如是说道,后人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以纪念鹳鸟氏族的英雄事迹。

一鸟一鱼一石斧,简约却不简单的图画在陶缸上永久保存,只看上一眼,便能穿越回5000多年前的时空。王琪说,“这幅陶画所运用的画法细腻多样、画面生动真实,因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博物馆陈列的彩陶器物。

除了鹳鱼石斧缸,在仰韶文化博物馆,能代表“雏形”一意的文物不在少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标志,它是人类历史上首种人工材料,这件就是仰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也是仰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王琪向采访团介绍道,馆内展出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花瓣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一件件展品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100余年前,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第一铲。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破土而出,它们“诉说”着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

仰韶文化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如今,走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考古公园,步道两侧还有陶器碎片区,土地表层可见褐色细碎陶质颗粒。

“当时的彩陶颗粒比现在还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说,“最初发掘仰韶村时,你们站的地方,都有大量陶器碎片。对中国现代考古学而言,仰韶村遗址是一个重要的坐标,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起点。”

采访团在考古发掘区采访李世伟。

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在100年前并不被学者接受。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等虽然在中国不同地区发现了石器,但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一个地方大量积存石器,当时石器的形色也无法证明其产自本土,因此断言“中国无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现场。

然而,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终结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据介绍,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给“中国文化西来说”以有力的批驳。

“仰韶村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有没有新石器时代认知的空白。”李世伟说。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结合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和多技术,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老祖宗”智慧的认知。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混凝土”地坪。

“第四次发掘出土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仰韶时期玉钺残片及陶塑。”在考古发掘留下的探方旁,李世伟介绍着第四次发掘的重要成果,“首次发现了草拌泥红烧土墙壁、疑似水泥混凝土的房屋建筑材料。这种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期常见的红烧土草拌泥,刷新了对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认识,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技术提供了新材料。”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对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DNA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古DNA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人群的发展和遗传关系。”李世伟说,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

“通过我们这一年多的努力,多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应用了体质人类学、颅面复原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现在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人面貌进行了一个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李世伟向采访团分享着最新研究结果。

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历史的空白,并伴随着中国现代考古事业从萌芽到发展的百年历程。

当你注视着那些线条流畅、图案绚丽的彩陶,是否也能在它的背后窥见远古仰韶先民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山启林,迎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董蕾/文 马绍坤/视频)


专题

专题丨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相关报道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武周时期世界级地标建筑长啥样?外国朋友带你一看究竟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龙门石窟今年已接待游客450万人,穿汉服游洛阳成标配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外国朋友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寻“最早的中国”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洛阳多家博物馆暑期“一票难求”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探访隋唐洛阳城随手一拍就是神都“时装周”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感受“千年运河,万年通济”的魅力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当艺术跨越时间看一座千年石窟的数字焕新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白俄罗斯留学生喀秋莎:龙门石窟好City啊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从博物馆看河南:洛阳牡丹瓷博物馆篇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直播间里“搭戏台”河南这群年轻人开启豫剧传承“第二舞台”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一眼便是千年 仰韶村的彩陶“会说话”
    2024/8/18 21:07:5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行车驶入三门峡市渑池县境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彩陶图案,不禁让人神往5000多年前可能发生的场景——仰韶先民身披丝绸、手戴玉环、脚踩“混凝土”地坪、再喝上一杯自己酿造的纯粮美酒……

    带着对这段史前文明的憧憬,8月17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了仰韶文化博物馆,在先民们曾营建聚落的地方,仿佛望见他们正在抟土制陶、磨石做工。

    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村的彩陶会“说话”

    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在鹳鱼石斧缸上,给后人留下了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幅彩绘陶画,这幅绘画究竟表现出什么寓意呢?

    鹳鱼石斧缸。

    “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答案,目前广受认可的说法认为,鹳鸟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石斧代表权力,鹳鸟氏族同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仰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琪如是说道,后人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以纪念鹳鸟氏族的英雄事迹。

    一鸟一鱼一石斧,简约却不简单的图画在陶缸上永久保存,只看上一眼,便能穿越回5000多年前的时空。王琪说,“这幅陶画所运用的画法细腻多样、画面生动真实,因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博物馆陈列的彩陶器物。

    除了鹳鱼石斧缸,在仰韶文化博物馆,能代表“雏形”一意的文物不在少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标志,它是人类历史上首种人工材料,这件就是仰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也是仰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王琪向采访团介绍道,馆内展出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花瓣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一件件展品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100余年前,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第一铲。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破土而出,它们“诉说”着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

    仰韶文化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如今,走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考古公园,步道两侧还有陶器碎片区,土地表层可见褐色细碎陶质颗粒。

    “当时的彩陶颗粒比现在还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说,“最初发掘仰韶村时,你们站的地方,都有大量陶器碎片。对中国现代考古学而言,仰韶村遗址是一个重要的坐标,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起点。”

    采访团在考古发掘区采访李世伟。

    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在100年前并不被学者接受。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等虽然在中国不同地区发现了石器,但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一个地方大量积存石器,当时石器的形色也无法证明其产自本土,因此断言“中国无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现场。

    然而,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终结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据介绍,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给“中国文化西来说”以有力的批驳。

    “仰韶村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有没有新石器时代认知的空白。”李世伟说。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结合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和多技术,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老祖宗”智慧的认知。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混凝土”地坪。

    “第四次发掘出土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仰韶时期玉钺残片及陶塑。”在考古发掘留下的探方旁,李世伟介绍着第四次发掘的重要成果,“首次发现了草拌泥红烧土墙壁、疑似水泥混凝土的房屋建筑材料。这种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期常见的红烧土草拌泥,刷新了对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认识,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技术提供了新材料。”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对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DNA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古DNA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人群的发展和遗传关系。”李世伟说,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

    “通过我们这一年多的努力,多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应用了体质人类学、颅面复原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现在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人面貌进行了一个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李世伟向采访团分享着最新研究结果。

    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历史的空白,并伴随着中国现代考古事业从萌芽到发展的百年历程。

    当你注视着那些线条流畅、图案绚丽的彩陶,是否也能在它的背后窥见远古仰韶先民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山启林,迎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董蕾/文 马绍坤/视频)


    专题

    专题丨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相关报道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武周时期世界级地标建筑长啥样?外国朋友带你一看究竟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龙门石窟今年已接待游客450万人,穿汉服游洛阳成标配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外国朋友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寻“最早的中国”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洛阳多家博物馆暑期“一票难求”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探访隋唐洛阳城随手一拍就是神都“时装周”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感受“千年运河,万年通济”的魅力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当艺术跨越时间看一座千年石窟的数字焕新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白俄罗斯留学生喀秋莎:龙门石窟好City啊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从博物馆看河南:洛阳牡丹瓷博物馆篇

    何以中国行走河南丨直播间里“搭戏台”河南这群年轻人开启豫剧传承“第二舞台”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