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在洛阳探源“中国之最” 了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业态
更新时间:2024/8/19 16:09:26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仝瑞勤):洛阳,地处河洛地区的中心,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洛阳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都城文化。沿洛水自东向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五大都城遗址。

a1db5e5e700f56e1c7eef95636bb052d_rBABCWbClsWAPzorAAAAAAAAAAA097.800x533.jpg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媒体采访团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摄影 仝瑞勤


  8月16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媒体采访团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际遗址公园,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探早期中国文明,回望“神都”洛阳的盛世繁华,感受洛阳让文物古迹“活”起来的出彩篇章。


  探源“中国之最” 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老夏文化魅力


  从1959年起,几代考古人经过60余年的探索,在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这些实证标志着夏王朝正从传说具化为真实的、可触碰的历史,更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b0965fb28681b892a7ed2c024cf9c073_rBABCmbClsWAQP9qAAAAAAAAAAA763.800x533.jpg

乳钉纹铜爵 摄影 仝瑞勤


  网格纹铜鼎、乳钉纹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件件镇馆之宝吸引采访团一行驻足观看。


  “随着持续发掘,我们在二里头发现了许多‘中国之最’,如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杨硕介绍说,绿松石龙形器堪称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的代表,也是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a94237c28ffaf28a3bc72677c72ee04b_rBABDGbClsWALr18AAAAAAAAAAA521.800x533.jpg

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 摄影 仝瑞勤


  整件器物长约70厘米,由23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12组菱形图案象征着龙的鳞纹,还有蜷曲的尾巴、圆柱形绿松石和白玉组成的鼻子,龙眼呈梭形,眼珠为圆饼形白玉,形象鲜活生动。因制作精、体量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作为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国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华夏第一王都”包含了“第一王朝”“赫赫夏都”“世纪探索”三部分,共展出各类珍贵文物1500余件,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夏文化探索历程和遗址60多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eae831a51b6b088fbafa35ab56b0ebfc_rBABDGbClsWAEvlmAAAAAAAAAAA049.800x533.jpg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陶器 摄影 仝瑞勤


  为了让游客深入感受二里头文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沉寂在历史之中的文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老的夏文化魅力。


  在博物馆二楼,巨大的三折幕上的影像扑面而来,把人们带回3800多年前。在“赫赫夏都”展示区,天花板、地面和中间四面屏幕融为一体,37台投影机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三维影像空间,夏王朝的国家大事在观众眼前一一上演,征战时的恢宏气势、夏王车辇仪仗的盛大威武、王室仪典的不凡气派令人恍若身临夏都。

6116c79e043dcd23c204385d3e155491_rBABC2bClsWADBQEAAAAAAAAAAA080.800x533.jpg

游客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 摄影 仝瑞勤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示方式,加强夏文化的研究传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精神动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赵腾宇表示。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讲好“龙门故事”


  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2000年11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568dea0a8cad76aee27f935ada9c8e0_rBABCmbClsWAduAZAAAAAAAAAAA933.800x533.jpg

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摄影 仝瑞勤


  在万佛洞前室南壁,游客拿出手机对着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进行扫描,很快手机上就出现一尊光彩夺目的造像——这尊观世音像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石质造像。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精品院藏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除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对雕像进行了造型的虚拟修复及色彩的虚拟复原,还通过数字博物馆,借助网络进行远端传播和展示。


  再现“神都”洛阳 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业态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穿着汉服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记者随处可见身穿各式汉服、画着精致妆容的游客,或游览或拍照打卡。

9a528829bcecd5b21680b696de3fa45b_rBABDGbClsWAG_62AAAAAAAAAAA476.800x533.jpg

游客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打卡拍照 摄影 仝瑞勤


  据介绍,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沿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从南向北谋划并实施天街、天津桥、永泰门、宫城北区轴线、玄武门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以打造“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新业态、着力塑造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为导向,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观众打开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地。

943e51d903dc91b1e338f6dc61d6b27b_rBABCWbClsWAf2KKAAAAAAAAAAA237.800x533.jpg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夜景 摄影 仝瑞勤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有力促进了洛阳文物活化利用、老城改造更新及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一张新名片,更是洛阳新的文化地标。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在洛阳探源“中国之最” 了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业态
2024/8/19 16:09:26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仝瑞勤):洛阳,地处河洛地区的中心,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洛阳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都城文化。沿洛水自东向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五大都城遗址。

a1db5e5e700f56e1c7eef95636bb052d_rBABCWbClsWAPzorAAAAAAAAAAA097.800x533.jpg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媒体采访团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摄影 仝瑞勤


  8月16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媒体采访团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际遗址公园,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探早期中国文明,回望“神都”洛阳的盛世繁华,感受洛阳让文物古迹“活”起来的出彩篇章。


  探源“中国之最” 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老夏文化魅力


  从1959年起,几代考古人经过60余年的探索,在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这些实证标志着夏王朝正从传说具化为真实的、可触碰的历史,更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b0965fb28681b892a7ed2c024cf9c073_rBABCmbClsWAQP9qAAAAAAAAAAA763.800x533.jpg

乳钉纹铜爵 摄影 仝瑞勤


  网格纹铜鼎、乳钉纹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件件镇馆之宝吸引采访团一行驻足观看。


  “随着持续发掘,我们在二里头发现了许多‘中国之最’,如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杨硕介绍说,绿松石龙形器堪称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的代表,也是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a94237c28ffaf28a3bc72677c72ee04b_rBABDGbClsWALr18AAAAAAAAAAA521.800x533.jpg

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 摄影 仝瑞勤


  整件器物长约70厘米,由23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12组菱形图案象征着龙的鳞纹,还有蜷曲的尾巴、圆柱形绿松石和白玉组成的鼻子,龙眼呈梭形,眼珠为圆饼形白玉,形象鲜活生动。因制作精、体量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作为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国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华夏第一王都”包含了“第一王朝”“赫赫夏都”“世纪探索”三部分,共展出各类珍贵文物1500余件,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夏文化探索历程和遗址60多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eae831a51b6b088fbafa35ab56b0ebfc_rBABDGbClsWAEvlmAAAAAAAAAAA049.800x533.jpg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陶器 摄影 仝瑞勤


  为了让游客深入感受二里头文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沉寂在历史之中的文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老的夏文化魅力。


  在博物馆二楼,巨大的三折幕上的影像扑面而来,把人们带回3800多年前。在“赫赫夏都”展示区,天花板、地面和中间四面屏幕融为一体,37台投影机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三维影像空间,夏王朝的国家大事在观众眼前一一上演,征战时的恢宏气势、夏王车辇仪仗的盛大威武、王室仪典的不凡气派令人恍若身临夏都。

6116c79e043dcd23c204385d3e155491_rBABC2bClsWADBQEAAAAAAAAAAA080.800x533.jpg

游客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 摄影 仝瑞勤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示方式,加强夏文化的研究传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精神动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赵腾宇表示。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讲好“龙门故事”


  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2000年11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568dea0a8cad76aee27f935ada9c8e0_rBABCmbClsWAduAZAAAAAAAAAAA933.800x533.jpg

游客在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摄影 仝瑞勤


  在万佛洞前室南壁,游客拿出手机对着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进行扫描,很快手机上就出现一尊光彩夺目的造像——这尊观世音像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石质造像。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精品院藏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除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对雕像进行了造型的虚拟修复及色彩的虚拟复原,还通过数字博物馆,借助网络进行远端传播和展示。


  再现“神都”洛阳 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业态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穿着汉服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记者随处可见身穿各式汉服、画着精致妆容的游客,或游览或拍照打卡。

9a528829bcecd5b21680b696de3fa45b_rBABDGbClsWAG_62AAAAAAAAAAA476.800x533.jpg

游客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打卡拍照 摄影 仝瑞勤


  据介绍,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沿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从南向北谋划并实施天街、天津桥、永泰门、宫城北区轴线、玄武门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以打造“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新业态、着力塑造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为导向,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观众打开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地。

943e51d903dc91b1e338f6dc61d6b27b_rBABCWbClsWAf2KKAAAAAAAAAAA237.800x533.jpg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夜景 摄影 仝瑞勤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有力促进了洛阳文物活化利用、老城改造更新及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一张新名片,更是洛阳新的文化地标。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