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裴李岗文化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4/8/31 20:05:35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裴李岗文化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访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蔡金英

p45_s-2.jpg

  人物简介

  蔡金英,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从2004年开始,多次参加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出版了《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主持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裴李岗文化的谱系研究”、河南省兴文化项目“河南史前遗址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裴李岗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等。

  专家观点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文明的肇端,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对否定中国文化西来说有着巨大贡献。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第一次整合,是前仰韶时期影响范围最大的考古学文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裴李岗文化,是指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8500年至7000年,为前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文明的肇端,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8月29日,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蔡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影响,前仰韶时代又被称为裴李岗时代。

  安阳八里庄遗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

  “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其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大别山,东至豫东,西至豫西。”蔡金英介绍,河南省周边地区暂时未发现裴李岗文化的遗存。

  蔡金英介绍,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北南部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和西万年遗址等为代表的磁山文化遗存;山西省只在晋东南的武乡石门牛鼻子湾遗址征集到与磁山文化面貌相似的一套石磨盘、石磨棒,性质也当属于磁山文化;陕西省东南部主要分布的是老官台文化,如商县紫荆遗址、商南梁家湾遗址和大荔梁家坡遗址等;湖北省西北部只在郧县(现为郧阳区)庹家洲发现了老官台文化的遗存;安徽省境内分布的主要是顺山集文化遗存和双墩文化;而豫东至鲁西南的濮阳、菏泽、商丘一线以东地区为湖沼带,这一区域少有人居住,目前未发现相关的文化遗存。“从目前已经发掘的遗址及周边遗存的分布情况看,豫中地区应该是裴李岗文化的核心分布区。”蔡金英认为。

  2022年5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峰区(高新区)原小八里庄村南地发现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7400年。

  “经过论证,八里庄遗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地区乃至整个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安阳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对于揭示豫北地区裴李岗文化地方类型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探讨与磁山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蔡金英说。

  裴李岗文化内涵丰富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科学、农业还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裴李岗文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裴李岗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蔡金英举例,在裴李岗文化的不同遗址里,都发现了作为装饰使用的绿松石。裴李岗文化的绿松石以圆形饰和三角形饰较多,多是充当挂饰,根据佩戴部位的不同,分为头饰、耳饰、胸饰和腕饰等。“如贾湖、裴李岗、沙窝李、水泉、石固等遗址都出土有绿松石,尤以贾湖遗址出土数量最多。”她说,在贾湖遗址还发现一件玉璜,经打磨抛光处理,两端均经五次穿孔,似经长期反复作配饰使用。

  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农业,饮食来源有固体食物和液体饮品。“固体食物中有动物和植物,动物来源有鱼类、贝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植物来源有水生植物、旱作植物和坚果类食物等;液体饮品发现有酒,而用作加工、储存和盛放的容器就是墓葬中最常见的小口双耳壶。”蔡金英说。

  蔡金英介绍,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居住的房址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另有少量的平地起建式和极少量的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有单间式和多间式。单间式多为椭圆形,还有圆形、近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多间式有二间式、三间式、四间式,多间房系多次扩建而成,形状多不规则。房址面积多在10平方米以下,最小的仅2平方米。房址面积最大的约40平方米。”蔡金英表示,半地穴式建筑具有复杂的建筑工序,这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发展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等,呈现出裴李岗文化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建筑技术造诣。

  强势的裴李岗文化对周边诸多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裴李岗文化主要来源于贾湖文化,但它的包容性很强,它把后李文化、磁山文化等文化因素糅合到自己的文化中来。”蔡金英举例,后李文化的遗存主要为圜底器,器类主要为釜。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尖圜底腹部较深,一类是大圜底腹部较浅;而裴李岗文化二期中出现的罐形鼎上部为大圜底,与后李文化中的釜形态非常相似。另外,裴李岗文化一期时不见圜底器,从二期开始出现的圜底壶也分两类,一类是尖圜底,一类是大圜底。

  “据此我们推断,裴李岗文化二期中的罐形鼎以及圜底壶应是受后李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李文化向西方向的推进则导致了裴李岗文化第一期向第二期文化遗存面貌的转变。”蔡金英说。

  蔡金英认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膨胀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

  “裴李岗文化在稍后阶段,开始向外大规模扩张,渐渐表现出其强势,对周边诸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蔡金英说,裴李岗文化一期时,向南参与了彭头山文化形成,向北改变了磁山文化的本来面貌;二期时向东参与形成了双墩文化;三期时向东北对后李文化产生影响,向西北参与了老官台文化的形成。

  “裴李岗文化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增添了一份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我会继续努力,力争研究透它、解读好它。”蔡金英表示。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

  ——访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演化与发展的枢纽。这一点自古就可以证明,中国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也同样可以证明。”8月29日,历史地理学者、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表示。

  自“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刘国旭就参与其中,梳理河南省内灿若星汉的早期文化遗址,研究河南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与地位,主要关注对象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迹。

  刘国旭表示,河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具体体现在史前主要文明交汇融合的场所、原始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刻画符号的出现与造字的传说等方面。

  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主要文化类型及其器物,在河南都有发现。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是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概念形成于河南,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除了文字起源、礼仪的出现等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铜器的出现和使用、城邑的出现、社会分化等方面。

  此外,河南地区史前遗址,无论是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连绵不断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是自成体系的,当然也包括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融合。这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及下一步“兴文化工程”的重点工作,刘国旭表示,将建立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史前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地理学和环境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史前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史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正本清源、察古鉴今,史前文化遗址对于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文化自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国旭说。

  实践者说

  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成效显著

  ——访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为落实“兴文化工程”决策部署,2023年起,我省文物部门立足自身优势,启动了“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围绕黄帝时期、夏文化时期、商文化时期、春秋轴心文化时期展开专题历史文化研究,助力“兴文化工程”深入推进。8月24日,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不仅出版了专著,发表了10余篇论文,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组织好“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河南省文物局制定并印发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和课题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督促各单位按计划高效推进项目研究。

  任伟说:“我们积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等多家主要考古科研机构、学校等发出号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申报。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我们最终筛选批复了60个研究项目的工作计划。”

  “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是组织全省各主要考古科研单位携手实施的项目,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该项目充分发挥河南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资源优势,依托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成果,为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项目对课题负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必须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倡导多学科紧密合作。通过跨学科、多手段、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推动学术创新和知识深化。

  任伟介绍,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在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夏文化十二讲》和《郑风韩韵——郑韩故城近出东周青铜器精粹》两部专著。此外,在《华夏考古》《文物季刊》《考古与文物》《世界考古》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在科技考古领域,在《农业考古》《人类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二里岗文化农业复杂化的植物考古研究》等研究成果。同时,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也标志着河南省文物系统在“兴文化工程”推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任伟表示,“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利用独特的考古和科技考古方法,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学术解读。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兴文化工程”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而且对于进一步证实河南在中华文化中的“根”与“魂”的精神内核具有深远意义。这些成果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擦亮文化名片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访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这是“中华龙乡”,可探寻距今6400多年的西水坡遗址,看一看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塑龙形图案;这也是“中国杂技之乡”,可品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杂技艺术,看一台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杂技剧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深挖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城市文化品牌,释放出“流量”与“留量”的双重效应。

  “濮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战略引领、项目带动、业态优化、消费升级,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化名片。”8月21日,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兴文化工程”为着力点推进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布局。濮阳市成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编制《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明确重大任务,协调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

  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出特色文化之旅。濮阳市大力推动“引客入濮”,推出以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为代表的龙文化之旅、以《水秀》杂技剧目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之旅、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旅、以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上古文化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同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极限运动大会、濮阳张姓文化节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重点,打造亮点。濮阳市以建设“世界杂技城”为目标推动杂技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完成了品牌打造、阵地建设、赛事落地、人才培养四大任务,实现了规模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由传统到现代,业态上由艺术向产业的三大跨越,培育形成了演艺培训、旅游体验、衍生品开发的杂技全产业链条,杂技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最前列。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该市在积极走出去建立海外中心、营销基地,提升杂技艺术输出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技产业明星城市。

  坚持创新升级业态,推动传统文旅转型升级。濮阳市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意、创新、创造理念,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如推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等优势景区景点引入智能交互、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发挥中原油田展览馆、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优势积极拓展工业旅游,对戚城遗址、史官遗址、濮阳博物馆、中原杂技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

  张锦印表示,下一步,濮阳市将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的高度,以“兴文化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濮阳担当。

  擦亮文化名片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访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这是“中华龙乡”,可探寻距今6400多年的西水坡遗址,看一看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塑龙形图案;这也是“中国杂技之乡”,可品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杂技艺术,看一台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杂技剧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深挖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城市文化品牌,释放出“流量”与“留量”的双重效应。

  “濮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战略引领、项目带动、业态优化、消费升级,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化名片。”8月21日,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兴文化工程”为着力点推进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布局。濮阳市成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编制《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明确重大任务,协调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

  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出特色文化之旅。濮阳市大力推动“引客入濮”,推出以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为代表的龙文化之旅、以《水秀》杂技剧目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之旅、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旅、以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上古文化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同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极限运动大会、濮阳张姓文化节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重点,打造亮点。濮阳市以建设“世界杂技城”为目标推动杂技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完成了品牌打造、阵地建设、赛事落地、人才培养四大任务,实现了规模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由传统到现代,业态上由艺术向产业的三大跨越,培育形成了演艺培训、旅游体验、衍生品开发的杂技全产业链条,杂技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最前列。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该市在积极走出去建立海外中心、营销基地,提升杂技艺术输出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技产业明星城市。

  坚持创新升级业态,推动传统文旅转型升级。濮阳市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意、创新、创造理念,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如推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等优势景区景点引入智能交互、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发挥中原油田展览馆、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优势积极拓展工业旅游,对戚城遗址、史官遗址、濮阳博物馆、中原杂技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

  张锦印表示,下一步,濮阳市将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的高度,以“兴文化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濮阳担当。

Page_h.jpg

文章编辑:李润生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裴李岗文化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2024/8/31 20:05:35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裴李岗文化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访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蔡金英

p45_s-2.jpg

  人物简介

  蔡金英,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从2004年开始,多次参加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出版了《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主持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裴李岗文化的谱系研究”、河南省兴文化项目“河南史前遗址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裴李岗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等。

  专家观点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文明的肇端,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对否定中国文化西来说有着巨大贡献。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第一次整合,是前仰韶时期影响范围最大的考古学文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裴李岗文化,是指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8500年至7000年,为前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文明的肇端,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8月29日,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蔡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影响,前仰韶时代又被称为裴李岗时代。

  安阳八里庄遗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

  “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其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大别山,东至豫东,西至豫西。”蔡金英介绍,河南省周边地区暂时未发现裴李岗文化的遗存。

  蔡金英介绍,在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北南部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和西万年遗址等为代表的磁山文化遗存;山西省只在晋东南的武乡石门牛鼻子湾遗址征集到与磁山文化面貌相似的一套石磨盘、石磨棒,性质也当属于磁山文化;陕西省东南部主要分布的是老官台文化,如商县紫荆遗址、商南梁家湾遗址和大荔梁家坡遗址等;湖北省西北部只在郧县(现为郧阳区)庹家洲发现了老官台文化的遗存;安徽省境内分布的主要是顺山集文化遗存和双墩文化;而豫东至鲁西南的濮阳、菏泽、商丘一线以东地区为湖沼带,这一区域少有人居住,目前未发现相关的文化遗存。“从目前已经发掘的遗址及周边遗存的分布情况看,豫中地区应该是裴李岗文化的核心分布区。”蔡金英认为。

  2022年5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峰区(高新区)原小八里庄村南地发现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7400年。

  “经过论证,八里庄遗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地区乃至整个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安阳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对于揭示豫北地区裴李岗文化地方类型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探讨与磁山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蔡金英说。

  裴李岗文化内涵丰富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科学、农业还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裴李岗文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裴李岗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蔡金英举例,在裴李岗文化的不同遗址里,都发现了作为装饰使用的绿松石。裴李岗文化的绿松石以圆形饰和三角形饰较多,多是充当挂饰,根据佩戴部位的不同,分为头饰、耳饰、胸饰和腕饰等。“如贾湖、裴李岗、沙窝李、水泉、石固等遗址都出土有绿松石,尤以贾湖遗址出土数量最多。”她说,在贾湖遗址还发现一件玉璜,经打磨抛光处理,两端均经五次穿孔,似经长期反复作配饰使用。

  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农业,饮食来源有固体食物和液体饮品。“固体食物中有动物和植物,动物来源有鱼类、贝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植物来源有水生植物、旱作植物和坚果类食物等;液体饮品发现有酒,而用作加工、储存和盛放的容器就是墓葬中最常见的小口双耳壶。”蔡金英说。

  蔡金英介绍,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居住的房址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另有少量的平地起建式和极少量的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有单间式和多间式。单间式多为椭圆形,还有圆形、近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多间式有二间式、三间式、四间式,多间房系多次扩建而成,形状多不规则。房址面积多在10平方米以下,最小的仅2平方米。房址面积最大的约40平方米。”蔡金英表示,半地穴式建筑具有复杂的建筑工序,这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发展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等,呈现出裴李岗文化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建筑技术造诣。

  强势的裴李岗文化对周边诸多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裴李岗文化主要来源于贾湖文化,但它的包容性很强,它把后李文化、磁山文化等文化因素糅合到自己的文化中来。”蔡金英举例,后李文化的遗存主要为圜底器,器类主要为釜。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尖圜底腹部较深,一类是大圜底腹部较浅;而裴李岗文化二期中出现的罐形鼎上部为大圜底,与后李文化中的釜形态非常相似。另外,裴李岗文化一期时不见圜底器,从二期开始出现的圜底壶也分两类,一类是尖圜底,一类是大圜底。

  “据此我们推断,裴李岗文化二期中的罐形鼎以及圜底壶应是受后李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李文化向西方向的推进则导致了裴李岗文化第一期向第二期文化遗存面貌的转变。”蔡金英说。

  蔡金英认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膨胀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

  “裴李岗文化在稍后阶段,开始向外大规模扩张,渐渐表现出其强势,对周边诸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蔡金英说,裴李岗文化一期时,向南参与了彭头山文化形成,向北改变了磁山文化的本来面貌;二期时向东参与形成了双墩文化;三期时向东北对后李文化产生影响,向西北参与了老官台文化的形成。

  “裴李岗文化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增添了一份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我会继续努力,力争研究透它、解读好它。”蔡金英表示。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

  ——访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演化与发展的枢纽。这一点自古就可以证明,中国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也同样可以证明。”8月29日,历史地理学者、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国旭表示。

  自“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刘国旭就参与其中,梳理河南省内灿若星汉的早期文化遗址,研究河南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与地位,主要关注对象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迹。

  刘国旭表示,河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枢纽,具体体现在史前主要文明交汇融合的场所、原始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刻画符号的出现与造字的传说等方面。

  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主要文化类型及其器物,在河南都有发现。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是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概念形成于河南,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除了文字起源、礼仪的出现等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铜器的出现和使用、城邑的出现、社会分化等方面。

  此外,河南地区史前遗址,无论是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连绵不断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是自成体系的,当然也包括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融合。这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及下一步“兴文化工程”的重点工作,刘国旭表示,将建立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史前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地理学和环境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史前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史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正本清源、察古鉴今,史前文化遗址对于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文化自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国旭说。

  实践者说

  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成效显著

  ——访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为落实“兴文化工程”决策部署,2023年起,我省文物部门立足自身优势,启动了“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围绕黄帝时期、夏文化时期、商文化时期、春秋轴心文化时期展开专题历史文化研究,助力“兴文化工程”深入推进。8月24日,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不仅出版了专著,发表了10余篇论文,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组织好“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河南省文物局制定并印发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和课题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督促各单位按计划高效推进项目研究。

  任伟说:“我们积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等多家主要考古科研机构、学校等发出号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申报。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我们最终筛选批复了60个研究项目的工作计划。”

  “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是组织全省各主要考古科研单位携手实施的项目,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该项目充分发挥河南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资源优势,依托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成果,为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项目对课题负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必须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倡导多学科紧密合作。通过跨学科、多手段、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推动学术创新和知识深化。

  任伟介绍,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在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夏文化十二讲》和《郑风韩韵——郑韩故城近出东周青铜器精粹》两部专著。此外,在《华夏考古》《文物季刊》《考古与文物》《世界考古》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在科技考古领域,在《农业考古》《人类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二里岗文化农业复杂化的植物考古研究》等研究成果。同时,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也标志着河南省文物系统在“兴文化工程”推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任伟表示,“河南省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利用独特的考古和科技考古方法,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学术解读。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兴文化工程”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而且对于进一步证实河南在中华文化中的“根”与“魂”的精神内核具有深远意义。这些成果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擦亮文化名片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访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这是“中华龙乡”,可探寻距今6400多年的西水坡遗址,看一看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塑龙形图案;这也是“中国杂技之乡”,可品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杂技艺术,看一台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杂技剧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深挖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城市文化品牌,释放出“流量”与“留量”的双重效应。

  “濮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战略引领、项目带动、业态优化、消费升级,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化名片。”8月21日,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兴文化工程”为着力点推进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布局。濮阳市成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编制《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明确重大任务,协调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

  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出特色文化之旅。濮阳市大力推动“引客入濮”,推出以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为代表的龙文化之旅、以《水秀》杂技剧目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之旅、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旅、以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上古文化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同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极限运动大会、濮阳张姓文化节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重点,打造亮点。濮阳市以建设“世界杂技城”为目标推动杂技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完成了品牌打造、阵地建设、赛事落地、人才培养四大任务,实现了规模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由传统到现代,业态上由艺术向产业的三大跨越,培育形成了演艺培训、旅游体验、衍生品开发的杂技全产业链条,杂技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最前列。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该市在积极走出去建立海外中心、营销基地,提升杂技艺术输出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技产业明星城市。

  坚持创新升级业态,推动传统文旅转型升级。濮阳市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意、创新、创造理念,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如推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等优势景区景点引入智能交互、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发挥中原油田展览馆、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优势积极拓展工业旅游,对戚城遗址、史官遗址、濮阳博物馆、中原杂技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

  张锦印表示,下一步,濮阳市将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的高度,以“兴文化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濮阳担当。

  擦亮文化名片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访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这是“中华龙乡”,可探寻距今6400多年的西水坡遗址,看一看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塑龙形图案;这也是“中国杂技之乡”,可品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杂技艺术,看一台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杂技剧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深挖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城市文化品牌,释放出“流量”与“留量”的双重效应。

  “濮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战略引领、项目带动、业态优化、消费升级,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化名片。”8月21日,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锦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兴文化工程”为着力点推进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布局。濮阳市成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编制《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明确重大任务,协调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

  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出特色文化之旅。濮阳市大力推动“引客入濮”,推出以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为代表的龙文化之旅、以《水秀》杂技剧目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之旅、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旅、以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上古文化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同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极限运动大会、濮阳张姓文化节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重点,打造亮点。濮阳市以建设“世界杂技城”为目标推动杂技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完成了品牌打造、阵地建设、赛事落地、人才培养四大任务,实现了规模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由传统到现代,业态上由艺术向产业的三大跨越,培育形成了演艺培训、旅游体验、衍生品开发的杂技全产业链条,杂技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最前列。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该市在积极走出去建立海外中心、营销基地,提升杂技艺术输出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杂技产业明星城市。

  坚持创新升级业态,推动传统文旅转型升级。濮阳市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意、创新、创造理念,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如推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华夏神木博物馆等优势景区景点引入智能交互、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发挥中原油田展览馆、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优势积极拓展工业旅游,对戚城遗址、史官遗址、濮阳博物馆、中原杂技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

  张锦印表示,下一步,濮阳市将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的高度,以“兴文化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濮阳担当。

Page_h.jpg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