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揭开甲骨谜团
郑州早商文字和甲骨文有什么联系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瑞朝
甲骨并不是商代文字的唯一载体,商代文字也经历了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早商的都城即今天的郑州,在甲骨文的演变、形成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刻有卜辞的甲骨,写有朱书的陶缸,刻有文字的青铜器,在郑州的诸多考古发现中,早期文字遗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考古发现早商时期已有文字
今年4月27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举办的第九期商都讲坛上,针对中国文字肇始,著名考古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
“通过最新的考古实证,结合文字形态、载体等材料,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是在早商文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已经是早商文字成熟时期。”袁广阔说,因此,中华文字成熟的起点将向前推至商代前期。
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占卜龟甲。
其实,早在1953年,郑州二里岗遗址就出土了一段牛肋骨,上刻3行11字,被释读为“乙丑贞:从受……七月又乇土羊”。而在郑州小双桥遗址,也有文字遗存的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素婷说,在小双桥遗址祭祀遗存中,发现写有文字的用于祭祀的陶缸。文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而成,朱书文字字迹较为清晰。而在水井的废弃堆积中,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陶器。
小双桥遗址目前发现的文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数目字类,是大家所熟悉的二、三、七等。一类是象形文字或徽记类,象形文字在朱书文字中占了很大比例。还有一类是祭祀短语类,由于陶器破碎,保留的文字多为片段。
甲骨文与早商文字一脉相承
有业内专家指出,郑州商城骨刻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卜辞,为商后期的甲骨文字找到了源头。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和刻画陶文,表明早商二里岗时期文字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苗利娟在研究青铜器上的金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苗利娟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但文字在成熟之前,肯定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郑州,除了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朱书陶文、刻画陶文外,还发现了铸有文字的青铜器,时代可早到二里岗时期。由此可见,甲骨文和早商文字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两者相贯通的关系。以大家所熟悉的甲骨片为例,上面的刻辞其实很多都做了涂朱涂墨处理,还有朱书墨书的痕迹。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也是用蘸了红色的颜料写的。
“小双桥的朱书陶文和刻画陶文,发现了天、父(尹)、旬、东、匕、帚等字,和甲骨文的结构体系是一致的。”苗利娟说,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以小双桥为代表的早商文字,组合文字相对较少,但从字形、笔画、结构与表现手法来看,小双桥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同属一个体系,有着明显承袭关系。
甲骨之外还应有其他文字载体
近年,小双桥遗址发掘出了卜骨坑。由于破坏较为严重,只在底部发掘出了三摞甲骨。三摞甲骨摆放整齐,但上面均没有文字。
李素婷说,用动物肩胛骨占卜,很早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即发现有卜骨,商代用兽骨占卜祭祀更为普遍。郑州商城发现有较多的卜骨,并发现有习字刻骨;小双桥遗址除发现卜骨外,还发现有卜甲,但在甲骨上还未发现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甲骨在早商时候可能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文字主要是在陶器上。
“甲骨是晚商重要的文字载体,但并不意味着是商代文字唯一的载体。”苗利娟说,《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里的“册”,指的是简册。甲骨文中的“册”字,像一根一根用绳子编起来的竹简。甲骨文中的“笔”字,则是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断,商代有竹简、毛笔之类的工具存在。
袁广阔指出,根据已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简牍的书写内容可推断出,早在商代,简册文字已是主要的通行文字形式。简牍上记录了殷商王朝的政事、百官政令、天文历法及生产生活等,是商代档案、典籍、文书、律法、规范的重要载体。
苗利娟说,这也就意味着,在早商时期,也可能存在这类重要的文字载体,即简牍。虽然北方地区气候干燥,不利于简牍的保存,但也可能有些保存了下来,正等待着考古人员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甲骨名人堂
王襄的甲骨情缘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筚路蓝缕,已发现的甲骨文被成功释读出了三分之一。
提及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就一定绕不过王襄。他虽然不如“甲骨四堂”那般声名显赫,但他为甲骨文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才智,是殷墟甲骨文最早的发现、鉴定、购藏和研究者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曾在《甲骨文与殷商史》中对王襄早年墨笔遗篇《题甲骨拓本八页》进行诠述。对于王襄收藏的甲骨,宋镇豪给予“老、大、精”的评价:“王襄购藏的甲骨是最早的一批,而且这些甲骨片很大,最大可达48厘米。由于购藏的早,王襄的甲骨大部分为精品,有的甚至包含上百个字。”
最早的甲骨搜集者之一
众所周知,王懿荣是“发现甲骨第一人”,实际上,王襄是最早搜集甲骨的人之一。
王襄在《题易格园殷契拓册》中提到,甲骨在发现时,当地村民并不知道此为何物,这引起了古董商范寿轩的注意。1899年,范寿轩来到王襄家中,讲述了在安阳所见所闻,书法家孟广慧认为其为古之简册。由于手头不宽裕,王襄和孟广慧只买了一小部分,剩下的被王懿荣买走。
甲骨学家胡厚宣认为,王懿荣、孟广慧、王襄是最早的甲骨搜集者。这三人之中,孟广慧以书法闻名于世,王懿荣殉国,没有甲骨著作传世,而王襄却从此开启了甲骨学研究生涯。
王襄编纂的《簠(fǔ)室殷契类纂》。
1920年,他编纂的《簠室殷契类纂》(石印本)出版,上下两册,分正编、附编、存疑、待考四类,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之一。
《簠室殷契类纂》的创造性,不仅仅在于考释文字,他还在每个字下均注明整句卜辞,便于读者稽考征引。每条词目下包括释文和辞例,全书按《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文字,摹书甲骨文,并举出卜辞辞例,使读者在了解甲骨文结构特点的同时,探求卜辞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珍贵的殷商时期“月食”记录
《簠室殷契徵文》是继《簠室殷契类纂》后,王襄的又一重要甲骨著作。
《簠室殷契徵文》收录的殷契墨本皆为王襄自藏甲骨,共著录文字1125条,以贞卜事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文字十二类。将甲骨文字所载内容分门别类排比著述,王襄是第一人。
此书最为珍贵的是,介绍了一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
《簠室殷契徵文》“天象·一”中记载的“癸酉贞,日月有食,隹若”是殷商时期日月交食的完整记事的卜辞;“天象·二”中记载的“旬壬申夕,月有食”是殷商时期月食记事的卜辞。
在迄今已发现的卜辞中关于日食、月食的记事不过10余条,日月交食的完整卜辞仅此一例。月食记事中,刻有干支的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例,国内仅此一例,极为珍贵,是研究商代天文、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标本,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王襄公布的1000多片甲骨精华为甲骨学、商代史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如“帝系”首先发表的关于祭祀戈甲、沃甲、阳甲的卜辞,对于解决殷商先王的世次及称谓具有很大作用。此外,还有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妇好冥卜骨,是研究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生育子女的重要资料。
将一生珍藏的甲骨献给国家
和其他收藏大家相比,王襄只是一介布衣书生。
出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喜爱和自己研究之便,他不惜过着清贫的生活,用有限的资金搜购甲骨。此后几十年间,王襄节衣缩食,竭力购求,搜集了4000余片甲骨,并开始了漫长的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为了表达自己对甲骨的热爱,王襄还特意把书斋更名为“宝古龟轩”“古龟轩”,并自称“大卜世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襄失业在家,全家只靠典当物件艰难度日。这时,天津的一些古玩商便怂恿他把甲骨高价出售给日本人,他以甲骨不在身边为由搪塞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古玩商带来几位教授找王襄购买甲骨,也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这些教授来自教会学校,甲骨很有可能流向国外。他曾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邦,等到咱们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毅然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大部分出让给了国家,这些甲骨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此外,他在78岁的高龄时撰写完成《殷代贞史待征录》,采用了卜辞断代之法,将每一贞人及相关活动予以排比,共收录87人。
1965年,王襄病逝,家属遵其遗嘱将所藏甲骨精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月有食卜骨”。
留言板
跟随商朝“大学生”体验趣味校园生活
新学期开始了,你的大学关键词是什么?
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生动还原了商代“王子”的形象。现代人有着“毛坯人生,精致朋友圈”的生活,那这位3000年前小王子的求学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顶端新闻联合安阳师范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推出了广播剧《商朝“大学生”的一天》,以3000年前的商朝为背景,围绕一位叫“子”的年轻贵族展开,讲述“子”在大学里研习射、御、舞、乐,包含祭祀、军事、田猎及舞蹈等众多领域的故事,以AI漫画形式带读者走进商朝,跟随商朝“大学生”体验了一次独特的求学生活。
通过这位商朝王子的甲骨文日记,我们看见“子”的求学之旅,由此得以窥见商代教育的概貌。古人常云“通五经,贯六艺”,这不仅是对古代士子学识渊博的赞誉,更是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练概括。
●网友留言:
@用户DPdqpEJJ:跟着AI人物学甲骨文?两个这么遥远的文字和技术就这么水灵灵地结合在一起啦?但却意外地很和谐嘛,我会继续追更和催更的!
@殷勤大叔:很有意思的文化输出,对各年龄段都适用的广播剧,期待下一集。
@中州文艺:跟着萌帅萌帅的小哥哥,学会了几个千年文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 整理)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买”是会意字,上面是表示网罩的“网”,下面是表示钱财的“贝”,意为用网收罗贝币,表示买卖后收获钱财。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aracter "买" (mǎi) is an ideogram. The top part, "网" (wǎng, "net"), and the bottom part, "贝" (bèi, "shell coins"), together depict the use of a net to gather shell coins, symbolizing earning money through trade.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文物小档案
杜岭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曾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相关链接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揭开甲骨谜团
郑州早商文字和甲骨文有什么联系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瑞朝
甲骨并不是商代文字的唯一载体,商代文字也经历了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早商的都城即今天的郑州,在甲骨文的演变、形成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刻有卜辞的甲骨,写有朱书的陶缸,刻有文字的青铜器,在郑州的诸多考古发现中,早期文字遗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考古发现早商时期已有文字
今年4月27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举办的第九期商都讲坛上,针对中国文字肇始,著名考古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
“通过最新的考古实证,结合文字形态、载体等材料,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是在早商文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已经是早商文字成熟时期。”袁广阔说,因此,中华文字成熟的起点将向前推至商代前期。
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占卜龟甲。
其实,早在1953年,郑州二里岗遗址就出土了一段牛肋骨,上刻3行11字,被释读为“乙丑贞:从受……七月又乇土羊”。而在郑州小双桥遗址,也有文字遗存的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素婷说,在小双桥遗址祭祀遗存中,发现写有文字的用于祭祀的陶缸。文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而成,朱书文字字迹较为清晰。而在水井的废弃堆积中,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陶器。
小双桥遗址目前发现的文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数目字类,是大家所熟悉的二、三、七等。一类是象形文字或徽记类,象形文字在朱书文字中占了很大比例。还有一类是祭祀短语类,由于陶器破碎,保留的文字多为片段。
甲骨文与早商文字一脉相承
有业内专家指出,郑州商城骨刻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卜辞,为商后期的甲骨文字找到了源头。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和刻画陶文,表明早商二里岗时期文字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苗利娟在研究青铜器上的金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苗利娟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但文字在成熟之前,肯定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郑州,除了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朱书陶文、刻画陶文外,还发现了铸有文字的青铜器,时代可早到二里岗时期。由此可见,甲骨文和早商文字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两者相贯通的关系。以大家所熟悉的甲骨片为例,上面的刻辞其实很多都做了涂朱涂墨处理,还有朱书墨书的痕迹。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也是用蘸了红色的颜料写的。
“小双桥的朱书陶文和刻画陶文,发现了天、父(尹)、旬、东、匕、帚等字,和甲骨文的结构体系是一致的。”苗利娟说,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以小双桥为代表的早商文字,组合文字相对较少,但从字形、笔画、结构与表现手法来看,小双桥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同属一个体系,有着明显承袭关系。
甲骨之外还应有其他文字载体
近年,小双桥遗址发掘出了卜骨坑。由于破坏较为严重,只在底部发掘出了三摞甲骨。三摞甲骨摆放整齐,但上面均没有文字。
李素婷说,用动物肩胛骨占卜,很早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即发现有卜骨,商代用兽骨占卜祭祀更为普遍。郑州商城发现有较多的卜骨,并发现有习字刻骨;小双桥遗址除发现卜骨外,还发现有卜甲,但在甲骨上还未发现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甲骨在早商时候可能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文字主要是在陶器上。
“甲骨是晚商重要的文字载体,但并不意味着是商代文字唯一的载体。”苗利娟说,《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里的“册”,指的是简册。甲骨文中的“册”字,像一根一根用绳子编起来的竹简。甲骨文中的“笔”字,则是一只手拿着笔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断,商代有竹简、毛笔之类的工具存在。
袁广阔指出,根据已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简牍的书写内容可推断出,早在商代,简册文字已是主要的通行文字形式。简牍上记录了殷商王朝的政事、百官政令、天文历法及生产生活等,是商代档案、典籍、文书、律法、规范的重要载体。
苗利娟说,这也就意味着,在早商时期,也可能存在这类重要的文字载体,即简牍。虽然北方地区气候干燥,不利于简牍的保存,但也可能有些保存了下来,正等待着考古人员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甲骨名人堂
王襄的甲骨情缘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筚路蓝缕,已发现的甲骨文被成功释读出了三分之一。
提及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就一定绕不过王襄。他虽然不如“甲骨四堂”那般声名显赫,但他为甲骨文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才智,是殷墟甲骨文最早的发现、鉴定、购藏和研究者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曾在《甲骨文与殷商史》中对王襄早年墨笔遗篇《题甲骨拓本八页》进行诠述。对于王襄收藏的甲骨,宋镇豪给予“老、大、精”的评价:“王襄购藏的甲骨是最早的一批,而且这些甲骨片很大,最大可达48厘米。由于购藏的早,王襄的甲骨大部分为精品,有的甚至包含上百个字。”
最早的甲骨搜集者之一
众所周知,王懿荣是“发现甲骨第一人”,实际上,王襄是最早搜集甲骨的人之一。
王襄在《题易格园殷契拓册》中提到,甲骨在发现时,当地村民并不知道此为何物,这引起了古董商范寿轩的注意。1899年,范寿轩来到王襄家中,讲述了在安阳所见所闻,书法家孟广慧认为其为古之简册。由于手头不宽裕,王襄和孟广慧只买了一小部分,剩下的被王懿荣买走。
甲骨学家胡厚宣认为,王懿荣、孟广慧、王襄是最早的甲骨搜集者。这三人之中,孟广慧以书法闻名于世,王懿荣殉国,没有甲骨著作传世,而王襄却从此开启了甲骨学研究生涯。
王襄编纂的《簠(fǔ)室殷契类纂》。
1920年,他编纂的《簠室殷契类纂》(石印本)出版,上下两册,分正编、附编、存疑、待考四类,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之一。
《簠室殷契类纂》的创造性,不仅仅在于考释文字,他还在每个字下均注明整句卜辞,便于读者稽考征引。每条词目下包括释文和辞例,全书按《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文字,摹书甲骨文,并举出卜辞辞例,使读者在了解甲骨文结构特点的同时,探求卜辞所反映的历史内容。
珍贵的殷商时期“月食”记录
《簠室殷契徵文》是继《簠室殷契类纂》后,王襄的又一重要甲骨著作。
《簠室殷契徵文》收录的殷契墨本皆为王襄自藏甲骨,共著录文字1125条,以贞卜事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文字十二类。将甲骨文字所载内容分门别类排比著述,王襄是第一人。
此书最为珍贵的是,介绍了一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
《簠室殷契徵文》“天象·一”中记载的“癸酉贞,日月有食,隹若”是殷商时期日月交食的完整记事的卜辞;“天象·二”中记载的“旬壬申夕,月有食”是殷商时期月食记事的卜辞。
在迄今已发现的卜辞中关于日食、月食的记事不过10余条,日月交食的完整卜辞仅此一例。月食记事中,刻有干支的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例,国内仅此一例,极为珍贵,是研究商代天文、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标本,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王襄公布的1000多片甲骨精华为甲骨学、商代史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如“帝系”首先发表的关于祭祀戈甲、沃甲、阳甲的卜辞,对于解决殷商先王的世次及称谓具有很大作用。此外,还有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妇好冥卜骨,是研究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生育子女的重要资料。
将一生珍藏的甲骨献给国家
和其他收藏大家相比,王襄只是一介布衣书生。
出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喜爱和自己研究之便,他不惜过着清贫的生活,用有限的资金搜购甲骨。此后几十年间,王襄节衣缩食,竭力购求,搜集了4000余片甲骨,并开始了漫长的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为了表达自己对甲骨的热爱,王襄还特意把书斋更名为“宝古龟轩”“古龟轩”,并自称“大卜世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襄失业在家,全家只靠典当物件艰难度日。这时,天津的一些古玩商便怂恿他把甲骨高价出售给日本人,他以甲骨不在身边为由搪塞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古玩商带来几位教授找王襄购买甲骨,也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这些教授来自教会学校,甲骨很有可能流向国外。他曾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邦,等到咱们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毅然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大部分出让给了国家,这些甲骨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此外,他在78岁的高龄时撰写完成《殷代贞史待征录》,采用了卜辞断代之法,将每一贞人及相关活动予以排比,共收录87人。
1965年,王襄病逝,家属遵其遗嘱将所藏甲骨精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月有食卜骨”。
留言板
跟随商朝“大学生”体验趣味校园生活
新学期开始了,你的大学关键词是什么?
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生动还原了商代“王子”的形象。现代人有着“毛坯人生,精致朋友圈”的生活,那这位3000年前小王子的求学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顶端新闻联合安阳师范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推出了广播剧《商朝“大学生”的一天》,以3000年前的商朝为背景,围绕一位叫“子”的年轻贵族展开,讲述“子”在大学里研习射、御、舞、乐,包含祭祀、军事、田猎及舞蹈等众多领域的故事,以AI漫画形式带读者走进商朝,跟随商朝“大学生”体验了一次独特的求学生活。
通过这位商朝王子的甲骨文日记,我们看见“子”的求学之旅,由此得以窥见商代教育的概貌。古人常云“通五经,贯六艺”,这不仅是对古代士子学识渊博的赞誉,更是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练概括。
●网友留言:
@用户DPdqpEJJ:跟着AI人物学甲骨文?两个这么遥远的文字和技术就这么水灵灵地结合在一起啦?但却意外地很和谐嘛,我会继续追更和催更的!
@殷勤大叔:很有意思的文化输出,对各年龄段都适用的广播剧,期待下一集。
@中州文艺:跟着萌帅萌帅的小哥哥,学会了几个千年文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 整理)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买”是会意字,上面是表示网罩的“网”,下面是表示钱财的“贝”,意为用网收罗贝币,表示买卖后收获钱财。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aracter "买" (mǎi) is an ideogram. The top part, "网" (wǎng, "net"), and the bottom part, "贝" (bèi, "shell coins"), together depict the use of a net to gather shell coins, symbolizing earning money through trade.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文物小档案
杜岭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曾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相关链接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