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今天,距离2024年结束还有100天。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全省上下以“奋战百分百”的决战状态,扎实做好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经济工作,稳住基本盘,推动在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持续扩增量、添动能,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履铿锵。各行各业开足马力点燃“动力引擎”,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不断刷新“进度条”,共同“拼”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新图景。
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工作人员驾驶叉车有序装卸货物。 杨睿智 摄
百计千谋
郑州机场航空物流再加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9月21日下午,在郑州机场国际快件中心,6条传送带马力全开,一辆辆卸货的卡车争分夺秒。
“这些都是跨境电商货物,装箱运上飞机后,很快就送到全球各地。”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张祎步履匆匆,手中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以前我们只有3条传送带,去年增加到6条,很快还要扩容。”
航空运输高效便捷,已成为跨境电商货物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抢占新一轮市场竞争主导权,郑州机场打造了专门服务于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货物的国际快件中心,高峰时期日处理货物近500吨。
今年前8个月,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49.5万吨,同比增长32.8%。其中,通过国际快件中心出口的跨境电商货物达5.2万吨,同比增长173.3%,成为我省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货运航班起降主要集中在夜间,我们全天24小时灯光不熄、货运不停,助力航空物流发展再加速。”张祎说。
与跨境电商货物的“小件”不同,超长超重的超规货物保障,已成为郑州机场的“金字招牌”。
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多架来自不同国家的全货机正有序装卸货物。货物中,一件长约10米、高约2米的“大块头”格外显眼,两位平台车司机默契配合,在短时间内稳稳当当将这件超长货物顺利卸机入库。
“超规货物保障是一座机场保障能力的最好体现。”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关永乐说,超规货物主要是各类生产型设备,如管道设施、机械设备等,郑州机场目前保障货物最长达26.23米、最重达43吨,超规货物保障能力享誉业界,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州机场货运发展成绩斐然,也离不开航线网络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郑州机场创新实施“跨境电商+生鲜冷链”进出口相结合的货源组织模式,搭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转枢纽,持续完善全球航空物流网络,新开郑州至法兰克福(德国)、芝加哥(美国)等多条货运航线,进一步打通了航空物流“大动脉”,助力“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快速出海。
航拍沿大别山高速明鸡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 摄
百战不殆
为了“富民高速”早日通深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现在太忙了,国庆节长假再回去。要是真回不去,你们就来信阳,我带你和孩子走一走我们新建的旅游高速,看看美丽的茶山,还有碧波万顷的南湾湖。”9月21日,一大早就在工地上忙碌的尹卓,接听在湖南长沙当教师的妻子打来的电话时,一个劲儿地赔着笑脸安抚着。
今年中秋节,沿大别山高速公路明鸡段二标总工程师尹卓又食言了。自从项目开工,他陪家人度过的节假日屈指可数。
挂了电话,尹卓讪讪一笑,指着施工现场说:“沥青摊铺进入攻坚期,为了确保今年如期通车,我们增开了工作面,多投入一倍的人员和机械。”
作为河南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新增项目和我省规划建设的16条东西横向通道之一,沿大别山高速在商城县豫皖界东接和(县)襄(阳)高速金(寨)(六)安段,向西经新县、光山、罗山,在平桥区境内西接许信高速,从东到西将串联起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
“规划建设沿大别山高速,是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条高速是加速河南交旅融合、展示信阳丰富红绿资源的重要载体,将聚力打造成为红色记忆路、绿色崛起路和乡村振兴路。”信阳市交通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程军说。
沿大别山高速经过区域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多条河流、公路、铁路,经过多个湖泊、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施工难度大、安全任务重、生态保护要求严、景观协调标准高,建设过程困难重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团结带领各施工单位攻克了无数的建设难题。”河南交投大别山明鸡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伟介绍,随着9月4日路面沥青上面层摊铺施工开始,全线进入了通车冲刺期。
名茶之乡,水韵南湾。位于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界河渡船口的南湾服务区正在加紧施工。
加油、充电、汽修、食宿、厕所……除了高速服务区的基本功能,这里还规划建设有儿童乐园、茶社、禅茶文化酒店、康养民宿集群等六大特色功能区。
“这里将建成中部地区首个交旅、低碳、智慧融合的特色开放式服务区,并作为旅游服务区进行运营管理,为河南交旅融合作示范,为加快老区振兴蹚新路。”熊伟说。
中原量子谷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二期工程也在加紧推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摄
百尺竿头
一串谷起势“科技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王冰珂
从高空俯瞰,自西向东,一串谷正在郑州大地应势而起。9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展厅,一块液晶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引人注目。
“这个‘传感生态圈’平台是目前全国唯一传感产业的生态服务平台,汇聚了1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类的智能传感器产品。”负责人刘鹏介绍,它就像一个“全能型”服务人员,传感器产业链上需要的人才、产品、服务等各种要素,都可以帮忙找到。
传感器被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的关键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正是河南重点培育壮大的28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小小传感器,撬动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郑州智能传感谷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四。”刘鹏说,这里已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均居全国首位。
与高铁郑州东站相去不远,国内首个以“量子谷”为名的平台——中原量子谷,启动建设已满一年。
作为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中原量子谷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领域,已入驻科研院所10家,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超200人。
中原量子谷,潜力无限量。二期工程步入提速建设期。“这是一个集齐了量子产业载体、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附属设施的‘工业上楼’标杆园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原量子谷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元谷”也在呼之欲出,“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正加快推进建设,元宇宙产业园引入亮风台、蓝色光标等元宇宙领域优质企业50余家。
再往东,中原科技城科技转化片区(白沙南部片区),规划算力超万P、投资超百亿元的中原算力谷已正式揭牌,郑州打造“算力之城”再迈关键一步。
一谷连一谷,彼此交相映。一串“科创力”十足的地标勾画出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也映照着一个攀高逐强的新郑州。
河南省科学院激光所科研团队成员们在讨论晶圆切割问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摄
百炼成钢
细微之处见真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亮的光”“最准的尺”。这束由人类创造的“神奇之光”闪耀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也正成为生产芯片不可或缺的利器。
9月20日,记者走进河南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激光所”)原型机研发实验室时,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家伙”讨论着。
“这是一台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晶圆激光隐形切割设备,目前已经是成熟的工业样机,稍微改动一下即可在芯片制造产线上实际应用。”该所副研究员邢金龙介绍。
芯片制造工艺复杂、流程众多,而晶圆切割就是半导体封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他打了个比方:“这一步就好比是在为半导体结构打地基。地基打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要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面对质地硬脆、价格高昂的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如何才能提高芯片良率?
他指着设备内部的展台位置,向记者演示:“传统的刀轮切割易崩边、损耗高,我们的激光光束达到了微米级,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可以直接在材料内部形成‘隐形切割’,最大化利用晶圆材料,不会产生热效应,速度也能提升3—5倍。”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部自主完成,仅一年时间就达到工业级水平——项目推进速度这么快,秘诀是什么?“年轻人多。”邢金龙说。
成立一年半来,激光所在“85后”掌门人江浩庆的带领下,集聚了近50位海内外优秀博士,工程师团队超30人,开展联合培养20多名研究生。这支由100多个青年人才组成的团队,正迸发出无尽的创新活力。
“我们这个设备很大,有各种分系统、子系统,涉及软件、硬件、机械结构、光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遇到技术难点,就会叫着相关领域的同事开研讨会,给设备‘会诊’。有时候遇上特别难的问题,大家琢磨不出来绝不翻篇,研究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常事。”“95后”软件工程师张天晖说,她很喜欢这种氛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正在和省内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洽谈合作,成果落地转化指日可待。”邢金龙说,下一步,团队会继续迭代工业化原型机,不断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采访接近尾声,几个年轻科研人员抓着笔记本,讨论着问题匆匆走过……
爱达邮轮秋冬航季暨豫剧文化出海产品发布会在上海豫园“海上梨园”小剧场举行。 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百花齐放
固本开新驻芳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我是胜男。9月24日,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将在河北魏县回隆镇六上村演四天大戏,河北的戏迷朋友们,咱们不见不散。”9月21日,抖音平台上,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团长范胜男和粉丝们分享剧团的最新“戏报”。
安阳“90后”女孩范胜男是豫剧崔派传人,21岁时创办了这家民营剧团,剧团成员基本都是年轻人。除了经常下乡和在剧场演出,如今他们还将大戏通过互联网搬到了直播间。范胜男说,借助网络,四面八方的朋友都能欣赏到豫剧,豫剧的声音传得更广了。
在河南,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正在用新的传播方式拓展戏曲舞台的边界。
“95后”青年戏曲演员谢彦巧通过“一人一台戏”模式,在没有乐器伴奏、没有配戏演员的情况下,在小剧场与观众零距离交流;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剧团探索线上互动新模式,除了直播演出,还加入在线点戏、幕后揭秘、演员访谈等环节,让道情戏这一小众剧种焕发出新光彩。
近年来,河南积极改进文艺创作环境,不断推动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用赛事为表演团体搭平台、设置“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等举措,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国庆期间,豫剧名家李树建将率领豫剧团队登上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演出。
“1919年,梅兰芳大师就是从上海乘船出海赴日,将京剧带出国门,开启了戏曲出海的序幕。”李树建说,105年后的今天,他们将从上海出发,在船上一路演出抵达日本并开展文化交流。
据了解,此次邮轮文化出海活动主要包括戏曲演出、文化交流、文创展示、互动体验四大板块。豫剧经典剧目《程婴救孤》将首次登船演出,戏曲专家、少林高僧、非遗传承人等将在邮轮上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河南代表性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地方特产也将到海外举办展示活动。
“这是豫剧的一次‘新长征’。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文化‘出海’,让艺术交流碰撞,让世界‘读懂’中国。”李树建说。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今天,距离2024年结束还有100天。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全省上下以“奋战百分百”的决战状态,扎实做好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经济工作,稳住基本盘,推动在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持续扩增量、添动能,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履铿锵。各行各业开足马力点燃“动力引擎”,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不断刷新“进度条”,共同“拼”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新图景。
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工作人员驾驶叉车有序装卸货物。 杨睿智 摄
百计千谋
郑州机场航空物流再加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9月21日下午,在郑州机场国际快件中心,6条传送带马力全开,一辆辆卸货的卡车争分夺秒。
“这些都是跨境电商货物,装箱运上飞机后,很快就送到全球各地。”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张祎步履匆匆,手中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以前我们只有3条传送带,去年增加到6条,很快还要扩容。”
航空运输高效便捷,已成为跨境电商货物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抢占新一轮市场竞争主导权,郑州机场打造了专门服务于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货物的国际快件中心,高峰时期日处理货物近500吨。
今年前8个月,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49.5万吨,同比增长32.8%。其中,通过国际快件中心出口的跨境电商货物达5.2万吨,同比增长173.3%,成为我省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货运航班起降主要集中在夜间,我们全天24小时灯光不熄、货运不停,助力航空物流发展再加速。”张祎说。
与跨境电商货物的“小件”不同,超长超重的超规货物保障,已成为郑州机场的“金字招牌”。
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多架来自不同国家的全货机正有序装卸货物。货物中,一件长约10米、高约2米的“大块头”格外显眼,两位平台车司机默契配合,在短时间内稳稳当当将这件超长货物顺利卸机入库。
“超规货物保障是一座机场保障能力的最好体现。”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关永乐说,超规货物主要是各类生产型设备,如管道设施、机械设备等,郑州机场目前保障货物最长达26.23米、最重达43吨,超规货物保障能力享誉业界,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州机场货运发展成绩斐然,也离不开航线网络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郑州机场创新实施“跨境电商+生鲜冷链”进出口相结合的货源组织模式,搭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转枢纽,持续完善全球航空物流网络,新开郑州至法兰克福(德国)、芝加哥(美国)等多条货运航线,进一步打通了航空物流“大动脉”,助力“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快速出海。
航拍沿大别山高速明鸡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 摄
百战不殆
为了“富民高速”早日通深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现在太忙了,国庆节长假再回去。要是真回不去,你们就来信阳,我带你和孩子走一走我们新建的旅游高速,看看美丽的茶山,还有碧波万顷的南湾湖。”9月21日,一大早就在工地上忙碌的尹卓,接听在湖南长沙当教师的妻子打来的电话时,一个劲儿地赔着笑脸安抚着。
今年中秋节,沿大别山高速公路明鸡段二标总工程师尹卓又食言了。自从项目开工,他陪家人度过的节假日屈指可数。
挂了电话,尹卓讪讪一笑,指着施工现场说:“沥青摊铺进入攻坚期,为了确保今年如期通车,我们增开了工作面,多投入一倍的人员和机械。”
作为河南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新增项目和我省规划建设的16条东西横向通道之一,沿大别山高速在商城县豫皖界东接和(县)襄(阳)高速金(寨)(六)安段,向西经新县、光山、罗山,在平桥区境内西接许信高速,从东到西将串联起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
“规划建设沿大别山高速,是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条高速是加速河南交旅融合、展示信阳丰富红绿资源的重要载体,将聚力打造成为红色记忆路、绿色崛起路和乡村振兴路。”信阳市交通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程军说。
沿大别山高速经过区域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多条河流、公路、铁路,经过多个湖泊、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施工难度大、安全任务重、生态保护要求严、景观协调标准高,建设过程困难重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团结带领各施工单位攻克了无数的建设难题。”河南交投大别山明鸡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伟介绍,随着9月4日路面沥青上面层摊铺施工开始,全线进入了通车冲刺期。
名茶之乡,水韵南湾。位于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界河渡船口的南湾服务区正在加紧施工。
加油、充电、汽修、食宿、厕所……除了高速服务区的基本功能,这里还规划建设有儿童乐园、茶社、禅茶文化酒店、康养民宿集群等六大特色功能区。
“这里将建成中部地区首个交旅、低碳、智慧融合的特色开放式服务区,并作为旅游服务区进行运营管理,为河南交旅融合作示范,为加快老区振兴蹚新路。”熊伟说。
中原量子谷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二期工程也在加紧推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摄
百尺竿头
一串谷起势“科技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王冰珂
从高空俯瞰,自西向东,一串谷正在郑州大地应势而起。9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展厅,一块液晶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引人注目。
“这个‘传感生态圈’平台是目前全国唯一传感产业的生态服务平台,汇聚了1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类的智能传感器产品。”负责人刘鹏介绍,它就像一个“全能型”服务人员,传感器产业链上需要的人才、产品、服务等各种要素,都可以帮忙找到。
传感器被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的关键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正是河南重点培育壮大的28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小小传感器,撬动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郑州智能传感谷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四。”刘鹏说,这里已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均居全国首位。
与高铁郑州东站相去不远,国内首个以“量子谷”为名的平台——中原量子谷,启动建设已满一年。
作为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中原量子谷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领域,已入驻科研院所10家,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超200人。
中原量子谷,潜力无限量。二期工程步入提速建设期。“这是一个集齐了量子产业载体、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附属设施的‘工业上楼’标杆园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原量子谷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元谷”也在呼之欲出,“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正加快推进建设,元宇宙产业园引入亮风台、蓝色光标等元宇宙领域优质企业50余家。
再往东,中原科技城科技转化片区(白沙南部片区),规划算力超万P、投资超百亿元的中原算力谷已正式揭牌,郑州打造“算力之城”再迈关键一步。
一谷连一谷,彼此交相映。一串“科创力”十足的地标勾画出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也映照着一个攀高逐强的新郑州。
河南省科学院激光所科研团队成员们在讨论晶圆切割问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摄
百炼成钢
细微之处见真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亮的光”“最准的尺”。这束由人类创造的“神奇之光”闪耀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也正成为生产芯片不可或缺的利器。
9月20日,记者走进河南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激光所”)原型机研发实验室时,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家伙”讨论着。
“这是一台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晶圆激光隐形切割设备,目前已经是成熟的工业样机,稍微改动一下即可在芯片制造产线上实际应用。”该所副研究员邢金龙介绍。
芯片制造工艺复杂、流程众多,而晶圆切割就是半导体封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他打了个比方:“这一步就好比是在为半导体结构打地基。地基打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要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面对质地硬脆、价格高昂的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如何才能提高芯片良率?
他指着设备内部的展台位置,向记者演示:“传统的刀轮切割易崩边、损耗高,我们的激光光束达到了微米级,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可以直接在材料内部形成‘隐形切割’,最大化利用晶圆材料,不会产生热效应,速度也能提升3—5倍。”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部自主完成,仅一年时间就达到工业级水平——项目推进速度这么快,秘诀是什么?“年轻人多。”邢金龙说。
成立一年半来,激光所在“85后”掌门人江浩庆的带领下,集聚了近50位海内外优秀博士,工程师团队超30人,开展联合培养20多名研究生。这支由100多个青年人才组成的团队,正迸发出无尽的创新活力。
“我们这个设备很大,有各种分系统、子系统,涉及软件、硬件、机械结构、光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遇到技术难点,就会叫着相关领域的同事开研讨会,给设备‘会诊’。有时候遇上特别难的问题,大家琢磨不出来绝不翻篇,研究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常事。”“95后”软件工程师张天晖说,她很喜欢这种氛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正在和省内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洽谈合作,成果落地转化指日可待。”邢金龙说,下一步,团队会继续迭代工业化原型机,不断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采访接近尾声,几个年轻科研人员抓着笔记本,讨论着问题匆匆走过……
爱达邮轮秋冬航季暨豫剧文化出海产品发布会在上海豫园“海上梨园”小剧场举行。 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百花齐放
固本开新驻芳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我是胜男。9月24日,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将在河北魏县回隆镇六上村演四天大戏,河北的戏迷朋友们,咱们不见不散。”9月21日,抖音平台上,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团长范胜男和粉丝们分享剧团的最新“戏报”。
安阳“90后”女孩范胜男是豫剧崔派传人,21岁时创办了这家民营剧团,剧团成员基本都是年轻人。除了经常下乡和在剧场演出,如今他们还将大戏通过互联网搬到了直播间。范胜男说,借助网络,四面八方的朋友都能欣赏到豫剧,豫剧的声音传得更广了。
在河南,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正在用新的传播方式拓展戏曲舞台的边界。
“95后”青年戏曲演员谢彦巧通过“一人一台戏”模式,在没有乐器伴奏、没有配戏演员的情况下,在小剧场与观众零距离交流;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剧团探索线上互动新模式,除了直播演出,还加入在线点戏、幕后揭秘、演员访谈等环节,让道情戏这一小众剧种焕发出新光彩。
近年来,河南积极改进文艺创作环境,不断推动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用赛事为表演团体搭平台、设置“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等举措,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国庆期间,豫剧名家李树建将率领豫剧团队登上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演出。
“1919年,梅兰芳大师就是从上海乘船出海赴日,将京剧带出国门,开启了戏曲出海的序幕。”李树建说,105年后的今天,他们将从上海出发,在船上一路演出抵达日本并开展文化交流。
据了解,此次邮轮文化出海活动主要包括戏曲演出、文化交流、文创展示、互动体验四大板块。豫剧经典剧目《程婴救孤》将首次登船演出,戏曲专家、少林高僧、非遗传承人等将在邮轮上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河南代表性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地方特产也将到海外举办展示活动。
“这是豫剧的一次‘新长征’。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文化‘出海’,让艺术交流碰撞,让世界‘读懂’中国。”李树建说。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