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硅的纯度可以有多高?龙门实验室给出的答案是:大于99.999999999%。
仅凭一张照片,就能预测全身疾病?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给出肯定答案:国内第一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实现了窥一“眼”而知全身,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等全身指标浓缩在一组组数据中。
小麦一年最多可以繁育3代?神农种业实验室不断打破人们认知的边界:春小麦一年可以繁育6代。
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问题,却都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也都在河南找到了答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此,河南省制定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潜力人才筑基等行动,打造引、育、留、用、服务的人才闭环生态。
一子落而满盘活。在各类人才的努力下,河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创新高地发展活力勃发奔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景色。聂冬晗摄/光明图片
依托人才力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河南省构建有效的引才机制,各类人才纷至沓来。
2023年7月15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揭牌。2023年12月28日,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王宁利受聘担任河南省医科院院长。“之所以选择来到河南,是因为这里求贤若渴的满满诚意。”王宁利告诉记者。
近日,河南省心脏重构与移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建完毕:杜杰,国家高层次人才;孔炜,国家高层次人才……望着这份名单,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尹磊对实验室的建设充满信心。
类似人才引进的情况,在河南各地倾力上演。3年来,河南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7人、领军人才475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人才总量突破1410万人,现有全职在豫两院院士49人、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校数量增至174所、在校生达315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既要以诚引才,还要以诚留才。为此,河南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赛马”制;实行“PI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资金运作、成果转化、激励评价等机制。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政策留给科技人员,用最强的财力打造创新平台”,河南下定决心走“登峰”之路。
3年时间,河南揭牌运行26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
2021年以来,河南安排23.82亿元资金保障省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50.2亿元用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同时,依托强大的人才力量,河南大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2023年,河南GDP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0%,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6.1%。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攀升。
“从刚开始四处求人才,到现在人才慕名而来,河南的创新体系、科研环境、法治保障,让更多人才从‘心怀疑惑’到‘满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聂冬晗摄/光明图片
完善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科研生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近年来,河南围绕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全链条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着力营造一流科研生态。
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启动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融入种业国家实验室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中,河南重组入列7家、新建6家……一系列创新平台的落地升级,让人才扎根河南,吃下“定心丸”。
2023年3月入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研究员胡晶,现居住在中原科技城,是河南建设人才公寓的受益者。
中原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进军告诉记者,中原科技城实行“拎包办公、拎包入住”的“双拎体系”,已为各类人才提供百余套公寓。
“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我在郑州找到了家的感觉!”胡晶说。
同时,河南还针对高端人才推出专属绿色通道服务,包括线下“一站式”快速通道、线上“一件事”快办通道、云端(AI)“远程式”面试通道、综合“一对一”服务通道等。
其中,“一站式”快速通道可现场办理编制使用、人员调动、岗位聘用、工资社保、博士后进站等相关手续,实现“一站”通办。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保障落实生活、科研等政策待遇,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实现“一窗”通办。
郑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吕挺琳说:“我们先后4次升级优化人才政策,助力郑州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吕挺琳介绍,郑州市统筹制定19项配套实施细则,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各方面。比如,紧贴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制定“郑聚英才”专项事业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编制“周转池”,明确使用方式和程序,首批统筹注入500个事业编制,用于解决重点企业发展急需人才引进问题。郑州已连续两年累计为中原科技城5391名创新人才发放奖励资金3.73亿元。
此外,郑州高标准筹建人才公寓,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系统,网上最快60秒审批办理,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入住。目前已配租16批4.3万套(间),投运规模国内第一。
河南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支持人才向创业创新一线流动,把更多人才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
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王铮摄/光明图片
面向发展需求:培育创新创造能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车床是裁缝铺做衣服,看一眼缝一眼。”河南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学院学生郑江宇感触颇深,“数控车床是智能工厂,只有掌握机器能懂的编程语言,才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快速告诉车床。”
“为了让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我们联合新乡市200多家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成立新乡市数控技术产教联盟,每年召开校企对接会,收集企业需求,改进教学内容,让岗位和学生精准适配。”数控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郝伟告诉记者。
河南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培养体系,打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加快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河南围绕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明确了50个急需紧缺专业,全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2023年立项建设35所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54所特色行业学院,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达1503家。
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6%、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1万个,总投资7.9万亿元。
今天的河南,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正致力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人才竞相涌现:河南省技能人才达181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万人,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而在3年前,河南省技能人才在劳动力人口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个百分点。
“要加强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面向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实践实习环节比重,培育创新创造能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表示。
(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丁艳)
现场目击
窥一“眼”而知全身
“近视多少度?”
“不到500度。但是肝功能异常,得尽快复查!”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里,研究员吴建眉头微蹙。她将头转向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
“检查肝功能不是要抽血化验吗?”记者好奇地问。
“吴建手中这台国内第一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将眼底照片上传到云端后,大模型就会自动进行处理,生成两份报告。既能判断眼部疾病,又能判断全身的健康状况。”王宁利向记者介绍,目前能预测全身30多个指标,包括循环系统、肝脏系统、肾脏系统,还有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一些代谢相关的疾病,都能够及时发现。血生化的准确率达75%,判定眼科疾病准确率达95%。
“眼底一张照,眼病都知道;眼部一张照,健康早知道。未来,我们将以‘眼窥全身’技术,用眼科的技术发展推动慢病的监控。”王宁利指向刚才发现的异常之处,“你看这个血管,出现了轻度异常,就要注意了。”
(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汪俊杰)
专家视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培养用好各类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只有连续不断地培养出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各得其所地配置好人才资源,适时适当地激励创新人才,才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既要自主培养,又需积极引进
充实、壮大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既要自主培养,又需积极引进。
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第一,以创新为引导,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第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以创新思路着力培养优势学科,支持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鼓励师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习惯,鼓励师生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第三,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真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现问题、获得真知、提升能力。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各类急需的适用人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高效配置。深化东中西部人才交流与协作,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引进、适配适用创新人才,并以引进的人才为中心构造科研平台、创业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调发展高地。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挖掘创新人才的潜力,更有效地为创新产品找到更多应用场景、为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营造良好生态,健全评价体系
无论是自己培养的人才,还是对外引进的人才,都需要拥有科研自主权,都需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因地制宜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人才的个性化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配套政策,搭建相应平台,保障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充分放权,尊重创新人才的自主权。坚持为人才松绑、向用人主体授权,营造有利于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的环境。为人才松绑,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展规律和科研规律,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他们尽情释放才华和能量。向用人主体授权,就要结合实际依法授权,把应该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把不该干预的手坚决收回来,充分尊重、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自主权。
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破四唯”,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能力是人才的硬实力,创新的质量、实效、贡献是评价人才创新效果的硬指标,对人才的评价要同时兼顾这四项指标。人才评价要实行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公平、公正地评价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和贡献,以及团队的价值和贡献。
激励各类人才各尽其能
干事创业的平台,是人才与事业双向成就的凭借;对知识、技术等智力价值的肯定与奖励,是对人才的显性褒奖和激励。干事平台、事业召唤和物质奖励,是对人才的基本激励手段。
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用事业召唤激励人才。一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为创新人才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实际需要和人才禀赋优势,建立供需配套的研发中心、环科研协作平台、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建立人才金融服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生态化耦合,实现人才与其他要素、环境、生态的协同和共赢,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生态。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劳动力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一方面,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由市场对创新能力、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另一方面,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作者:冯大力,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硅的纯度可以有多高?龙门实验室给出的答案是:大于99.999999999%。
仅凭一张照片,就能预测全身疾病?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给出肯定答案:国内第一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实现了窥一“眼”而知全身,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等全身指标浓缩在一组组数据中。
小麦一年最多可以繁育3代?神农种业实验室不断打破人们认知的边界:春小麦一年可以繁育6代。
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问题,却都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也都在河南找到了答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此,河南省制定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潜力人才筑基等行动,打造引、育、留、用、服务的人才闭环生态。
一子落而满盘活。在各类人才的努力下,河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创新高地发展活力勃发奔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景色。聂冬晗摄/光明图片
依托人才力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河南省构建有效的引才机制,各类人才纷至沓来。
2023年7月15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揭牌。2023年12月28日,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王宁利受聘担任河南省医科院院长。“之所以选择来到河南,是因为这里求贤若渴的满满诚意。”王宁利告诉记者。
近日,河南省心脏重构与移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建完毕:杜杰,国家高层次人才;孔炜,国家高层次人才……望着这份名单,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尹磊对实验室的建设充满信心。
类似人才引进的情况,在河南各地倾力上演。3年来,河南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7人、领军人才475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人才总量突破1410万人,现有全职在豫两院院士49人、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校数量增至174所、在校生达315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既要以诚引才,还要以诚留才。为此,河南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赛马”制;实行“PI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资金运作、成果转化、激励评价等机制。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政策留给科技人员,用最强的财力打造创新平台”,河南下定决心走“登峰”之路。
3年时间,河南揭牌运行26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
2021年以来,河南安排23.82亿元资金保障省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50.2亿元用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同时,依托强大的人才力量,河南大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2023年,河南GDP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0%,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6.1%。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攀升。
“从刚开始四处求人才,到现在人才慕名而来,河南的创新体系、科研环境、法治保障,让更多人才从‘心怀疑惑’到‘满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聂冬晗摄/光明图片
完善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科研生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近年来,河南围绕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全链条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着力营造一流科研生态。
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启动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融入种业国家实验室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中,河南重组入列7家、新建6家……一系列创新平台的落地升级,让人才扎根河南,吃下“定心丸”。
2023年3月入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研究员胡晶,现居住在中原科技城,是河南建设人才公寓的受益者。
中原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进军告诉记者,中原科技城实行“拎包办公、拎包入住”的“双拎体系”,已为各类人才提供百余套公寓。
“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我在郑州找到了家的感觉!”胡晶说。
同时,河南还针对高端人才推出专属绿色通道服务,包括线下“一站式”快速通道、线上“一件事”快办通道、云端(AI)“远程式”面试通道、综合“一对一”服务通道等。
其中,“一站式”快速通道可现场办理编制使用、人员调动、岗位聘用、工资社保、博士后进站等相关手续,实现“一站”通办。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保障落实生活、科研等政策待遇,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实现“一窗”通办。
郑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吕挺琳说:“我们先后4次升级优化人才政策,助力郑州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吕挺琳介绍,郑州市统筹制定19项配套实施细则,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各方面。比如,紧贴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制定“郑聚英才”专项事业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编制“周转池”,明确使用方式和程序,首批统筹注入500个事业编制,用于解决重点企业发展急需人才引进问题。郑州已连续两年累计为中原科技城5391名创新人才发放奖励资金3.73亿元。
此外,郑州高标准筹建人才公寓,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系统,网上最快60秒审批办理,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入住。目前已配租16批4.3万套(间),投运规模国内第一。
河南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支持人才向创业创新一线流动,把更多人才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
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王铮摄/光明图片
面向发展需求:培育创新创造能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车床是裁缝铺做衣服,看一眼缝一眼。”河南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学院学生郑江宇感触颇深,“数控车床是智能工厂,只有掌握机器能懂的编程语言,才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快速告诉车床。”
“为了让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我们联合新乡市200多家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成立新乡市数控技术产教联盟,每年召开校企对接会,收集企业需求,改进教学内容,让岗位和学生精准适配。”数控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郝伟告诉记者。
河南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培养体系,打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加快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河南围绕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明确了50个急需紧缺专业,全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2023年立项建设35所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54所特色行业学院,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达1503家。
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6%、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1万个,总投资7.9万亿元。
今天的河南,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正致力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人才竞相涌现:河南省技能人才达181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万人,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而在3年前,河南省技能人才在劳动力人口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个百分点。
“要加强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面向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实践实习环节比重,培育创新创造能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表示。
(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丁艳)
现场目击
窥一“眼”而知全身
“近视多少度?”
“不到500度。但是肝功能异常,得尽快复查!”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里,研究员吴建眉头微蹙。她将头转向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
“检查肝功能不是要抽血化验吗?”记者好奇地问。
“吴建手中这台国内第一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将眼底照片上传到云端后,大模型就会自动进行处理,生成两份报告。既能判断眼部疾病,又能判断全身的健康状况。”王宁利向记者介绍,目前能预测全身30多个指标,包括循环系统、肝脏系统、肾脏系统,还有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一些代谢相关的疾病,都能够及时发现。血生化的准确率达75%,判定眼科疾病准确率达95%。
“眼底一张照,眼病都知道;眼部一张照,健康早知道。未来,我们将以‘眼窥全身’技术,用眼科的技术发展推动慢病的监控。”王宁利指向刚才发现的异常之处,“你看这个血管,出现了轻度异常,就要注意了。”
(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汪俊杰)
专家视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培养用好各类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只有连续不断地培养出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各得其所地配置好人才资源,适时适当地激励创新人才,才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既要自主培养,又需积极引进
充实、壮大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队伍,既要自主培养,又需积极引进。
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第一,以创新为引导,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第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以创新思路着力培养优势学科,支持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鼓励师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习惯,鼓励师生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第三,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真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现问题、获得真知、提升能力。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各类急需的适用人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高效配置。深化东中西部人才交流与协作,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引进、适配适用创新人才,并以引进的人才为中心构造科研平台、创业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调发展高地。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挖掘创新人才的潜力,更有效地为创新产品找到更多应用场景、为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营造良好生态,健全评价体系
无论是自己培养的人才,还是对外引进的人才,都需要拥有科研自主权,都需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因地制宜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人才的个性化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配套政策,搭建相应平台,保障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充分放权,尊重创新人才的自主权。坚持为人才松绑、向用人主体授权,营造有利于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的环境。为人才松绑,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展规律和科研规律,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他们尽情释放才华和能量。向用人主体授权,就要结合实际依法授权,把应该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把不该干预的手坚决收回来,充分尊重、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自主权。
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破四唯”,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能力是人才的硬实力,创新的质量、实效、贡献是评价人才创新效果的硬指标,对人才的评价要同时兼顾这四项指标。人才评价要实行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公平、公正地评价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和贡献,以及团队的价值和贡献。
激励各类人才各尽其能
干事创业的平台,是人才与事业双向成就的凭借;对知识、技术等智力价值的肯定与奖励,是对人才的显性褒奖和激励。干事平台、事业召唤和物质奖励,是对人才的基本激励手段。
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用事业召唤激励人才。一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为创新人才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实际需要和人才禀赋优势,建立供需配套的研发中心、环科研协作平台、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建立人才金融服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生态化耦合,实现人才与其他要素、环境、生态的协同和共赢,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生态。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劳动力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一方面,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由市场对创新能力、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另一方面,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作者:冯大力,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