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未来丨中青网评:追光前行夯农业之基
更新时间:2024/11/13 17:19:45 来源:中国青年网
“豫见未来”系列评论之五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壮丽诗篇。如今,科技的进步,又为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近日,“豫见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河南新乡“中原农谷”,围绕粮食、畜禽、蔬菜、瓜果、苗木等领域,聚焦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内容,探索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中原黄河之畔的一粒粒种子,迎来“开花结果”的盛景。
河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数据显示,全省有11家种业企业进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行列,总数居全国第4位;全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种业企业有22家。“十四五”以来,全省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小麦新品种有517个,近七成为企业通过审定,玉米新品种有525个,八成为企业通过审定。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接着需求,科技农业的蓬勃发展,让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成为过去式,也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壤,描摹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种业科技创新。从神农种业实验室张新友团队揭示了花生的遗传驯化史和一批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机制,到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团队发现了世界上首个玉米抗南方锈病的重要基因,再到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团队育成的“郑麦1860”在减肥20%条件下可与正常施肥小麦产量持平……河南省种业交出了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突破和重大品种选育等创新重大成果的答卷。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科技务农,更是务实。中原大地上,“新农人”与科研人员溯源追光,怀着对土地的热爱,脚踏实地,从一颗颗种子入手,筑起了农业之基,也搭建起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以中原农谷为例,截至目前已有58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入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引进了6个由院士和中原学者牵头的育种创新团队;神农种业实验室已实施首批“一流课题”5项,会聚了21家单位、25个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推动种业发展,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小臂一般长的黄绿皮辣椒、乌黑发亮的蓝莓番茄、紫色花椰菜、彩虹瓤西瓜……一个个新奇产品,背后是育种技术的极力突破。这凝聚科研人员汗水与智慧的新种子,带来的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比如果形大、肉质脆、精品率高的“金富175”辣椒亩产能达2万斤以上;完全自主培育的“新麦58”,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优质小麦育种难题;高抗、耐密、易机收的MY73成为玉米种业的“黑马”产品。良种一粒重千钧,在科技助力下,高产新品的培育在中原大地上“芯”潮涌动。
仓廪实而天下安,种源强则农业兴。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让一粒粒种子走向了万亩良田,既为“大国粮仓”筑牢了根基,也让亿万人的饭碗端稳端牢。农业科技的进步,最终体现在百姓的一蔬一饭中。相信,随着河南良种的推广,中国饭碗更加牢靠,中国味道更加馨香。(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