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通讯丨习武知中国
    更新时间:2024/11/25 10:41: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伊拉克苏莱曼尼亚11月24日电 通讯|习武知中国

      新华社记者段敏夫 李军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习武的目的不是称霸或者胁迫他人,而是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和宽容博大的胸怀。”59岁的伊拉克武术爱好者苏兰表示,这正是中国在他心中的形象。

      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一间武馆内,100余名当地武术爱好者身着中国传统练功服正在练习武术套路,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嘿哈”之声铿锵有力。

      尽管天气已转凉,但武馆内的氛围依然火热。木人桩前隔挡推打,梅花桩上身轻如燕,学员们训练得不亦乐乎。武馆创始人布尔汉穿梭在队列之间,不时纠正和指导技术动作。

      和一些喜爱中国武术的外国人一样,布尔汉因李小龙的电影与中国武术结缘,找书籍、买光盘、在当地拜师学艺,痴迷武术的布尔汉8岁就开始了习武之路。伴随练武,布尔汉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学好中国武术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蕴含的思想。阿拉伯格言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习武亦是如此。”

      武馆创始人布尔汉(后)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教授学员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2011年,怀揣着多年“功夫梦”的布尔汉踏上了前往中国武术之乡河南登封的习武旅程。这趟圆梦之旅让布尔汉得以接受全面系统的武术培训。

      随后几年,布尔汉多次前往中国习武深造,得以更好理解不同武术流派的文化逻辑和武术精神。“少林功夫讲究内外兼修,太极强调以柔克刚,咏春注重刚柔并济,中国武术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传承千年的哲学精髓。”

      2017年,布尔汉在苏莱曼尼亚市创立武馆,教授中国武术并介绍中国文化。武馆已累计招收超过3000名当地爱好者,其中既有少年,也有长者,他们在练习中国功夫的同时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通过学习功夫,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苏兰告诉记者,15年的习武历程让他认识到中国功夫的内在本质并不是比武斗狠,而是“勇于向内心的怯弱发起挑战”。

      今年17岁的武馆学员丹尼尔出生于深圳,在中国生活过5年,随父母返回伊拉克后,丹尼尔时常想念儿时在中国的时光。

      “我总想找寻一些有关中国的记忆,直到我发现了这家武馆——它把我和中国再次连接在一起。”丹尼尔说,“尽管学习功夫的过程有些艰辛,但正是这份磨炼让我更加自律,不断汲取永不言弃的力量。”

      “我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学员因为习武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在布尔汉看来,中国功夫是伊拉克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人常说以武会友,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友善与胸襟。”布尔汉说。

      苏莱曼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持续扩招、首届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中国电影周”隆重举办、赴华夏令营报名选拔热火朝天……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库区持续“圈粉”。古老的文明因丝绸之路相遇相知,如今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交相辉映。

      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事刘军表示,人文交流是促进中伊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的友好情谊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习武拉近了我们和中国的距离,带来人与人、心与心的沟通。”布尔汉说。

      夕阳西下,布尔汉抱拳告别每一位学员。窗外远山绵延,环抱着苏莱曼尼亚这座静谧的小城,静待下一个黎明。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通讯丨习武知中国
    2024/11/25 10:41: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伊拉克苏莱曼尼亚11月24日电 通讯|习武知中国

      新华社记者段敏夫 李军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习武的目的不是称霸或者胁迫他人,而是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和宽容博大的胸怀。”59岁的伊拉克武术爱好者苏兰表示,这正是中国在他心中的形象。

      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一间武馆内,100余名当地武术爱好者身着中国传统练功服正在练习武术套路,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嘿哈”之声铿锵有力。

      尽管天气已转凉,但武馆内的氛围依然火热。木人桩前隔挡推打,梅花桩上身轻如燕,学员们训练得不亦乐乎。武馆创始人布尔汉穿梭在队列之间,不时纠正和指导技术动作。

      和一些喜爱中国武术的外国人一样,布尔汉因李小龙的电影与中国武术结缘,找书籍、买光盘、在当地拜师学艺,痴迷武术的布尔汉8岁就开始了习武之路。伴随练武,布尔汉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学好中国武术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蕴含的思想。阿拉伯格言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习武亦是如此。”

      武馆创始人布尔汉(后)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教授学员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2011年,怀揣着多年“功夫梦”的布尔汉踏上了前往中国武术之乡河南登封的习武旅程。这趟圆梦之旅让布尔汉得以接受全面系统的武术培训。

      随后几年,布尔汉多次前往中国习武深造,得以更好理解不同武术流派的文化逻辑和武术精神。“少林功夫讲究内外兼修,太极强调以柔克刚,咏春注重刚柔并济,中国武术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传承千年的哲学精髓。”

      2017年,布尔汉在苏莱曼尼亚市创立武馆,教授中国武术并介绍中国文化。武馆已累计招收超过3000名当地爱好者,其中既有少年,也有长者,他们在练习中国功夫的同时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通过学习功夫,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苏兰告诉记者,15年的习武历程让他认识到中国功夫的内在本质并不是比武斗狠,而是“勇于向内心的怯弱发起挑战”。

      今年17岁的武馆学员丹尼尔出生于深圳,在中国生活过5年,随父母返回伊拉克后,丹尼尔时常想念儿时在中国的时光。

      “我总想找寻一些有关中国的记忆,直到我发现了这家武馆——它把我和中国再次连接在一起。”丹尼尔说,“尽管学习功夫的过程有些艰辛,但正是这份磨炼让我更加自律,不断汲取永不言弃的力量。”

      “我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学员因为习武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在布尔汉看来,中国功夫是伊拉克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人常说以武会友,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友善与胸襟。”布尔汉说。

      苏莱曼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持续扩招、首届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中国电影周”隆重举办、赴华夏令营报名选拔热火朝天……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库区持续“圈粉”。古老的文明因丝绸之路相遇相知,如今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交相辉映。

      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事刘军表示,人文交流是促进中伊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的友好情谊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习武拉近了我们和中国的距离,带来人与人、心与心的沟通。”布尔汉说。

      夕阳西下,布尔汉抱拳告别每一位学员。窗外远山绵延,环抱着苏莱曼尼亚这座静谧的小城,静待下一个黎明。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当地武术爱好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苏莱曼尼亚市的少林武馆内学习中国武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