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闪耀吧!中华宝藏⑭丨开饭啦!一起来看古人们的“干饭”智慧
更新时间:2024/11/29 18:27:57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即日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吃了冇?”“一起吃点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作为称职的“干饭人”,“干饭工具”当然必不可少。现代人煎炒烹炸都有专属用锅,那古代人做饭都用的啥?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工艺繁复精美的青铜饮食器具。它们既是一碗人间烟火,更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独具一格“蒸”本事

商王朝的创意炊具

要问古代最流行的烹饪手法,那一定是“蒸”了。《西游记》中妖怪们对唐僧的“吃法”十分执着,“蒸食”一词竟出现了15次之多,真可谓是一心一意。

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一跃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贵族们用大量青铜制作饮食器具,并形成了一套繁缛的饮食礼仪,以区别等级身份。

商朝时就出现了这么一口锅,它凭借着独具一格的“蒸”本事走红,成为3000多年前的创意炊具。“妇好”青铜三联甗(yǎn)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因其在复合型炊具方面展现的唯一性,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妇好”青铜三联甗。(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青铜三联甗上方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zèng)。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铸铭文“妇好”两字。

这个介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烧脑?其实,它就是一个大型蒸锅,上面放上食物,中间放水,下面架火,用来蒸熟甑里的食物。它在当时也是属于高科技的存在,因为居然可以放三个锅同时蒸制食物,是后世一灶数眼炊具的雏形。据专家介绍,这个“大蒸锅”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件真实使用过的炊具。

将食物由生变熟,在古代有烤、煎、炸、蒸、煮等多种方法,但有科学研究表明,采用蒸的方法不仅最有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有害物质,是最宜于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烹饪手法之一。

从考古资料看,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时候,便烧制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气、采用蒸的方式使食物变熟的人。

青铜干饭神器“簋”

是个什么东东

现在的我们做饭用锅、吃饭用碗,那么在古时候都用什么呢?

南阳出土过一件“青铜三足炊器”,它就是仲爯父簋(zhòng chéng fù guǐ)。该簋不仅造型规整、做工精良,且有四十余字的铭文,是申国之相仲爯父为祭祀其祖父所作。

“簋”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盛食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宴请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人们从中取食。到了西周中后期,簋多有盖,簋盖可以翻转,作为盘子装菜或饭。

仲爯父簋。(图片源自河南博物院)

这个酷似“碗碟套装”造型的设计让许多“博物馆粉儿”产生了无限遐想,原来2000多年前的人就吃起了“大锅饭”,一边捞菜一边扒饭,画面感一下子丰满起来。

在中华悠久的饮食历史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像“大锅”这样有趣的“干饭”器具,这些器具有的外形奇特、略显呆萌,有的则制作精良、大气磅礴,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

说了“簋”,不得不说起“好兄弟”一生一起走的“鼎”。鼎为人所熟知的最初功能是作为炊具和食器,而后发展为重要的礼器。西周发展出了一类特殊的等级制度名为“列鼎制度”,即以不同大小、数量的鼎和搭配不同数量的簋形成固定的礼器组合,在祭祀、宴飨(xiǎng)、随葬时使用,标志主人身份地位。

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者一鼎,相应的簋的数量是比鼎数少一件,九鼎八簋是最高等级,为天子所用,其余依次递减。以餐具区分身份高低,也体现了自古“民以食为天”的传统。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闪耀吧!中华宝藏⑭丨开饭啦!一起来看古人们的“干饭”智慧
2024/11/29 18:27:57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即日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吃了冇?”“一起吃点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作为称职的“干饭人”,“干饭工具”当然必不可少。现代人煎炒烹炸都有专属用锅,那古代人做饭都用的啥?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工艺繁复精美的青铜饮食器具。它们既是一碗人间烟火,更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独具一格“蒸”本事

商王朝的创意炊具

要问古代最流行的烹饪手法,那一定是“蒸”了。《西游记》中妖怪们对唐僧的“吃法”十分执着,“蒸食”一词竟出现了15次之多,真可谓是一心一意。

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一跃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贵族们用大量青铜制作饮食器具,并形成了一套繁缛的饮食礼仪,以区别等级身份。

商朝时就出现了这么一口锅,它凭借着独具一格的“蒸”本事走红,成为3000多年前的创意炊具。“妇好”青铜三联甗(yǎn)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因其在复合型炊具方面展现的唯一性,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妇好”青铜三联甗。(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青铜三联甗上方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zèng)。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铸铭文“妇好”两字。

这个介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烧脑?其实,它就是一个大型蒸锅,上面放上食物,中间放水,下面架火,用来蒸熟甑里的食物。它在当时也是属于高科技的存在,因为居然可以放三个锅同时蒸制食物,是后世一灶数眼炊具的雏形。据专家介绍,这个“大蒸锅”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件真实使用过的炊具。

将食物由生变熟,在古代有烤、煎、炸、蒸、煮等多种方法,但有科学研究表明,采用蒸的方法不仅最有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有害物质,是最宜于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烹饪手法之一。

从考古资料看,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时候,便烧制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气、采用蒸的方式使食物变熟的人。

青铜干饭神器“簋”

是个什么东东

现在的我们做饭用锅、吃饭用碗,那么在古时候都用什么呢?

南阳出土过一件“青铜三足炊器”,它就是仲爯父簋(zhòng chéng fù guǐ)。该簋不仅造型规整、做工精良,且有四十余字的铭文,是申国之相仲爯父为祭祀其祖父所作。

“簋”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盛食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宴请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人们从中取食。到了西周中后期,簋多有盖,簋盖可以翻转,作为盘子装菜或饭。

仲爯父簋。(图片源自河南博物院)

这个酷似“碗碟套装”造型的设计让许多“博物馆粉儿”产生了无限遐想,原来2000多年前的人就吃起了“大锅饭”,一边捞菜一边扒饭,画面感一下子丰满起来。

在中华悠久的饮食历史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像“大锅”这样有趣的“干饭”器具,这些器具有的外形奇特、略显呆萌,有的则制作精良、大气磅礴,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

说了“簋”,不得不说起“好兄弟”一生一起走的“鼎”。鼎为人所熟知的最初功能是作为炊具和食器,而后发展为重要的礼器。西周发展出了一类特殊的等级制度名为“列鼎制度”,即以不同大小、数量的鼎和搭配不同数量的簋形成固定的礼器组合,在祭祀、宴飨(xiǎng)、随葬时使用,标志主人身份地位。

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者一鼎,相应的簋的数量是比鼎数少一件,九鼎八簋是最高等级,为天子所用,其余依次递减。以餐具区分身份高低,也体现了自古“民以食为天”的传统。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