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植此青绿满村庄——“人勤春早 沃野耕新”系列报道⑤
    更新时间:2025/2/18 20:59:17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于涛

      黄河自西向东,奔涌入海,入豫第一站便是灵宝。在紧临黄河的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登上观景台,极目眺望,滚滚黄河尽收眼底,是豫西观黄河的最佳地。

      2月14日中午,来自焦作市的游客王先生一家驾车沿着5公里的高标准绿化进村道路开到了东寨村游客中心,准备登高望远,好好看一看黄河的样子。

      凭借村子西临黄河、东临函谷关的地理优势,东寨村借力打造了“函谷关游玩、函谷关品小吃、东寨村赏景”的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游。

      “黄河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让村民有钱赚。”东寨村党支部书记陈银海介绍,他们将新村、老村两个自然村按照“一动一静”两个功能区进行建设,实现“一村两世界”。

      位于西塬边的黄河观景台,便是整个新村的核心所在。在发展文旅项目、丰富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保护好周围环境也成为重中之重。

      “沿着西塬坡‘Z’字形木栈道一路向下,就可以到达黄河边。”函谷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万泽最近一直在村里忙着察看树木栽种效果,他介绍,西塬坡属于困难造林地,需要着重做好水土保持。

      “通过采取育林板蓄土封盘、专业公司施工等措施,这个区域实施水土保持林工程总面积250余亩,栽植白皮松、连翘等3万余株。”顺着他的手势向山坡上看去,一排排白色育林板和绿色松树形成色泽反差,格外显眼,这些育林板在两到三年内就能无害降解。

      环境变好了,发展更有底气了。如今新村已建成花饰游园、观光平台、木栈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硬化美化6.5米宽道路;建成观光采摘大棚10座,打造东寨观景台采摘园3处。

      “村里投资40余万元的春季绿化项目已经开工,不仅要建设植物迷宫,还要绿化主观景台、游客广场及观光小火车线路周边。这些黄杨、月季、红叶石楠等,都是为绿化项目准备的。”陈银海说。

      在景区入口处,不忙时,55岁的村民张彩丽会摆上小摊,卖自家种的红薯和做的粉条。有活干的时候,她就去村里务工,一天90元工资。这些年,她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变化。

      “路好了,人多了,村里真是越来越热闹。”一个上午,她卖了两包粉条和五六个烤红薯,挣了100多元。

      景区边,张彩丽家还有个4亩地左右的桃园,准备发展成游客采摘区。2024年,东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像张彩丽这样的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新村搞产业发展,老村则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力完善乡村功能。”陈银海说,老村已美化绿化巷道3000米、彩绘墙体1.5万平方米、建成大型观光游乐绿地公园1.5万余平方米。

      如今,东寨村人均乔木树种达200株以上,绿化覆盖率达63%以上,真正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2021年,东寨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乡村”。

      展望未来,陈银海说:“东寨村还将进一步提升绿化标准,乔、灌、藤多种布局,绿化、彩化等相结合,建成独特的黄河区域风貌观景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像东寨村一样,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村庄在中原大地越来越多。

      2024年,我省累计建设提升森林乡村“第一街坊”村1550个。“今年我们准备建设沿黄干流森林乡村350个,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展现新作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为乡村振兴绘出绿色底蕴

      农业农村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单元,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而守住“绿色发展”,就是守住了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东寨村的实践表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转型的契机。通过因地制宜利用优势进行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传统村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新路。这种发展范式的转变,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植此青绿满村庄——“人勤春早 沃野耕新”系列报道⑤
    2025/2/18 20:59:17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于涛

      黄河自西向东,奔涌入海,入豫第一站便是灵宝。在紧临黄河的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登上观景台,极目眺望,滚滚黄河尽收眼底,是豫西观黄河的最佳地。

      2月14日中午,来自焦作市的游客王先生一家驾车沿着5公里的高标准绿化进村道路开到了东寨村游客中心,准备登高望远,好好看一看黄河的样子。

      凭借村子西临黄河、东临函谷关的地理优势,东寨村借力打造了“函谷关游玩、函谷关品小吃、东寨村赏景”的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游。

      “黄河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让村民有钱赚。”东寨村党支部书记陈银海介绍,他们将新村、老村两个自然村按照“一动一静”两个功能区进行建设,实现“一村两世界”。

      位于西塬边的黄河观景台,便是整个新村的核心所在。在发展文旅项目、丰富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保护好周围环境也成为重中之重。

      “沿着西塬坡‘Z’字形木栈道一路向下,就可以到达黄河边。”函谷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万泽最近一直在村里忙着察看树木栽种效果,他介绍,西塬坡属于困难造林地,需要着重做好水土保持。

      “通过采取育林板蓄土封盘、专业公司施工等措施,这个区域实施水土保持林工程总面积250余亩,栽植白皮松、连翘等3万余株。”顺着他的手势向山坡上看去,一排排白色育林板和绿色松树形成色泽反差,格外显眼,这些育林板在两到三年内就能无害降解。

      环境变好了,发展更有底气了。如今新村已建成花饰游园、观光平台、木栈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硬化美化6.5米宽道路;建成观光采摘大棚10座,打造东寨观景台采摘园3处。

      “村里投资40余万元的春季绿化项目已经开工,不仅要建设植物迷宫,还要绿化主观景台、游客广场及观光小火车线路周边。这些黄杨、月季、红叶石楠等,都是为绿化项目准备的。”陈银海说。

      在景区入口处,不忙时,55岁的村民张彩丽会摆上小摊,卖自家种的红薯和做的粉条。有活干的时候,她就去村里务工,一天90元工资。这些年,她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变化。

      “路好了,人多了,村里真是越来越热闹。”一个上午,她卖了两包粉条和五六个烤红薯,挣了100多元。

      景区边,张彩丽家还有个4亩地左右的桃园,准备发展成游客采摘区。2024年,东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像张彩丽这样的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新村搞产业发展,老村则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力完善乡村功能。”陈银海说,老村已美化绿化巷道3000米、彩绘墙体1.5万平方米、建成大型观光游乐绿地公园1.5万余平方米。

      如今,东寨村人均乔木树种达200株以上,绿化覆盖率达63%以上,真正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2021年,东寨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乡村”。

      展望未来,陈银海说:“东寨村还将进一步提升绿化标准,乔、灌、藤多种布局,绿化、彩化等相结合,建成独特的黄河区域风貌观景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像东寨村一样,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村庄在中原大地越来越多。

      2024年,我省累计建设提升森林乡村“第一街坊”村1550个。“今年我们准备建设沿黄干流森林乡村350个,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展现新作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为乡村振兴绘出绿色底蕴

      农业农村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单元,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而守住“绿色发展”,就是守住了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东寨村的实践表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转型的契机。通过因地制宜利用优势进行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传统村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新路。这种发展范式的转变,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