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科技日报关注河南漯河:高层次人才引领食品业新“食”尚
    更新时间:2025/3/3 11:04:39    来源:科技日报

      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课题研究。 焦海洋摄

      在初春的暖阳中,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中原食品实验室。益生菌薯片、塔格糖饮料……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高科技食品让人目不暇接。在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科技与美味“双向奔赴”。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得益于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2024年漯河市生产总值达1869.9亿元,年增速为河南省第一。

      亮眼成绩得益于院士、博士等人才的加入。“中原食品实验室聚集了14名院士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人才,他们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陈树兴说。

      如今,在漯河,院士领跑、博士汇聚正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成为引领食品产业新“食”尚的核心动力。

      形成“大人才”格局

      在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粉生产车间,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指挥GEA蝶式离心机高效运行。“在博士科研团队的带领下,公司投入17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了这台先进设备,引进后的生产效率是以前的4倍。”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华东理工大学方曙光等4名博士并建立了博士科研团队。方曙光拥有70余项益生菌相关专利,曾主导建立我国第一个2000余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株资源库。在这支博士科研团队的带动下,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益生菌单体生产工厂,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

      如何让“千里马”竞相奔腾?漯河的答案是: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战略目标,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形成了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大人才”格局。

      漯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漯河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11+8”产业链绘制人才图谱,聚焦目标人才,提升产才供需精准度。有关单位建立“柔性引科学家+刚性引科研团队”“政录企用”等机制,实施“百千万”引才、食品实验室引才等六大专项行动,举办“食全食美漯在其中”食品领域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一大批领军人才落户漯河。

      多措并举营造创新生态

      顶尖人才纷至沓来的奥秘,藏在漯河的创新生态中。在提升人才平台能级方面,漯河市制定出台了《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核心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进一步加快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若干举措》,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专项经费,建成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双汇肉制品技术创新中心、际华皮革皮鞋研究院、贾湖文化研究会等重点创新平台。同时,漯河市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大所的战略合作,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

      这种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红利。最近,漯河豫鼎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现立心情格外舒畅。“我们一直想做一种即食型土豆粉,可苦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曹现立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中原食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书胜和陈树兴走访公司,帮助他们解决了技术问题,并指导企业开发出新一代空心粉等产品。

      为使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漯河打出“组合拳”。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价值实现,漯河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体,成立5亿元科创基金,制定成果转化容错免责工作指引,完善“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同时,制定“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服务,上线运营“人才政策计算器”,建成投用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们将继续厚植人才沃土,让更多‘金种子’在漯河生根发芽。”漯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常英敏说,下一步漯河将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扎实开展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在漯河找到事业舞台、实现人生价值。(记者 孙越 通讯员 张晓甫

    KJRB2025030305_00.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科技日报关注河南漯河:高层次人才引领食品业新“食”尚
    2025/3/3 11:04:39    来源:科技日报

      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课题研究。 焦海洋摄

      在初春的暖阳中,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中原食品实验室。益生菌薯片、塔格糖饮料……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高科技食品让人目不暇接。在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科技与美味“双向奔赴”。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得益于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2024年漯河市生产总值达1869.9亿元,年增速为河南省第一。

      亮眼成绩得益于院士、博士等人才的加入。“中原食品实验室聚集了14名院士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人才,他们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陈树兴说。

      如今,在漯河,院士领跑、博士汇聚正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成为引领食品产业新“食”尚的核心动力。

      形成“大人才”格局

      在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粉生产车间,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指挥GEA蝶式离心机高效运行。“在博士科研团队的带领下,公司投入17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了这台先进设备,引进后的生产效率是以前的4倍。”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华东理工大学方曙光等4名博士并建立了博士科研团队。方曙光拥有70余项益生菌相关专利,曾主导建立我国第一个2000余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株资源库。在这支博士科研团队的带动下,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益生菌单体生产工厂,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

      如何让“千里马”竞相奔腾?漯河的答案是: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战略目标,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形成了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大人才”格局。

      漯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漯河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11+8”产业链绘制人才图谱,聚焦目标人才,提升产才供需精准度。有关单位建立“柔性引科学家+刚性引科研团队”“政录企用”等机制,实施“百千万”引才、食品实验室引才等六大专项行动,举办“食全食美漯在其中”食品领域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一大批领军人才落户漯河。

      多措并举营造创新生态

      顶尖人才纷至沓来的奥秘,藏在漯河的创新生态中。在提升人才平台能级方面,漯河市制定出台了《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核心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进一步加快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若干举措》,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专项经费,建成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双汇肉制品技术创新中心、际华皮革皮鞋研究院、贾湖文化研究会等重点创新平台。同时,漯河市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大所的战略合作,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

      这种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红利。最近,漯河豫鼎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现立心情格外舒畅。“我们一直想做一种即食型土豆粉,可苦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曹现立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中原食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书胜和陈树兴走访公司,帮助他们解决了技术问题,并指导企业开发出新一代空心粉等产品。

      为使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漯河打出“组合拳”。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价值实现,漯河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体,成立5亿元科创基金,制定成果转化容错免责工作指引,完善“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同时,制定“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服务,上线运营“人才政策计算器”,建成投用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们将继续厚植人才沃土,让更多‘金种子’在漯河生根发芽。”漯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常英敏说,下一步漯河将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扎实开展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在漯河找到事业舞台、实现人生价值。(记者 孙越 通讯员 张晓甫

    KJRB2025030305_00.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