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三代人,一条渠——红旗渠畔的传承与坚守
    更新时间:2025/3/28 10:41:05    来源:新华社

    红旗渠如银蛇般蜿蜒,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资料图)人民网 霍亚平摄

    3月20日,气温回升,蒸发量加大,土壤墒情变化快,河南安阳林州市正处于春灌关键期。

    俯身观察,记录水流流量、水位数据,嘴里嘀咕着“水力学公式”,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掏出电话,远程调度。

    “闸门开度调大点,现在这水量浇地可吃紧啊。”

    一番沟通,挂断电话后,张学义又打捞起渠道内的杂草、垃圾、漂浮物等,确保过水通畅。

    今年,红旗渠迎来建成通水60周年。60年来,她犹如一条生命线,深深嵌入林州的发展脉络中。

    尤其在农业灌溉方面,红旗渠肩负着林州54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其灌溉体系完善,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分水岭延伸出三条干渠,纵横交错至田间,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合涧渠管所地处偏僻,距此不远处便是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交汇处“红英汇流”。

    张学义向人民网记者介绍红旗渠的修建历史。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护渠工作枯燥、单调。徒步巡查、清理杂物、检修设施、用水调度、应急处置等,张学义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护渠一线,这一“守”就是18年。

    “这有啥,老一辈把渠都修成了,我们看个渠,有啥辛苦啊!”

    张学义憨厚地笑着,脸上露出和父亲张买江一样的“倔强”。

    张买江,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被誉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修渠一线。

    “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

    带着对母亲的承诺,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这一干就是9年,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

    “我们那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

    面对父亲的“念叨”,最初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张学义并不能理解。

    最终,两件事让他心甘情愿来到了护渠一线。

    曾在青年洞景区工作一段时间,张学义经常听到游客动情感慨,看到游客激动落泪。有一年,景区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红军,他颤颤巍巍,甩开随行人员的搀扶,硬是一步一挪地走到青年洞洞口,老泪纵横地说:“我们在战场杀敌卫国,这红旗渠也是战场,是十万群众战天斗地的战场啊!”

    见老人情绪激动,张学义动容地去劝慰老红军保重身体。得知他是“渠三代”,老红军一把拉过他,称赞他的父辈是“英雄”。

    那一刻,张学义对父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某天,张学义被父亲一通电话喊回村里,跟人“吵架”。

    起因是一村民盖车库,起地基时从渠上“搬”回来几块石头,张买江知道后“炸了”。

    “回去看见俺爹教育人家,气得脸红脖子粗,我都想掉泪。”那一刻,张学义深深理解了父亲。

    “渠,牵着俺爹的心。他上岁数了,我得替他护好渠。”

    没多久,张学义通过选拔、应聘,正式成为了一名护渠员。

    2016年7月19日,特大暴雨无情地向太行山区倾泻,林州市遭受了强烈的洪灾袭击。

    当天下午7点多,守在渠上的张学义等人发现一处险工险段。

    山体滑坡堵塞了渠道,如若不及时疏通,渠下三井村8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

    张学义冷静处置,第一时间通知三井村村干部这一险情,要求尽快组织群众转移安置。

    随后,他又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尽快提闸放水,降低水位,调遣钩机到现场作业,疏通渠道。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紧张处置,这一险情终被排除。

    第二天,一睁眼,合涧渠管所院内站满了三井村的群众,大家拎着花生,刚丰收的李子,来感谢渠管所工作人员的一夜辛劳。

    “那天,哭了,感觉可值,你把群众放到心上,群众就把你举过头顶。”张学义眼圈一红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走到村里,走到渠上,群众见了能“竖起大拇指”。

    身为红旗渠精神宣讲员,张买江常给孩子们讲红旗渠的故事。人民网 霍亚平摄

    自从张学义来到合涧渠管所,张买江经常没事就骑个自行车过来“视察”工作,嘱咐他几句。

    “恁爷没把渠修成,恁爹接着修,修成了,你可得把这渠看好了。”

    每次返程,张买江总是沿着红旗渠慢慢骑回去。看看一渠清水,听听潺潺水声。(张文豪 尚明桢 王佩)

    文章编辑:李润生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三代人,一条渠——红旗渠畔的传承与坚守
    2025/3/28 10:41:05    来源:新华社

    红旗渠如银蛇般蜿蜒,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资料图)人民网 霍亚平摄

    3月20日,气温回升,蒸发量加大,土壤墒情变化快,河南安阳林州市正处于春灌关键期。

    俯身观察,记录水流流量、水位数据,嘴里嘀咕着“水力学公式”,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掏出电话,远程调度。

    “闸门开度调大点,现在这水量浇地可吃紧啊。”

    一番沟通,挂断电话后,张学义又打捞起渠道内的杂草、垃圾、漂浮物等,确保过水通畅。

    今年,红旗渠迎来建成通水60周年。60年来,她犹如一条生命线,深深嵌入林州的发展脉络中。

    尤其在农业灌溉方面,红旗渠肩负着林州54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其灌溉体系完善,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分水岭延伸出三条干渠,纵横交错至田间,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合涧渠管所地处偏僻,距此不远处便是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交汇处“红英汇流”。

    张学义向人民网记者介绍红旗渠的修建历史。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护渠工作枯燥、单调。徒步巡查、清理杂物、检修设施、用水调度、应急处置等,张学义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护渠一线,这一“守”就是18年。

    “这有啥,老一辈把渠都修成了,我们看个渠,有啥辛苦啊!”

    张学义憨厚地笑着,脸上露出和父亲张买江一样的“倔强”。

    张买江,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被誉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修渠一线。

    “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

    带着对母亲的承诺,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这一干就是9年,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

    “我们那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

    面对父亲的“念叨”,最初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张学义并不能理解。

    最终,两件事让他心甘情愿来到了护渠一线。

    曾在青年洞景区工作一段时间,张学义经常听到游客动情感慨,看到游客激动落泪。有一年,景区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红军,他颤颤巍巍,甩开随行人员的搀扶,硬是一步一挪地走到青年洞洞口,老泪纵横地说:“我们在战场杀敌卫国,这红旗渠也是战场,是十万群众战天斗地的战场啊!”

    见老人情绪激动,张学义动容地去劝慰老红军保重身体。得知他是“渠三代”,老红军一把拉过他,称赞他的父辈是“英雄”。

    那一刻,张学义对父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某天,张学义被父亲一通电话喊回村里,跟人“吵架”。

    起因是一村民盖车库,起地基时从渠上“搬”回来几块石头,张买江知道后“炸了”。

    “回去看见俺爹教育人家,气得脸红脖子粗,我都想掉泪。”那一刻,张学义深深理解了父亲。

    “渠,牵着俺爹的心。他上岁数了,我得替他护好渠。”

    没多久,张学义通过选拔、应聘,正式成为了一名护渠员。

    2016年7月19日,特大暴雨无情地向太行山区倾泻,林州市遭受了强烈的洪灾袭击。

    当天下午7点多,守在渠上的张学义等人发现一处险工险段。

    山体滑坡堵塞了渠道,如若不及时疏通,渠下三井村8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

    张学义冷静处置,第一时间通知三井村村干部这一险情,要求尽快组织群众转移安置。

    随后,他又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尽快提闸放水,降低水位,调遣钩机到现场作业,疏通渠道。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紧张处置,这一险情终被排除。

    第二天,一睁眼,合涧渠管所院内站满了三井村的群众,大家拎着花生,刚丰收的李子,来感谢渠管所工作人员的一夜辛劳。

    “那天,哭了,感觉可值,你把群众放到心上,群众就把你举过头顶。”张学义眼圈一红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走到村里,走到渠上,群众见了能“竖起大拇指”。

    身为红旗渠精神宣讲员,张买江常给孩子们讲红旗渠的故事。人民网 霍亚平摄

    自从张学义来到合涧渠管所,张买江经常没事就骑个自行车过来“视察”工作,嘱咐他几句。

    “恁爷没把渠修成,恁爹接着修,修成了,你可得把这渠看好了。”

    每次返程,张买江总是沿着红旗渠慢慢骑回去。看看一渠清水,听听潺潺水声。(张文豪 尚明桢 王佩)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