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 丹江鱼“动”新李山
    更新时间:2025/5/13 21:44:5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如今,蜿蜒千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的“生命线”,更成为沿线村庄蝶变的“发展线”。从碧波荡漾的渠水润泽土地,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绿色经济;从产业转型催生的致富新路,到村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希望,每一个村庄都在书写崭新的篇章。本报记者走进渠畔村庄,聆听浪花翻涌中的动人故事,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的磅礴力量。

    丹江鱼“动”新李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亚飞 祁道鹏

      随一泓清水北上,李山村从淅川县上集镇搬迁至荥阳市高村乡,扎根新家15年,李山村的富民新事不断,更因一尾活鱼而远近闻名。

      5月11日,周末,“68号农家苑”的餐馆后厨一大早就已开始备菜,老板李志乾跑前跑后,几名帮工麻利地处理着活蹦乱跳的丹江鱼。

      “我们是江鱼老店,生意好得很,周末每天接待50多桌,‘五一’期间生意更是火爆,三层小楼全坐满!”李志乾擦了把汗,边忙边说。

    WechatIMG8879.jpg

      “丹江鱼宴”有三吃:红烧、油炸、炖汤。活鱼都是当天从300多公里外的淅川丹江口库区运来的,全村农家乐一天的活鱼需求量达1500多公斤。

      “丹江鱼不仅是一道菜,更是我们与老家的连接。”从小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做鱼是李志乾的老本行,“守住丹江鱼的味道,就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淅川。”

    image.png

      2010年,李山村194户802人从丹江口库区搬迁至此,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不足8000元跃升至60万元。

    WechatIMG8874.jpg

      “移民要扎根,关键得靠产业!”李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宗显感慨,近年来,村里依托“丹江鱼”餐饮特色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链,建起特色美食街,以“丹江鱼宴”为招牌,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

      “鱼要现捞现做才够鲜!”中午时分,“68号农家苑”内,李志乾端着热腾腾的鱼头汤快步上菜。2013年他在村里开起饭馆,靠“淅川鱼淅川味”打出招牌,如今,他的餐馆从一层扩建到三层,年收入增长了近两倍,“不少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就为这口家乡味儿。”他说。

      故乡的鱼“游入”新李山,村内美食街满是“老家味道”。当天,郑州、洛阳等地的客人纷至沓来,村里“老铁鱼庄”“丹江人家”“老地方鱼庄”等20多家餐馆全都爆满。

    WechatIMG8872.jpg

      “85后”村民时宇龙是电商达人,自去年3月租下小吃街商铺后,便自学做鱼手艺,借助电商流量,如今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五一’假期每天三四十桌客人,直播一开,老顾客又带新朋友来!”

      以“丹江鱼宴”为龙头带动,李山村多元产业迸发活力——600亩土地种上樱桃、葡萄,20座大棚结满草莓,采摘体验、生态农家乐让村民腰包更鼓。

      夕阳西下,李山村的灯光亮起。丹江鱼“动”新李山,一幅产业富民的新场景不断延展。

    image.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 丹江鱼“动”新李山
    2025/5/13 21:44:5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如今,蜿蜒千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的“生命线”,更成为沿线村庄蝶变的“发展线”。从碧波荡漾的渠水润泽土地,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绿色经济;从产业转型催生的致富新路,到村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希望,每一个村庄都在书写崭新的篇章。本报记者走进渠畔村庄,聆听浪花翻涌中的动人故事,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的磅礴力量。

    丹江鱼“动”新李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康亚飞 祁道鹏

      随一泓清水北上,李山村从淅川县上集镇搬迁至荥阳市高村乡,扎根新家15年,李山村的富民新事不断,更因一尾活鱼而远近闻名。

      5月11日,周末,“68号农家苑”的餐馆后厨一大早就已开始备菜,老板李志乾跑前跑后,几名帮工麻利地处理着活蹦乱跳的丹江鱼。

      “我们是江鱼老店,生意好得很,周末每天接待50多桌,‘五一’期间生意更是火爆,三层小楼全坐满!”李志乾擦了把汗,边忙边说。

    WechatIMG8879.jpg

      “丹江鱼宴”有三吃:红烧、油炸、炖汤。活鱼都是当天从300多公里外的淅川丹江口库区运来的,全村农家乐一天的活鱼需求量达1500多公斤。

      “丹江鱼不仅是一道菜,更是我们与老家的连接。”从小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做鱼是李志乾的老本行,“守住丹江鱼的味道,就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淅川。”

    image.png

      2010年,李山村194户802人从丹江口库区搬迁至此,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不足8000元跃升至60万元。

    WechatIMG8874.jpg

      “移民要扎根,关键得靠产业!”李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宗显感慨,近年来,村里依托“丹江鱼”餐饮特色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链,建起特色美食街,以“丹江鱼宴”为招牌,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

      “鱼要现捞现做才够鲜!”中午时分,“68号农家苑”内,李志乾端着热腾腾的鱼头汤快步上菜。2013年他在村里开起饭馆,靠“淅川鱼淅川味”打出招牌,如今,他的餐馆从一层扩建到三层,年收入增长了近两倍,“不少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就为这口家乡味儿。”他说。

      故乡的鱼“游入”新李山,村内美食街满是“老家味道”。当天,郑州、洛阳等地的客人纷至沓来,村里“老铁鱼庄”“丹江人家”“老地方鱼庄”等20多家餐馆全都爆满。

    WechatIMG8872.jpg

      “85后”村民时宇龙是电商达人,自去年3月租下小吃街商铺后,便自学做鱼手艺,借助电商流量,如今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五一’假期每天三四十桌客人,直播一开,老顾客又带新朋友来!”

      以“丹江鱼宴”为龙头带动,李山村多元产业迸发活力——600亩土地种上樱桃、葡萄,20座大棚结满草莓,采摘体验、生态农家乐让村民腰包更鼓。

      夕阳西下,李山村的灯光亮起。丹江鱼“动”新李山,一幅产业富民的新场景不断延展。

    image.png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