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更新时间:2015-1-20 9:21:55    来源:《文化月刊》
  《司马懿得胜鼓》是盛传在河南省温县的民间打击乐,她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所创,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司马懿得胜鼓的历史渊源

  公元3世纪中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称雄一方,相互争夺天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命军中乐师根据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关系原则,选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锣、月锣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创编了《得胜鼓》鼓曲。该鼓曲问世后,一直在军中沿用。将士出征,以鼓乐相送,壮扬军威;将士凯旋,以鼓乐相迎,隆重庆贺。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四万步骑北伐辽东叛将公孙渊,北渡黄河途经家乡温县时,在县城南门外济水河东岸的虢公台上,宴请地方官吏和父老乡亲。宴会上,司马懿命乐队演奏得胜鼓助兴,震天动地的鼓声隆隆作响,久久在天地间回荡,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司马懿更是神采飞扬,欣喜若狂,慨然作歌:“天地开阔,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激动人心的情景令众乡亲感慨万分,他们被得胜鼓优美的鼓声所震慑,纷纷恳求将此鼓曲赐给家乡。司马懿欣然应诺,立即令人予以传授。由此,得胜鼓便由军队传入民间,被后人称之谓《司马懿得胜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得胜鼓历经沧桑,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诞生期,晋代时期的鼎盛期,隋代至清代时期的传承期,中华民国时期的低潮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复兴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司马懿得胜鼓的艺术特征及基本内容

  司马懿得胜鼓演奏乐器较多,表演队伍庞大,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其艺术风格深邃凝重,古朴典雅,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演奏时鼓声隆隆,锣声锵锵,宏伟壮观,威武雄壮,具有一种震天动地的感召力量。


  司马懿得胜鼓鼓曲共十二回,每一回的开端均用5声响鼓起头,每一回的结尾均用24声响鼓收尾。演奏司马懿得胜鼓的乐器共有5种,各具特色,各显神威。大鼓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也是其中的主奏乐器,声音洪亮,粗犷豪放。演奏时一般为一人一鼓单独击打,也可一鼓双人交流对打。大镲声音洪亮悠长,激越高亢,演奏时演员昂首挺胸,双臂将大镲高举于头顶,划双圆圈翻花击打。鞭鼓因用马鞭击打而得名,该鼓外为圆柱体,内为圆锥体,其构造新颖,响声清脆奇特,别具特色。鞭鼓棒由竹子精制而成,长约50厘米,点缀以红绿彩线,棒头系一条五寸长的皮质鞭梢。演奏时演员左臂向左平伸,左手托鼓,右手持鼓鞭高举过头顶侧身击打。云锣和月锣因形似月亮而得名,寓意为采天地日月之光辉,纳宇宙万物之灵气。云锣和月锣原为二人各执一器进行演奏,中华民国后改为将云锣和月锣分别固定在同一个锣架上,由一人同击二器进行演奏。演奏时演员左手持锣架,右手用木制的锣板击打。云锣响声浑厚,古色古香。月锣小巧玲珑,声音清脆明亮。大锣又名传锣,原在仪仗队的前面,拴于杠下由双人肩抬击打,作“鸣锣开道”的用场,后加入打击乐的队伍中参加演奏。唐朝时,相传乐器马锣加入鼓乐中演奏。马锣较云锣稍大,圆形,面平,为青铜制。演奏时,演员左手提锣,右手握锣板敲击。演奏中,有将马锣垂直抛向空中五尺高,落下后用左手接锣继续敲打,或二人相互抛锣击打的特技表演,十分精彩壮观,可惜此技艺于清光绪年间已失传。该鼓乐的乐器配置比例为,大鼓12面,大镲24副,鞭鼓、云锣和月锣各24面,大锣2面,共为一套。

  司马懿得胜鼓的基本特征

  司马懿得胜鼓构思精巧新颖,题材结构完整,文化内涵深邃,艺术表现力丰富。


  首先,司马懿得胜鼓将易文化阴阳五行哲理、天体运行自然规律和军事学等传统文化,有机巧妙地融于鼓乐之中,具有文化内涵的深邃性。在乐器选配上,她选用了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配伍演奏。该鼓乐每一回均用5声响鼓开头,俗称“老五锤”。五与吾谐音,寓意着以我为本,将士们闻之,遂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荣和自豪之感。同时,她代表着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季(春、夏、秋、冬、中夏),寓意着五声同歌、五行和谐、五季俱荣、五方归一,寄望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华夏腾飞。从曲式结构上看,该鼓乐共十二回,每一回表示一个月,且每一鼓班的大鼓置数为12面。它们均代表一年的12个月和一天的12个时辰,象征着月月打胜仗、年年奏凯歌之意。


  第二,司马懿得胜鼓所在区域,在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及其周围村庄,具有乐种区域的独特性。据《晋书·宣帝》记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该区域坐落在温县城西南13公里处的清风岭上,是三国末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修建的晋王城。该城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城内有10余个村庄,今仍沿用当年的名称。晋王城分内城外城,安乐寨村位于内城,原名安乐宫,为司马氏家族及王妃们居住的王宫。安乐寨村西百余米处的上苑村,是司马氏游玩的上花园。安乐寨村东1公里处是禅房村,是司马氏禅定修行、顶礼膜拜和晋佛上香的地方。村东北1公里处的东、西招贤村,是司马懿设立的招贤馆,用于广集天下贤才招贤纳士的地方。村东北1.5公里处的辛庄村,为司马氏练拳习武和狩猎处。村北1.5公里处的护庄村,原名护驾庄,为护卫和保驾晋王城的驻军之地。此外,安乐寨村南3公里处的小营村,为司马氏镇守黄河渡口的驻军营地。村东3公里处的作礼村,是司马氏设立的读书讲学、育人说教和作乐习礼的场所。


  第三,司马懿得胜鼓参演乐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非常适宜组织宠大的表演队伍参加宏大场面的庆典演出。演员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表演,又可以走村串乡沿街做行进表演,十分便于众多的民众观看。演员和观众同欢同乐,既美化生活,又陶冶情操,因而形成了表演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第四,该鼓乐已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千百年来,司马懿得胜鼓以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大舞台和民众的沃土。通过历朝历代的文化积淀,依赖民风民俗逐步得以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温县安乐寨村及周边地区民众参加节庆、庆典、祭祀、社火、庙会等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项目,形成了该鼓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

  司马懿得胜鼓的主要价值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打击乐种类较多,然而像司马懿得胜鼓这样流传历史如此悠久,乐谱体系如此完整,乐器种类如此之多,参演队伍如此庞大,文化内涵如此丰富,既属于古代军队鼓乐,又属于民间打击乐曲的凤毛麟角,被誉为打击乐中的“活化石”。她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音乐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因而,发掘、抢救和保护该鼓乐,对于丰富中国音乐史,研究古代音乐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打击乐音乐艺术事业,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司马懿得胜鼓不仅有较高的音乐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博大精深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千百年来,该鼓乐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喜和爱戴,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每逢喜庆丰收、集会、祭祀、社火、庙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司马懿得胜鼓都要闪亮登场,一展风采,渲染和营造出浓烈喜庆的文化氛围。


  如今,司马懿得胜鼓已成为司马故里的一个品牌和符号象征,它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1992年以来,该鼓乐参加了第一、二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和首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开幕式暨大型文体表演的演出,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深深地震撼人心,受到了中外宾朋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

 

文章编辑:wxj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2015-1-20 9:21:55    来源:《文化月刊》
  《司马懿得胜鼓》是盛传在河南省温县的民间打击乐,她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所创,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司马懿得胜鼓的历史渊源

  公元3世纪中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称雄一方,相互争夺天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命军中乐师根据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关系原则,选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锣、月锣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创编了《得胜鼓》鼓曲。该鼓曲问世后,一直在军中沿用。将士出征,以鼓乐相送,壮扬军威;将士凯旋,以鼓乐相迎,隆重庆贺。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四万步骑北伐辽东叛将公孙渊,北渡黄河途经家乡温县时,在县城南门外济水河东岸的虢公台上,宴请地方官吏和父老乡亲。宴会上,司马懿命乐队演奏得胜鼓助兴,震天动地的鼓声隆隆作响,久久在天地间回荡,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司马懿更是神采飞扬,欣喜若狂,慨然作歌:“天地开阔,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激动人心的情景令众乡亲感慨万分,他们被得胜鼓优美的鼓声所震慑,纷纷恳求将此鼓曲赐给家乡。司马懿欣然应诺,立即令人予以传授。由此,得胜鼓便由军队传入民间,被后人称之谓《司马懿得胜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得胜鼓历经沧桑,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诞生期,晋代时期的鼎盛期,隋代至清代时期的传承期,中华民国时期的低潮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复兴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司马懿得胜鼓的艺术特征及基本内容

  司马懿得胜鼓演奏乐器较多,表演队伍庞大,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其艺术风格深邃凝重,古朴典雅,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演奏时鼓声隆隆,锣声锵锵,宏伟壮观,威武雄壮,具有一种震天动地的感召力量。


  司马懿得胜鼓鼓曲共十二回,每一回的开端均用5声响鼓起头,每一回的结尾均用24声响鼓收尾。演奏司马懿得胜鼓的乐器共有5种,各具特色,各显神威。大鼓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也是其中的主奏乐器,声音洪亮,粗犷豪放。演奏时一般为一人一鼓单独击打,也可一鼓双人交流对打。大镲声音洪亮悠长,激越高亢,演奏时演员昂首挺胸,双臂将大镲高举于头顶,划双圆圈翻花击打。鞭鼓因用马鞭击打而得名,该鼓外为圆柱体,内为圆锥体,其构造新颖,响声清脆奇特,别具特色。鞭鼓棒由竹子精制而成,长约50厘米,点缀以红绿彩线,棒头系一条五寸长的皮质鞭梢。演奏时演员左臂向左平伸,左手托鼓,右手持鼓鞭高举过头顶侧身击打。云锣和月锣因形似月亮而得名,寓意为采天地日月之光辉,纳宇宙万物之灵气。云锣和月锣原为二人各执一器进行演奏,中华民国后改为将云锣和月锣分别固定在同一个锣架上,由一人同击二器进行演奏。演奏时演员左手持锣架,右手用木制的锣板击打。云锣响声浑厚,古色古香。月锣小巧玲珑,声音清脆明亮。大锣又名传锣,原在仪仗队的前面,拴于杠下由双人肩抬击打,作“鸣锣开道”的用场,后加入打击乐的队伍中参加演奏。唐朝时,相传乐器马锣加入鼓乐中演奏。马锣较云锣稍大,圆形,面平,为青铜制。演奏时,演员左手提锣,右手握锣板敲击。演奏中,有将马锣垂直抛向空中五尺高,落下后用左手接锣继续敲打,或二人相互抛锣击打的特技表演,十分精彩壮观,可惜此技艺于清光绪年间已失传。该鼓乐的乐器配置比例为,大鼓12面,大镲24副,鞭鼓、云锣和月锣各24面,大锣2面,共为一套。

  司马懿得胜鼓的基本特征

  司马懿得胜鼓构思精巧新颖,题材结构完整,文化内涵深邃,艺术表现力丰富。


  首先,司马懿得胜鼓将易文化阴阳五行哲理、天体运行自然规律和军事学等传统文化,有机巧妙地融于鼓乐之中,具有文化内涵的深邃性。在乐器选配上,她选用了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配伍演奏。该鼓乐每一回均用5声响鼓开头,俗称“老五锤”。五与吾谐音,寓意着以我为本,将士们闻之,遂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荣和自豪之感。同时,她代表着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季(春、夏、秋、冬、中夏),寓意着五声同歌、五行和谐、五季俱荣、五方归一,寄望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华夏腾飞。从曲式结构上看,该鼓乐共十二回,每一回表示一个月,且每一鼓班的大鼓置数为12面。它们均代表一年的12个月和一天的12个时辰,象征着月月打胜仗、年年奏凯歌之意。


  第二,司马懿得胜鼓所在区域,在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及其周围村庄,具有乐种区域的独特性。据《晋书·宣帝》记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该区域坐落在温县城西南13公里处的清风岭上,是三国末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修建的晋王城。该城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城内有10余个村庄,今仍沿用当年的名称。晋王城分内城外城,安乐寨村位于内城,原名安乐宫,为司马氏家族及王妃们居住的王宫。安乐寨村西百余米处的上苑村,是司马氏游玩的上花园。安乐寨村东1公里处是禅房村,是司马氏禅定修行、顶礼膜拜和晋佛上香的地方。村东北1公里处的东、西招贤村,是司马懿设立的招贤馆,用于广集天下贤才招贤纳士的地方。村东北1.5公里处的辛庄村,为司马氏练拳习武和狩猎处。村北1.5公里处的护庄村,原名护驾庄,为护卫和保驾晋王城的驻军之地。此外,安乐寨村南3公里处的小营村,为司马氏镇守黄河渡口的驻军营地。村东3公里处的作礼村,是司马氏设立的读书讲学、育人说教和作乐习礼的场所。


  第三,司马懿得胜鼓参演乐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非常适宜组织宠大的表演队伍参加宏大场面的庆典演出。演员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表演,又可以走村串乡沿街做行进表演,十分便于众多的民众观看。演员和观众同欢同乐,既美化生活,又陶冶情操,因而形成了表演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第四,该鼓乐已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千百年来,司马懿得胜鼓以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大舞台和民众的沃土。通过历朝历代的文化积淀,依赖民风民俗逐步得以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温县安乐寨村及周边地区民众参加节庆、庆典、祭祀、社火、庙会等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项目,形成了该鼓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

  司马懿得胜鼓的主要价值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打击乐种类较多,然而像司马懿得胜鼓这样流传历史如此悠久,乐谱体系如此完整,乐器种类如此之多,参演队伍如此庞大,文化内涵如此丰富,既属于古代军队鼓乐,又属于民间打击乐曲的凤毛麟角,被誉为打击乐中的“活化石”。她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音乐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因而,发掘、抢救和保护该鼓乐,对于丰富中国音乐史,研究古代音乐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打击乐音乐艺术事业,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司马懿得胜鼓不仅有较高的音乐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博大精深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千百年来,该鼓乐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喜和爱戴,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每逢喜庆丰收、集会、祭祀、社火、庙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司马懿得胜鼓都要闪亮登场,一展风采,渲染和营造出浓烈喜庆的文化氛围。


  如今,司马懿得胜鼓已成为司马故里的一个品牌和符号象征,它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1992年以来,该鼓乐参加了第一、二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和首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开幕式暨大型文体表演的演出,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深深地震撼人心,受到了中外宾朋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

 

文章编辑:wxj 
 
相关信息:
刻在枝头上的甜蜜
执着于艺术的“多面手”
让乡村文化舞台亮起来
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李曾伯名垂《襄樊铭》
布好一颗“子” 走活“全盘棋”
我国现代国防雷达事业的奠基人刘永福
清高宗(乾隆)巡幸明月山
恩村北地蟒圪岭星星石传说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