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从历史中走来的建筑宝库
——探访中国传统村落东交口村
更新时间:2019-7-12 9:38:59    来源:焦作晚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东交口村位于修武县西村乡,是两河道于山口的交汇处,与千年瓷都当阳峪隔山而立。前不久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近日,记者到东交口村进行了采访。

  姜强在焦作市区工作、生活,老家在东交口村。从商多年,姜强跑遍了祖国各地,可让他难舍难离的是乡愁。近年来,保护和发展东交口村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在姜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传统村落。姜强介绍,之所以称为交口,是因为山西柳树口通往修武承恩镇(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的古道,在到达修武长岭后,分岭上和沟底两条小道,走沟底的由长岭经葛沟池、连阴寨、窄门到达此处,走岭上的从长岭经西岭后到达此处,最后两道在此交会,合为一道,顺瓮涧河道南下经当阳峪等村到达商业重镇承恩镇。两道相交,并由此出山口,故而得名为交字口,简称交口,并形成了村子,东边的叫东交口,西边的叫西交口,名字由此而来。

  过去大荒之年的悲惨景象,人们可以从东交口村口的荒岁碑来了解。立于民国的荒岁碑上记录着东交口一带的悲痛往事。碑文内容摘录如下:自古荒年之甚,莫甚于光绪三年,东至长垣,西至长安,南至汝州,北至太原,十分之中留二三。我东交口村三百余口所留者六十有奇,西交口村五百余口所留者亦六十有奇,岭后、大掌、艾曲、东西岸、小南坡、圪料返、洼村、当阳峪大抵皆如是。最可骇者牛大肚河村二十余家,逃荒回来者只一人而已,真可悲也。当其时,家家食榆皮,食蒺藜,食杆草,食白矸,食骨头,食皮绳,以延生命。人无门路,不能养生,所以食死人者有之,食活人者有之,甚至父食子、子食父,山川两社不下数十家。

  姜强说,从碑文中可知,光绪三年的饥荒,让山区人口骤减,东交口原有三百余口,灾荒过后,仅剩六十余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缓慢恢复,民国年间也不过有二百余口人。到了1942年,豫北又发生了大旱,铺天盖地的蝗虫让庄稼颗粒无收,加上当时兵匪肆虐,战乱不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村民们能动的被迫到山西逃荒谋生,不能动的只好在家坐以待毙。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在家被活活饿死。这场灾荒下来,东交口人口又去了一半。现在的生活好了,人口又多了,目前村里有800多口人。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兴义说,东交口是建筑的宝库,有石头房、土房、窑洞、四合院、地坑院等。东交口村有成群连片的80余座清中晚期建筑,是南太行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在东交口村,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豫北特色的土窑、石箍窑和土石楼院等,建筑用材是煅石、片石、土坯等。《云台山的58个第一》一书中记载了东交口村60余套窑院的记录,为修武县窑院之最。其中姜家窑、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杨家土石瓦房院、楼院遗址很具代表性。杨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线条简洁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在东交口村中的河道古井边上,有一个建于1958年的水柜,用于将水井的水抽上来,方便群众使用。水柜旁有防风孔,供晚上汲水、放灯使用,亦可放些杂物。

  村中的南泉寺在古代规模宏大,十分有名。村中老人说,南泉寺中有用生铁铸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战乱年间,村民把十八罗汉藏于村南地下进行保护,至今未找到,成为一个谜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联十分显眼:“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祀,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此联是乾隆皇帝为北京房山一龙王庙题写。道光五年,东交口村重修龙王庙时,东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来,刻此石柱。

  南泉寺在“文革”期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但村中许多地头留存的精美石刻,反映了当年南泉寺的兴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爷洞、龙王庙等组成,72副古门墩说明该寺在兴盛时规模之宏大。龙王庙前保存的许多石刻的图案,雕刻技艺精湛、风格迥异,经我市文物专家罗火金考证,有一块石刻为北齐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应为北齐所建,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了。

  对于家乡的美,姜强说自己是属于后知后觉的。1992年,他遇到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有良在村中写生,忍不住上前询问:“这个村子有什么可画的?”杨有良答曰:“你不觉得这里很美吗?”自此,姜强才开始重新审视养育他的东交口村。后来,他遇到了越来越多到东交口创作的画家和摄影家。

  东交口还是个有红色基因的古村。姜强说,村里有9名烈士和2名战斗英雄,他们是全村人的骄傲。东交口村之所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出了这么多英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修武这一带山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东交口古道是沟通修武山下平原地带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山区道路之一,八路军和抗日武装不论是南下作战,还是转战山西,这里都是重要的据点。至今在东交口南山上残存的连绵数公里的石头垒砌的防御体系,就是当时的抗日武装为伏击进山日军修建的。

  2016年8月,东交口村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经媒体宣传,东交口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东交口村从一个破落寂寞的小村庄变身为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写生基地、修武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多家影楼的取景地。东交口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图① 村口的荒岁碑记录下了东交口村大荒之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图② 东交口村的古民居。

  图③④⑤ 南泉寺留存下来的石雕。

  图⑥ 窑洞劵栱上的雕刻图案表明房屋建造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图⑦ 村里的青石级纵横上下,原始幽静。

  记者 吉亚南 摄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从历史中走来的建筑宝库
    ——探访中国传统村落东交口村
    2019-7-12 9:38:59    来源:焦作晚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东交口村位于修武县西村乡,是两河道于山口的交汇处,与千年瓷都当阳峪隔山而立。前不久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近日,记者到东交口村进行了采访。

      姜强在焦作市区工作、生活,老家在东交口村。从商多年,姜强跑遍了祖国各地,可让他难舍难离的是乡愁。近年来,保护和发展东交口村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在姜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传统村落。姜强介绍,之所以称为交口,是因为山西柳树口通往修武承恩镇(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的古道,在到达修武长岭后,分岭上和沟底两条小道,走沟底的由长岭经葛沟池、连阴寨、窄门到达此处,走岭上的从长岭经西岭后到达此处,最后两道在此交会,合为一道,顺瓮涧河道南下经当阳峪等村到达商业重镇承恩镇。两道相交,并由此出山口,故而得名为交字口,简称交口,并形成了村子,东边的叫东交口,西边的叫西交口,名字由此而来。

      过去大荒之年的悲惨景象,人们可以从东交口村口的荒岁碑来了解。立于民国的荒岁碑上记录着东交口一带的悲痛往事。碑文内容摘录如下:自古荒年之甚,莫甚于光绪三年,东至长垣,西至长安,南至汝州,北至太原,十分之中留二三。我东交口村三百余口所留者六十有奇,西交口村五百余口所留者亦六十有奇,岭后、大掌、艾曲、东西岸、小南坡、圪料返、洼村、当阳峪大抵皆如是。最可骇者牛大肚河村二十余家,逃荒回来者只一人而已,真可悲也。当其时,家家食榆皮,食蒺藜,食杆草,食白矸,食骨头,食皮绳,以延生命。人无门路,不能养生,所以食死人者有之,食活人者有之,甚至父食子、子食父,山川两社不下数十家。

      姜强说,从碑文中可知,光绪三年的饥荒,让山区人口骤减,东交口原有三百余口,灾荒过后,仅剩六十余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缓慢恢复,民国年间也不过有二百余口人。到了1942年,豫北又发生了大旱,铺天盖地的蝗虫让庄稼颗粒无收,加上当时兵匪肆虐,战乱不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村民们能动的被迫到山西逃荒谋生,不能动的只好在家坐以待毙。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在家被活活饿死。这场灾荒下来,东交口人口又去了一半。现在的生活好了,人口又多了,目前村里有800多口人。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兴义说,东交口是建筑的宝库,有石头房、土房、窑洞、四合院、地坑院等。东交口村有成群连片的80余座清中晚期建筑,是南太行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在东交口村,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豫北特色的土窑、石箍窑和土石楼院等,建筑用材是煅石、片石、土坯等。《云台山的58个第一》一书中记载了东交口村60余套窑院的记录,为修武县窑院之最。其中姜家窑、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杨家土石瓦房院、楼院遗址很具代表性。杨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线条简洁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在东交口村中的河道古井边上,有一个建于1958年的水柜,用于将水井的水抽上来,方便群众使用。水柜旁有防风孔,供晚上汲水、放灯使用,亦可放些杂物。

      村中的南泉寺在古代规模宏大,十分有名。村中老人说,南泉寺中有用生铁铸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战乱年间,村民把十八罗汉藏于村南地下进行保护,至今未找到,成为一个谜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联十分显眼:“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祀,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此联是乾隆皇帝为北京房山一龙王庙题写。道光五年,东交口村重修龙王庙时,东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来,刻此石柱。

      南泉寺在“文革”期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但村中许多地头留存的精美石刻,反映了当年南泉寺的兴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爷洞、龙王庙等组成,72副古门墩说明该寺在兴盛时规模之宏大。龙王庙前保存的许多石刻的图案,雕刻技艺精湛、风格迥异,经我市文物专家罗火金考证,有一块石刻为北齐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应为北齐所建,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了。

      对于家乡的美,姜强说自己是属于后知后觉的。1992年,他遇到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有良在村中写生,忍不住上前询问:“这个村子有什么可画的?”杨有良答曰:“你不觉得这里很美吗?”自此,姜强才开始重新审视养育他的东交口村。后来,他遇到了越来越多到东交口创作的画家和摄影家。

      东交口还是个有红色基因的古村。姜强说,村里有9名烈士和2名战斗英雄,他们是全村人的骄傲。东交口村之所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出了这么多英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修武这一带山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东交口古道是沟通修武山下平原地带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山区道路之一,八路军和抗日武装不论是南下作战,还是转战山西,这里都是重要的据点。至今在东交口南山上残存的连绵数公里的石头垒砌的防御体系,就是当时的抗日武装为伏击进山日军修建的。

      2016年8月,东交口村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经媒体宣传,东交口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东交口村从一个破落寂寞的小村庄变身为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写生基地、修武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多家影楼的取景地。东交口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图① 村口的荒岁碑记录下了东交口村大荒之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图② 东交口村的古民居。

      图③④⑤ 南泉寺留存下来的石雕。

      图⑥ 窑洞劵栱上的雕刻图案表明房屋建造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图⑦ 村里的青石级纵横上下,原始幽静。

      记者 吉亚南 摄

    文章编辑:赵银岷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