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十大“科学”流言启示:权威科普环节薄弱
更新时间:2020-4-17 11:35:28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原标题:十大“科学”流言 给人啥启示

  紫菜粉丝大米都可以用塑料制作?坐月子绝不能吹风?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近日,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现场揭穿了这些流言真相。(1月7日《法制晚报》)

  ●析因 权威科普环节薄弱

  从网络上了解、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已成国民常态,网络传播快、受众广、虚拟性强等特点,也使得互联网江湖里时常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现象。这些流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抓住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等公众最关心、与大家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极容易触动大家的敏感神经,有的流言、谣言人们心里明明清楚未必靠谱,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点击、转发,导致病毒式传播泛滥。

  针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科普”流言,倘若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一般人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尤其是某些涉及民生领域的不实传言、谣言煞有介事地引用“权威”,拿所谓“事实”和“数据”佐证,甚至于“有图”“有视频”“有真相”,就更容易让人稀里糊涂、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此类“伪科普”不仅无益可谈,反而添乱、帮倒忙、害人不浅。因此,这就提醒大家对网上未经证实的“科学”流言要多长个心眼,不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不能不设防地当传言“二传手”,以免让自己和朋友圈中了流言的毒。

  不可忽视的是,“科学”流言之所以有市场,与权威科普薄弱、乏力不无关系。只有科学、理性、真实、权威的声音走在前面,并在“伪科普”网帖出现之后及时辟谣以正视听,才能有效减弱、遏制其传播和危害。因此,要建立常态预警机制,用科学常识将不实流言掐灭在萌芽状态;要建立有力应对机制,官方、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要正面回应,就有关现象做出科学、可信的解释,让谣言不攻自破;要发挥辟谣平台的功能,包括专家释疑、谣言库等,给广大网民提供自我科普、自我辟谣的路径。

  范子军

  ●观察 流言猖獗考验监管

  可以说“十大科学流言”榜的发布,是对科学谎言、科学流言的一次撕破,让公众看到了谎言和流言的真面目,从而远离谎言和流言,不被这些谎言和流言所欺骗。但是,只有一个榜单,也还是不够的。榜单的发布,就像是“动动嘴”,“动动嘴”是和谎言和流言的一次赛跑,可是,还需要“动动手”,也就是说,对于散布虚假科学的人,需要法律层面的打击,而不能只是撕破谎言和流言,并没有进行处罚,只会让监管部门落在谎言和流言后面,可能旧的谎言和流言被撕破了,新的谎言和流言就又出现了。“科学”流言榜始于2014年,此后每年都会发布“十大科学流言”,我们发现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因为“科学”流言榜的出现,而终止了此类流言蜚语的传播。

  发布虚假科学的人,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个是想借此赚取商业利益,靠哗众取宠赚钱。这是不折不扣的欺骗行为。“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的科学流言就是这样的性质,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赚钱的。一个是为了混淆视听,故意扰乱社会秩序,比如“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为了扰乱社会秩序而故意编撰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这些科学流言蜚语的性质就变了味。这考验着公众的智商,也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执法。对于这种危害社会的科学流言蜚语,不能只是让科技部门撕破,不能只是让老百姓学会识破,还应该用法律的手去打击。借助虚假科技赚钱的商家要狠狠打击,故意杜撰科技谣言的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允许科技流言蜚语传播的网络载体,当然也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

  总之,十大科学流言,不能“只动嘴”,也要“动动手”。撕破和打击一个都不能少。

  郭元鹏

  ●建议 科学应对“科学”流言

  如果任由“伪科学”泛滥,代价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解,社会心态被扭曲,最终从个体到社会都要为之埋单。为此,对“科学”流言要科学应对。

  首先,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教”。科学教育是抵御“科学”流言的基础,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通过各种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渠道搭建宣传平台,不断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科技场馆,发挥科学普及的渠道作用,拓宽展品外延,不断丰富科学展示、科学实验的演示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科学普及走入社区,走进学校。只有放大“高品质”的科学声音,全民科学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从而夯实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

  其次,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智”。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不是凭印象成见去推波助澜,而是给予事实更多关注,本身就是理性的回归。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不可能判断所有信息的真伪,这时就应该有一个底线:未经验证的信息不要轻易转发,确认是谣言应在朋友圈里澄清事实。看到“警惕”“惊爆”多一个心眼,有点“科学精神”;面对“解密”“内幕”多打个问号,抱点“怀疑主义”,“科学”流言的生存空间就会少些、再少些。

  最后,对“科学”流言要止于“责”。一方面,对于流言制造者,国家法律应当及时跟进,不但要让其接受社会道德与责任的拷问,严重者甚至还要让其面临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应该有着“媒体责任”。你的态度,决定流言的出路。再小的个体,也应有自己的信用;再变幻的空间,也应有文明的法则。坚持求真务实、谨言慎行的科学精神,不做流言的传播者,每一个负责任的网民都能成为“流言终结者”。如此,才能让公众不仅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传播的言论负责。

  袁浩

  ●提醒 功夫更应下在平时

  对政府、科普等有关部门和方面来讲,向民众灌输、传授科学知识,防止科学流言,用评选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的方式,在特殊时点特殊环境下再次重点呈现相关流言,以另一种抓人眼球的方法出现,能够达到更好宣传科普知识的效果,未尝不可。

  但要明白的是,科学流言远非此次评出的“十大科学流言榜”这么多,造成严重危害的流言,也绝非此次“十大科学流言榜”中的科学流言最大,其他方面的流言和危害也许还不少,只是由于时空和认知等的不同,一些科学流言还没有被有效关注和认知,但其存在和潜在、潜伏的巨大危害却是客观的,不能掉以轻心和漠视。

  有鉴于此,民众可以就与自己有影响、有关联的科学流言加以关注、了解和回避,而对其他与己关系不大的科学流言,少关注或不予关注。但对政府等科普部门而言,却不能止于此,而是要对所有的科学流言都要加以关注和及时科学辟谣,尽量全面有效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正能量,以尽量减少相关科学流言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

  再直白一点讲,面对科学流言,更关键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平时,是在流言刚发端的初始阶段,甚至说在事前尽可能科学、及时地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的发布,也提醒了政府有关方面,防止科学流言,减少科学流言对社会等造成伤害,最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相关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打起精神,把科普工作的功课完成于平时、完成于无形,因为流言出现后的灭火式科普,造成的一些伤害是很难有效挽回的,甚至是根本无法挽回的,需要有效改进。

  余明辉

  ●三言两语

  “科学”流言泛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科学意识的薄弱和民众科学精神的缺失。这一方面反映科学知识普及不够,另一方面更是映照民众自由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涂启智

  “不以他人的头脑为头脑、不以他人的耳朵为耳朵、不以他人的眼睛为眼睛”,民众科学精神需要补课。

  ——庄何

  监管部门辟谣“科学”流言,有几个明显不足,包括反应慢,回应不及时,一年才粉碎一回,而“科学”流言已经扎根。

  ——李冰洁

  十大“科学”流言榜何尝不是一个有益提醒:当民众普遍涵养科学精神,逐渐信仰科学理论,“科学”流言就再也无缝可钻了。

  ——季李

  如何及时褪去“科学”流言的“伪科学”外衣?关键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谁来识别?谁来褪去“伪科学”外衣?谁来科普?

  ——许朝军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十大“科学”流言启示:权威科普环节薄弱
2020-4-17 11:35:28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原标题:十大“科学”流言 给人啥启示

  紫菜粉丝大米都可以用塑料制作?坐月子绝不能吹风?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近日,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现场揭穿了这些流言真相。(1月7日《法制晚报》)

  ●析因 权威科普环节薄弱

  从网络上了解、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已成国民常态,网络传播快、受众广、虚拟性强等特点,也使得互联网江湖里时常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现象。这些流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抓住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等公众最关心、与大家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极容易触动大家的敏感神经,有的流言、谣言人们心里明明清楚未必靠谱,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点击、转发,导致病毒式传播泛滥。

  针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科普”流言,倘若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一般人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尤其是某些涉及民生领域的不实传言、谣言煞有介事地引用“权威”,拿所谓“事实”和“数据”佐证,甚至于“有图”“有视频”“有真相”,就更容易让人稀里糊涂、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此类“伪科普”不仅无益可谈,反而添乱、帮倒忙、害人不浅。因此,这就提醒大家对网上未经证实的“科学”流言要多长个心眼,不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不能不设防地当传言“二传手”,以免让自己和朋友圈中了流言的毒。

  不可忽视的是,“科学”流言之所以有市场,与权威科普薄弱、乏力不无关系。只有科学、理性、真实、权威的声音走在前面,并在“伪科普”网帖出现之后及时辟谣以正视听,才能有效减弱、遏制其传播和危害。因此,要建立常态预警机制,用科学常识将不实流言掐灭在萌芽状态;要建立有力应对机制,官方、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要正面回应,就有关现象做出科学、可信的解释,让谣言不攻自破;要发挥辟谣平台的功能,包括专家释疑、谣言库等,给广大网民提供自我科普、自我辟谣的路径。

  范子军

  ●观察 流言猖獗考验监管

  可以说“十大科学流言”榜的发布,是对科学谎言、科学流言的一次撕破,让公众看到了谎言和流言的真面目,从而远离谎言和流言,不被这些谎言和流言所欺骗。但是,只有一个榜单,也还是不够的。榜单的发布,就像是“动动嘴”,“动动嘴”是和谎言和流言的一次赛跑,可是,还需要“动动手”,也就是说,对于散布虚假科学的人,需要法律层面的打击,而不能只是撕破谎言和流言,并没有进行处罚,只会让监管部门落在谎言和流言后面,可能旧的谎言和流言被撕破了,新的谎言和流言就又出现了。“科学”流言榜始于2014年,此后每年都会发布“十大科学流言”,我们发现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因为“科学”流言榜的出现,而终止了此类流言蜚语的传播。

  发布虚假科学的人,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个是想借此赚取商业利益,靠哗众取宠赚钱。这是不折不扣的欺骗行为。“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的科学流言就是这样的性质,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赚钱的。一个是为了混淆视听,故意扰乱社会秩序,比如“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为了扰乱社会秩序而故意编撰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这些科学流言蜚语的性质就变了味。这考验着公众的智商,也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执法。对于这种危害社会的科学流言蜚语,不能只是让科技部门撕破,不能只是让老百姓学会识破,还应该用法律的手去打击。借助虚假科技赚钱的商家要狠狠打击,故意杜撰科技谣言的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允许科技流言蜚语传播的网络载体,当然也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

  总之,十大科学流言,不能“只动嘴”,也要“动动手”。撕破和打击一个都不能少。

  郭元鹏

  ●建议 科学应对“科学”流言

  如果任由“伪科学”泛滥,代价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解,社会心态被扭曲,最终从个体到社会都要为之埋单。为此,对“科学”流言要科学应对。

  首先,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教”。科学教育是抵御“科学”流言的基础,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通过各种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渠道搭建宣传平台,不断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科技场馆,发挥科学普及的渠道作用,拓宽展品外延,不断丰富科学展示、科学实验的演示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科学普及走入社区,走进学校。只有放大“高品质”的科学声音,全民科学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从而夯实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

  其次,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智”。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不是凭印象成见去推波助澜,而是给予事实更多关注,本身就是理性的回归。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不可能判断所有信息的真伪,这时就应该有一个底线:未经验证的信息不要轻易转发,确认是谣言应在朋友圈里澄清事实。看到“警惕”“惊爆”多一个心眼,有点“科学精神”;面对“解密”“内幕”多打个问号,抱点“怀疑主义”,“科学”流言的生存空间就会少些、再少些。

  最后,对“科学”流言要止于“责”。一方面,对于流言制造者,国家法律应当及时跟进,不但要让其接受社会道德与责任的拷问,严重者甚至还要让其面临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应该有着“媒体责任”。你的态度,决定流言的出路。再小的个体,也应有自己的信用;再变幻的空间,也应有文明的法则。坚持求真务实、谨言慎行的科学精神,不做流言的传播者,每一个负责任的网民都能成为“流言终结者”。如此,才能让公众不仅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传播的言论负责。

  袁浩

  ●提醒 功夫更应下在平时

  对政府、科普等有关部门和方面来讲,向民众灌输、传授科学知识,防止科学流言,用评选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的方式,在特殊时点特殊环境下再次重点呈现相关流言,以另一种抓人眼球的方法出现,能够达到更好宣传科普知识的效果,未尝不可。

  但要明白的是,科学流言远非此次评出的“十大科学流言榜”这么多,造成严重危害的流言,也绝非此次“十大科学流言榜”中的科学流言最大,其他方面的流言和危害也许还不少,只是由于时空和认知等的不同,一些科学流言还没有被有效关注和认知,但其存在和潜在、潜伏的巨大危害却是客观的,不能掉以轻心和漠视。

  有鉴于此,民众可以就与自己有影响、有关联的科学流言加以关注、了解和回避,而对其他与己关系不大的科学流言,少关注或不予关注。但对政府等科普部门而言,却不能止于此,而是要对所有的科学流言都要加以关注和及时科学辟谣,尽量全面有效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正能量,以尽量减少相关科学流言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

  再直白一点讲,面对科学流言,更关键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平时,是在流言刚发端的初始阶段,甚至说在事前尽可能科学、及时地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的发布,也提醒了政府有关方面,防止科学流言,减少科学流言对社会等造成伤害,最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相关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打起精神,把科普工作的功课完成于平时、完成于无形,因为流言出现后的灭火式科普,造成的一些伤害是很难有效挽回的,甚至是根本无法挽回的,需要有效改进。

  余明辉

  ●三言两语

  “科学”流言泛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科学意识的薄弱和民众科学精神的缺失。这一方面反映科学知识普及不够,另一方面更是映照民众自由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涂启智

  “不以他人的头脑为头脑、不以他人的耳朵为耳朵、不以他人的眼睛为眼睛”,民众科学精神需要补课。

  ——庄何

  监管部门辟谣“科学”流言,有几个明显不足,包括反应慢,回应不及时,一年才粉碎一回,而“科学”流言已经扎根。

  ——李冰洁

  十大“科学”流言榜何尝不是一个有益提醒:当民众普遍涵养科学精神,逐渐信仰科学理论,“科学”流言就再也无缝可钻了。

  ——季李

  如何及时褪去“科学”流言的“伪科学”外衣?关键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谁来识别?谁来褪去“伪科学”外衣?谁来科普?

  ——许朝军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