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世界上第一对“孵化器婴儿”问世?小说才敢这么写吧……
更新时间:2020-4-20 15:25:11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有题为《世界上第一对儿“孵化器婴儿”问世!》、《开锅就出世!生孩子不用女人了,再也不痛苦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两篇文章标题不同,内容却基本一样。

  文章称:“德新社报道:位于柏林山打根八号的新人类公司宣布了这一消息。六个月之前,德国德累斯顿的霍夫曼夫妇将两个受精卵存放于新人类公司的孵化器中之后,就拿着公司给的一大笔奖金周游世界去了。期间,他们两次回到柏林隔着透明的孵化器看望他们的孩子。六个月之后,正当他们在冰岛旅行时,公司通知他们说,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他们的孩子已经完全成熟,可以‘出锅’了。夫妻俩赶紧从雷克雅未克返回柏林,出席他们孩子的诞生典礼。”

网传文章截图

  这样的“孵化婴儿”技术真的问世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相关文章自2015年11月就在网上流传,一度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但令人生疑的是,在德新社的官网上找不到这条新闻。试问,难不成面对这么大的“新闻”,德新社并未在自己的官网上发稿,而是将文章直接发给了中国网友?

  记者再以“柏林新人类公司”的英语、德语和中文词组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都没能找到这家公司的官网,也无法找到有关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记者注意到,网传文章称这家公司的地址是德国柏林山打根八号,但事实上,“山打根八号”是日本电影《望乡》的别名,山打根则是马来西亚城市,为何将电影别名来指代一个地址,用意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确定,这家名为“新人类”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进一步搜索发现,2016年,腾讯官方辟谣平台“全民较真”就已发文对网传文章进行辟谣:“流传的说法是假新闻。”

  辟谣截图

  那么时隔两年,“孵化婴儿”技术会不会已经问世了呢?记者核实,该技术尚未问世。

  搜索公开报道可以发现,现阶段对“人造子宫”的研究,适用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记者发现,《南方周末》于2017年5月4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人造子宫初现曙光》的报道。报道提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打造的“人造子宫”首次通过动物试验,让早产的小羊撑过危险期顺利存活,生理机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无几。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应用于人类,将会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周刊《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前沿研究结果。

  文章截图

  可以看到,这项所谓的人造子宫和婴儿孵化器在概念上类似。但是,人造子宫目前只在动物身上应用过,并没有在人类身上有过尝试;这项技术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说得通俗点,所谓的人造子宫更像一个高科技的保育箱,在孕育的最后阶段扮演一下子宫的功能,以救活早产儿,而不是完全复制了子宫。

  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在体外持续培养人体胚胎最长时间记录为12—13天(另一方面,学界也有“14天规则”。即伦理、技术等限制,当前研究极限是14天)。而此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外培养人类胚胎存活时间都没有超过9天,也很少超过7天。由此来看,想突破技术和伦理,通过“人造子宫”把胎儿完整地培养出来,还不成熟。网传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受精卵存放于孵化器,就去周游世界”“等六个月,孩子就能出锅”的情节,显然是目前不可能实现的。

  那我们距离这项技术还有多远呢?事实上,这项技术远未到问世的时间,它的诞生还需攻破技术关和伦理关。

  在技术关方面,美国知名科技网站“Gizmodo”曾介绍了制造“人造子宫”面临的问题。模拟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子宫绝非易事,其中包括人造子宫内膜、人造胎盘、合成羊水、温度调控、正确的刺激、微生物环境等许多方面,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在技术上距离被攻克基本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项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伦理挑战。比如,该技术是否会导致和催生买卖生殖细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现象,会不会造成对穷人的剥削和掠夺?是否会造成女性权利的进一步弱化,从而让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视?诸如此类。

  综上所述,“世界上第一对儿‘孵化器婴儿’问世”是不折不扣的谣言。再看到这样的文章,请随手举报!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世界上第一对“孵化器婴儿”问世?小说才敢这么写吧……
2020-4-20 15:25:11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有题为《世界上第一对儿“孵化器婴儿”问世!》、《开锅就出世!生孩子不用女人了,再也不痛苦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两篇文章标题不同,内容却基本一样。

  文章称:“德新社报道:位于柏林山打根八号的新人类公司宣布了这一消息。六个月之前,德国德累斯顿的霍夫曼夫妇将两个受精卵存放于新人类公司的孵化器中之后,就拿着公司给的一大笔奖金周游世界去了。期间,他们两次回到柏林隔着透明的孵化器看望他们的孩子。六个月之后,正当他们在冰岛旅行时,公司通知他们说,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他们的孩子已经完全成熟,可以‘出锅’了。夫妻俩赶紧从雷克雅未克返回柏林,出席他们孩子的诞生典礼。”

网传文章截图

  这样的“孵化婴儿”技术真的问世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相关文章自2015年11月就在网上流传,一度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但令人生疑的是,在德新社的官网上找不到这条新闻。试问,难不成面对这么大的“新闻”,德新社并未在自己的官网上发稿,而是将文章直接发给了中国网友?

  记者再以“柏林新人类公司”的英语、德语和中文词组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都没能找到这家公司的官网,也无法找到有关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记者注意到,网传文章称这家公司的地址是德国柏林山打根八号,但事实上,“山打根八号”是日本电影《望乡》的别名,山打根则是马来西亚城市,为何将电影别名来指代一个地址,用意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确定,这家名为“新人类”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进一步搜索发现,2016年,腾讯官方辟谣平台“全民较真”就已发文对网传文章进行辟谣:“流传的说法是假新闻。”

  辟谣截图

  那么时隔两年,“孵化婴儿”技术会不会已经问世了呢?记者核实,该技术尚未问世。

  搜索公开报道可以发现,现阶段对“人造子宫”的研究,适用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记者发现,《南方周末》于2017年5月4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人造子宫初现曙光》的报道。报道提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打造的“人造子宫”首次通过动物试验,让早产的小羊撑过危险期顺利存活,生理机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无几。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应用于人类,将会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周刊《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前沿研究结果。

  文章截图

  可以看到,这项所谓的人造子宫和婴儿孵化器在概念上类似。但是,人造子宫目前只在动物身上应用过,并没有在人类身上有过尝试;这项技术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说得通俗点,所谓的人造子宫更像一个高科技的保育箱,在孕育的最后阶段扮演一下子宫的功能,以救活早产儿,而不是完全复制了子宫。

  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在体外持续培养人体胚胎最长时间记录为12—13天(另一方面,学界也有“14天规则”。即伦理、技术等限制,当前研究极限是14天)。而此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外培养人类胚胎存活时间都没有超过9天,也很少超过7天。由此来看,想突破技术和伦理,通过“人造子宫”把胎儿完整地培养出来,还不成熟。网传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受精卵存放于孵化器,就去周游世界”“等六个月,孩子就能出锅”的情节,显然是目前不可能实现的。

  那我们距离这项技术还有多远呢?事实上,这项技术远未到问世的时间,它的诞生还需攻破技术关和伦理关。

  在技术关方面,美国知名科技网站“Gizmodo”曾介绍了制造“人造子宫”面临的问题。模拟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子宫绝非易事,其中包括人造子宫内膜、人造胎盘、合成羊水、温度调控、正确的刺激、微生物环境等许多方面,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在技术上距离被攻克基本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项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伦理挑战。比如,该技术是否会导致和催生买卖生殖细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现象,会不会造成对穷人的剥削和掠夺?是否会造成女性权利的进一步弱化,从而让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视?诸如此类。

  综上所述,“世界上第一对儿‘孵化器婴儿’问世”是不折不扣的谣言。再看到这样的文章,请随手举报!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