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领红包、赠流量、购物打折 互联网骗局让老年人如何防
更新时间:2020-4-21 10:14:41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原题:领红包赠流量听上去很美购物打折实为放饵钓鱼

  互联网骗局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随着科技发展,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骗的信息类型主要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

  面对互联网环境,中老年人该如何适应,又面临哪些风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免费红包实为广告链接

  陈唐是北京一家熟食店的老板,今年63岁,退休前在一家水泥厂工作。2017年8月20日上午6点,陈唐加入的一个微信群里出现一个链接,标题为“某某(电影名)票房剑指60亿,庆功夜宴,撒钱啦,我刚刷到……”陈唐对电影内容没有太多关注,但是隐约记得不久前听孙子提起过这部电影,加之是红包链接,便放松了警惕,没有多想就点了进去。

  陈唐向记者描述,他点击链接后,手机上出现的并非普通的微信红包页面,而是类似于游戏界面,需要通过不断下拉刷新页面来抢红包。单次抢到的红包越多、参与游戏次数越多,相应赚到的钱也就越多。

  陈唐参与了两次游戏,他向记者发来的微信页面截图显示,陈唐第二次抢到了148个红包,总计14.35元,两次游戏累计红包金额为40.96元,页面上还有“玩得越多,奖励越大”等字样。

  两次游戏后,陈唐选择“不玩了,立即提现”这一选项,但令他意外的是,这笔钱并不能被直接转到他的微信零钱中,屏幕上“需要进一步分享至微信群之后才能领取”的提示让他有些疑惑。陈唐又将链接分享至自己所在的另一个微信群,但分享之后又接到还需再分享至另外两个微信群后才能提现的通知。陈唐将链接分享至3个微信群后发现,领取红包还需要下载一款名为“某某商城”的应用。

  经过进一步查询,陈唐发现这款应用的宣传语为“百万红包免费领,收益高达90%”,他这才察觉到不对劲,连忙终止了操作。

  “这种骗术确实是令人防不胜防,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就会被骗分享到好几个群里,导致多人连环被骗,最后在各个群里泛滥。”陈唐说,他到最后一步才发现这有可能是某贷款融资平台的广告链接,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我们年纪大了,对于网上的一些东西不像年轻人懂得那么多,不管怎样以后都得长个记性了。”陈唐说。

  领流量后银行卡被盗刷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孙晴的父亲在微信家庭群里转发了自己银行卡的支出短信,短信显示两次支出累计600余元。孙晴的父亲今年59岁,在北京市昌平区经营一家小超市。

  孙晴说,父亲当天并没有使用那张银行卡进行任何消费,家人判断这很有可能与父亲当天早晨在朋友圈领取的“免费流量”有关。

  据孙晴的父亲回忆,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赠送流量的链接,声称只要点击、分享链接就可免费领取500兆流量。他点进去后发现,页面中提示流量需要实名领取,还需要提供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才能获得领取资格,于是他便按照要求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孙晴说:“我爸爸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面子,损失的钱数量不大,我们就没有报警,最后带他去银行重新更改了密码。我爸爸用智能手机有两三年了,之前一直没有出过什么事情,我们也觉得挺放心,平常就没有刻意在这方面给他一些提醒。现在想来,还是应该多提醒他,毕竟老人对网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骗。”

  58岁的赵梅也曾中过免费流量的招,她和女儿一家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现在的“工作”是照顾外孙。

  赵梅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微信文章,其中有一个赠送免费4G流量的活动,只需输入手机号便能领取每月1G流量。领取流量后,页面上出现了抽奖活动,赵梅顺势参与,之后便收到了“中奖”提醒,活动方显示她抽中了一款电子手表,填写个人信息及收货地址等便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礼品直接送到她的手中。

  赵梅认为手表的描述看起来很“高档”,正好可以给自己的小外孙玩,于是便支付了30元邮费。

  一周后,赵梅收到奖品才发现,手表根本不能用。赵梅说,她完全是掉进了圈套,“手表是坏的,我还白白花了几十元运费,以后再也不能相信这些东西了”。

  网络购物遭遇退款陷阱

  李芳今年67岁,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员工,今年1月,她在某网购平台的一家旗舰店购买了一件衣服,不久却收到了一名自称客服的女性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公司发现李芳所购买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标问题,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公司会安排快递员上门取货,退回后由公司统一销毁。

  这名“客服”说,货款已经退回到李芳的支付宝账号,李芳打开支付宝查看并没有发现退款,反馈之后对方将电话转交给一名自称是经理的男子。

  “经理”建议李芳添加客服微信,通过微信把当天的支付宝账单截图发给客服,以核实李芳确实没有收到货款,然后才能继续安排退款。李芳照做后,收到了客服发来的支付宝二维码,客服对李芳说,扫描二维码后再告诉她下一步操作流程。李芳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后,出现了支付宝的支付页面,并要求她输入账号和密码。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虽然我平常很少用手机付款,但是我知道在超市付款时微信和支付宝是两个不同的二维码,所以用微信肯定不能扫支付宝的二维码。然后我就打电话问了我女儿,我女儿立马告诉我这是骗子,我就没有再继续,转头把那个客服给拉黑了。”李芳说。

  周叶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她母亲今年65岁,退休在家将近10年,已经成为微信用户两年了。前些日子,周叶的妈妈在朋友圈微商处购买了5斤芒果。

  “微商发朋友圈自称是泰国进口芒果,打5折出售,结果我妈收到货后发现,芒果都特别小,而且有好多都烂了,根本没办法吃,白花了40多块钱。”对于母亲的行为,周叶又生气又好笑,对记者说,“以后真的不希望她乱买这些看似打折的东西,便宜没好货,结果十有八九都是被坑。”(记者 杜晓 实习生 刘洁琼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防止老人受骗跨部门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刘洁琼

  记者: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一些老年人在网上比较容易受骗?

  刘俊海: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往往丧失警惕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互联网上存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老人看到各种新鲜的打折、赠送手机流量、免费红包等广告就觉得互联网真不错,送这个送那个,所以老年人由此就缺乏必要警惕,就觉得各种各样的好处都来了。

  其实,多数老人并不了解互联网另一端的情况,对方的价值观、诚信度如何,老年人都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优惠其实大多都是诱饵,用来钓鱼,就是把老年人钓上钩,直至骗到他们的钱为止。所以,老年人在互联网上比现实生活当中更容易上当受骗,现实生活中可能还会问一问,但是到网上就忽略了这一点。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刻意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开始走网络化路线。

  刘俊海:从老年人自身来看,有些老年人往往认为互联网经济就是免费经济,送流量是正常的事情。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会走网络化路线,是因为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成本相对比较低,违法收益大,破案不容易。有些诈骗团伙甚至人在境外或是在外地,老年人向本地公安机关报案,破案还需要外地公安机关配合,导致出现受害者成片化、作案者网络化的现象。

  另外,有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这也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记者:如何提高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安全意识?

  刘俊海:老年人一定要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安全消费、有偿消费的理念,千万要看好钱袋子。

  记者:一旦发现被骗,老年人及其家人应当如何应对?

  刘俊海:老人要善于固定和保全证据,上的什么网站,该截屏的截屏、该录音录像的录音录像,要把证据都留好。家人要尽可能陪同老年人上网,切忌指责老年人。很多子女在老人上当受骗以后责怪老人,老人自己其实也是后悔又自责,再加上孩子的指责,老人心里就更加难受,影响健康,很容易造成危险。

  如果需要法律专业知识支持可以聘请律师,必要的话及时向法院提供证据。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年人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上,做好自我保护。

  记者:从互联网监管来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管?

  刘俊海:目前我们有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老年人免受互联网欺诈或诈骗提供了相应的保护。但是问题在于,虽然有法律规则,但监管仍存在盲区漏洞。下一步要加大监管力度,各个部门要齐抓共管,可以开展打击针对老年人诈骗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还可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保护老年人免受网络诈骗的指导意见。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领红包、赠流量、购物打折 互联网骗局让老年人如何防
2020-4-21 10:14:41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原题:领红包赠流量听上去很美购物打折实为放饵钓鱼

  互联网骗局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随着科技发展,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骗的信息类型主要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

  面对互联网环境,中老年人该如何适应,又面临哪些风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免费红包实为广告链接

  陈唐是北京一家熟食店的老板,今年63岁,退休前在一家水泥厂工作。2017年8月20日上午6点,陈唐加入的一个微信群里出现一个链接,标题为“某某(电影名)票房剑指60亿,庆功夜宴,撒钱啦,我刚刷到……”陈唐对电影内容没有太多关注,但是隐约记得不久前听孙子提起过这部电影,加之是红包链接,便放松了警惕,没有多想就点了进去。

  陈唐向记者描述,他点击链接后,手机上出现的并非普通的微信红包页面,而是类似于游戏界面,需要通过不断下拉刷新页面来抢红包。单次抢到的红包越多、参与游戏次数越多,相应赚到的钱也就越多。

  陈唐参与了两次游戏,他向记者发来的微信页面截图显示,陈唐第二次抢到了148个红包,总计14.35元,两次游戏累计红包金额为40.96元,页面上还有“玩得越多,奖励越大”等字样。

  两次游戏后,陈唐选择“不玩了,立即提现”这一选项,但令他意外的是,这笔钱并不能被直接转到他的微信零钱中,屏幕上“需要进一步分享至微信群之后才能领取”的提示让他有些疑惑。陈唐又将链接分享至自己所在的另一个微信群,但分享之后又接到还需再分享至另外两个微信群后才能提现的通知。陈唐将链接分享至3个微信群后发现,领取红包还需要下载一款名为“某某商城”的应用。

  经过进一步查询,陈唐发现这款应用的宣传语为“百万红包免费领,收益高达90%”,他这才察觉到不对劲,连忙终止了操作。

  “这种骗术确实是令人防不胜防,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就会被骗分享到好几个群里,导致多人连环被骗,最后在各个群里泛滥。”陈唐说,他到最后一步才发现这有可能是某贷款融资平台的广告链接,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我们年纪大了,对于网上的一些东西不像年轻人懂得那么多,不管怎样以后都得长个记性了。”陈唐说。

  领流量后银行卡被盗刷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孙晴的父亲在微信家庭群里转发了自己银行卡的支出短信,短信显示两次支出累计600余元。孙晴的父亲今年59岁,在北京市昌平区经营一家小超市。

  孙晴说,父亲当天并没有使用那张银行卡进行任何消费,家人判断这很有可能与父亲当天早晨在朋友圈领取的“免费流量”有关。

  据孙晴的父亲回忆,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赠送流量的链接,声称只要点击、分享链接就可免费领取500兆流量。他点进去后发现,页面中提示流量需要实名领取,还需要提供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才能获得领取资格,于是他便按照要求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孙晴说:“我爸爸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面子,损失的钱数量不大,我们就没有报警,最后带他去银行重新更改了密码。我爸爸用智能手机有两三年了,之前一直没有出过什么事情,我们也觉得挺放心,平常就没有刻意在这方面给他一些提醒。现在想来,还是应该多提醒他,毕竟老人对网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骗。”

  58岁的赵梅也曾中过免费流量的招,她和女儿一家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现在的“工作”是照顾外孙。

  赵梅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微信文章,其中有一个赠送免费4G流量的活动,只需输入手机号便能领取每月1G流量。领取流量后,页面上出现了抽奖活动,赵梅顺势参与,之后便收到了“中奖”提醒,活动方显示她抽中了一款电子手表,填写个人信息及收货地址等便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礼品直接送到她的手中。

  赵梅认为手表的描述看起来很“高档”,正好可以给自己的小外孙玩,于是便支付了30元邮费。

  一周后,赵梅收到奖品才发现,手表根本不能用。赵梅说,她完全是掉进了圈套,“手表是坏的,我还白白花了几十元运费,以后再也不能相信这些东西了”。

  网络购物遭遇退款陷阱

  李芳今年67岁,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员工,今年1月,她在某网购平台的一家旗舰店购买了一件衣服,不久却收到了一名自称客服的女性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公司发现李芳所购买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标问题,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公司会安排快递员上门取货,退回后由公司统一销毁。

  这名“客服”说,货款已经退回到李芳的支付宝账号,李芳打开支付宝查看并没有发现退款,反馈之后对方将电话转交给一名自称是经理的男子。

  “经理”建议李芳添加客服微信,通过微信把当天的支付宝账单截图发给客服,以核实李芳确实没有收到货款,然后才能继续安排退款。李芳照做后,收到了客服发来的支付宝二维码,客服对李芳说,扫描二维码后再告诉她下一步操作流程。李芳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后,出现了支付宝的支付页面,并要求她输入账号和密码。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虽然我平常很少用手机付款,但是我知道在超市付款时微信和支付宝是两个不同的二维码,所以用微信肯定不能扫支付宝的二维码。然后我就打电话问了我女儿,我女儿立马告诉我这是骗子,我就没有再继续,转头把那个客服给拉黑了。”李芳说。

  周叶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她母亲今年65岁,退休在家将近10年,已经成为微信用户两年了。前些日子,周叶的妈妈在朋友圈微商处购买了5斤芒果。

  “微商发朋友圈自称是泰国进口芒果,打5折出售,结果我妈收到货后发现,芒果都特别小,而且有好多都烂了,根本没办法吃,白花了40多块钱。”对于母亲的行为,周叶又生气又好笑,对记者说,“以后真的不希望她乱买这些看似打折的东西,便宜没好货,结果十有八九都是被坑。”(记者 杜晓 实习生 刘洁琼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防止老人受骗跨部门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刘洁琼

  记者: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一些老年人在网上比较容易受骗?

  刘俊海: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往往丧失警惕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互联网上存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老人看到各种新鲜的打折、赠送手机流量、免费红包等广告就觉得互联网真不错,送这个送那个,所以老年人由此就缺乏必要警惕,就觉得各种各样的好处都来了。

  其实,多数老人并不了解互联网另一端的情况,对方的价值观、诚信度如何,老年人都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优惠其实大多都是诱饵,用来钓鱼,就是把老年人钓上钩,直至骗到他们的钱为止。所以,老年人在互联网上比现实生活当中更容易上当受骗,现实生活中可能还会问一问,但是到网上就忽略了这一点。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刻意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开始走网络化路线。

  刘俊海:从老年人自身来看,有些老年人往往认为互联网经济就是免费经济,送流量是正常的事情。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会走网络化路线,是因为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成本相对比较低,违法收益大,破案不容易。有些诈骗团伙甚至人在境外或是在外地,老年人向本地公安机关报案,破案还需要外地公安机关配合,导致出现受害者成片化、作案者网络化的现象。

  另外,有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这也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记者:如何提高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安全意识?

  刘俊海:老年人一定要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安全消费、有偿消费的理念,千万要看好钱袋子。

  记者:一旦发现被骗,老年人及其家人应当如何应对?

  刘俊海:老人要善于固定和保全证据,上的什么网站,该截屏的截屏、该录音录像的录音录像,要把证据都留好。家人要尽可能陪同老年人上网,切忌指责老年人。很多子女在老人上当受骗以后责怪老人,老人自己其实也是后悔又自责,再加上孩子的指责,老人心里就更加难受,影响健康,很容易造成危险。

  如果需要法律专业知识支持可以聘请律师,必要的话及时向法院提供证据。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年人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上,做好自我保护。

  记者:从互联网监管来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管?

  刘俊海:目前我们有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老年人免受互联网欺诈或诈骗提供了相应的保护。但是问题在于,虽然有法律规则,但监管仍存在盲区漏洞。下一步要加大监管力度,各个部门要齐抓共管,可以开展打击针对老年人诈骗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还可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保护老年人免受网络诈骗的指导意见。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