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吃荔枝三颗=醉驾?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一文看懂有关荔枝的传言
更新时间:2020-4-21 10:40:33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六七月份,正是荔枝上市的时节,于是乎各种与它有关的传言又开始满天飞。孰真孰假,我们来一一分析。

  传言一:吃荔枝让司机秒变酒驾?

  网上传言,吃荔枝会有被误判酒驾的风险,更有网友声称“荔枝一颗酒驾,荔枝三颗醉驾”。

  真相:

  这是有可能,但属“瞬时爆发”,不必担心。

  不止吃荔枝会如此,包括食用葡萄在内的一些水果也会这样。原来,荔枝、葡萄等水果含糖量高,外部有果皮包裹。它们从果树上被采摘下来以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水果内部细胞缺氧,开始增加其无氧呼吸的速度,由此产生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而水果采摘下来后堆放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产生乙醇。

  食用荔枝导致疑似酒驾的案例在全国多地发生过。据媒体报道,福州一司机在食用荔枝后,遇到警察查酒驾,吹气检测出其轻微酒精含量,被再次检测后酒精浓度才恢复正常值。有多家媒体的实验数据也表明,食用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有被检测出酒驾甚至醉驾的可能性。

  不过交警部门表示,食用荔枝后口腔酒精浓度属于“瞬时爆发”,再等待5-10分钟,浓度会下降到安全值范围。遇到类似情况,司机可与交警解释清楚再进行二次检测即可,不用担心因为喜欢吃这些食物而被误判酒驾。

  传言二: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

  传闻称,由于荔枝保存时间短,商贩采购的通常是色青半熟甚至是生的荔枝,他们再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或把稀盐酸喷洒在荔枝表面,未熟的荔枝表皮就会变得红嫩、新鲜,宛若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荔枝。

  真相:

  传言不可信。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绿色荔枝喷酸是无法加快成熟的。对于传言内容,他通过专业分析列出了以下疑点:

  第一,按照目前的国家规定,个人购买盐酸、硫酸,即使量少,也要向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一般的小商贩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盐酸,更不用提大量使用盐酸来处理荔枝等水果。

  第二,荔枝属于采摘后没有后熟过程的一类水果(香蕉、猕猴桃等属于有后熟过程的水果),如果提前采收的荔枝果实风味还未达到最佳状态,那么采摘之后它的成熟度和口味不会再提高,反而还因呼吸等消耗而进一步降低品质。所以即便有不良商贩用稀盐酸浸泡了“半熟”的荔枝,试图进行“催熟”,也不会再改善荔枝的风味和口感。因此,这种经过后期“加工”的荔枝会很容易被消费者识破。

  第三,商贩使用药剂的目的主要是使水果保鲜。使用强酸的确可以使荔枝的果皮由绿色向红色转化,但荔枝不会是正常的红色,会变黄红;如果在荔枝果皮出现褐变的情况下,即使增加酸度也难变红。如果商贩真的使用了盐酸来浸泡荔枝,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荔枝“发红”的假象,但实际上会加速荔枝果肉的腐烂,商贩会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的说法并不可信。

  传言三: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有“温馨提示”称,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荔枝的成熟期是7月,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孩子吃了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真相:

  这是谣言。

  湖北省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邹典定表示,食用荔枝引起发烧甚至手足口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他们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手足口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以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与吃荔枝没有直接关系。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志刚表示:目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而以“荔枝等食物作为传播源”的说法在科学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孩子如果过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肠胃炎、拉肚子等疾病,但不会引发手足口病。

  此外,荔枝不同的品种成熟时节不同,比如海南荔枝早在5月份就可以上市,“荔枝成熟期是7月”这个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传言四:荔枝蘸酱油能降火能减肥?

  真相:

  这是谣言。

  营养师分析,荔枝内的成分基本是果糖,蘸酱油增加了盐分,除了可能增加糖的对比度,造成很甜的味觉错觉外,反而会增加盐分的摄入,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有害,摄入过多的盐分容易造成高血压等疾病。所以荔枝蘸酱油能降火消食减肥,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不太可取。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吃荔枝三颗=醉驾?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一文看懂有关荔枝的传言
2020-4-21 10:40:33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六七月份,正是荔枝上市的时节,于是乎各种与它有关的传言又开始满天飞。孰真孰假,我们来一一分析。

  传言一:吃荔枝让司机秒变酒驾?

  网上传言,吃荔枝会有被误判酒驾的风险,更有网友声称“荔枝一颗酒驾,荔枝三颗醉驾”。

  真相:

  这是有可能,但属“瞬时爆发”,不必担心。

  不止吃荔枝会如此,包括食用葡萄在内的一些水果也会这样。原来,荔枝、葡萄等水果含糖量高,外部有果皮包裹。它们从果树上被采摘下来以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水果内部细胞缺氧,开始增加其无氧呼吸的速度,由此产生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而水果采摘下来后堆放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产生乙醇。

  食用荔枝导致疑似酒驾的案例在全国多地发生过。据媒体报道,福州一司机在食用荔枝后,遇到警察查酒驾,吹气检测出其轻微酒精含量,被再次检测后酒精浓度才恢复正常值。有多家媒体的实验数据也表明,食用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有被检测出酒驾甚至醉驾的可能性。

  不过交警部门表示,食用荔枝后口腔酒精浓度属于“瞬时爆发”,再等待5-10分钟,浓度会下降到安全值范围。遇到类似情况,司机可与交警解释清楚再进行二次检测即可,不用担心因为喜欢吃这些食物而被误判酒驾。

  传言二: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

  传闻称,由于荔枝保存时间短,商贩采购的通常是色青半熟甚至是生的荔枝,他们再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或把稀盐酸喷洒在荔枝表面,未熟的荔枝表皮就会变得红嫩、新鲜,宛若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荔枝。

  真相:

  传言不可信。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绿色荔枝喷酸是无法加快成熟的。对于传言内容,他通过专业分析列出了以下疑点:

  第一,按照目前的国家规定,个人购买盐酸、硫酸,即使量少,也要向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一般的小商贩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盐酸,更不用提大量使用盐酸来处理荔枝等水果。

  第二,荔枝属于采摘后没有后熟过程的一类水果(香蕉、猕猴桃等属于有后熟过程的水果),如果提前采收的荔枝果实风味还未达到最佳状态,那么采摘之后它的成熟度和口味不会再提高,反而还因呼吸等消耗而进一步降低品质。所以即便有不良商贩用稀盐酸浸泡了“半熟”的荔枝,试图进行“催熟”,也不会再改善荔枝的风味和口感。因此,这种经过后期“加工”的荔枝会很容易被消费者识破。

  第三,商贩使用药剂的目的主要是使水果保鲜。使用强酸的确可以使荔枝的果皮由绿色向红色转化,但荔枝不会是正常的红色,会变黄红;如果在荔枝果皮出现褐变的情况下,即使增加酸度也难变红。如果商贩真的使用了盐酸来浸泡荔枝,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荔枝“发红”的假象,但实际上会加速荔枝果肉的腐烂,商贩会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的说法并不可信。

  传言三: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有“温馨提示”称,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荔枝的成熟期是7月,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孩子吃了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真相:

  这是谣言。

  湖北省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邹典定表示,食用荔枝引起发烧甚至手足口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他们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手足口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以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与吃荔枝没有直接关系。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志刚表示:目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而以“荔枝等食物作为传播源”的说法在科学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孩子如果过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肠胃炎、拉肚子等疾病,但不会引发手足口病。

  此外,荔枝不同的品种成熟时节不同,比如海南荔枝早在5月份就可以上市,“荔枝成熟期是7月”这个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传言四:荔枝蘸酱油能降火能减肥?

  真相:

  这是谣言。

  营养师分析,荔枝内的成分基本是果糖,蘸酱油增加了盐分,除了可能增加糖的对比度,造成很甜的味觉错觉外,反而会增加盐分的摄入,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有害,摄入过多的盐分容易造成高血压等疾病。所以荔枝蘸酱油能降火消食减肥,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不太可取。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