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辟谣平台 > 媒体求证 > 正文

辟谣平台

真相调查|“丢失的人造耳蜗”缘何引发舆论风波
更新时间:2020-4-26 10:38:32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一只“丢失的人造耳蜗”引来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

  12月19日下午,一则“小伙乘地铁丢20万元人造耳蜗,家属盼好心人归还”的寻物帖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传播,不少热心网友纷纷转发求助,希望为小伙找回“耳朵”。

  12月19日晚,部分自媒体发文质疑事件的真实性,迅速上升10万+,恶意炒作,大骗局等字眼引发网友关注。

  12月20日,当事人李女士通过朋友圈、微博、直播以及接受媒体采访等,澄清:事件真实,自己表述有误。

  12月20日,质疑者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李女士说法多变,不能让人信服。

  到底是诚心求助,还是商业营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经多方查证,一次性还原事件真相。

 回应质疑:这些细节是这样的

  其一:耳蜗丢失事件是编的?确有其事

  “既然人造耳蜗如此贵重,如何能丢?”部分自媒体由此质疑人工耳蜗丢失事件的真实性。这两日,经过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多方求证,相关派出所、地铁站等协查,我们可以确认事件属实。

  其二:耳蜗丢了就得“开颅”?非专业表述引发质疑

  部分自媒体质疑耳蜗丢失事件真实性的最大依据在于“开颅”一说。

  在12月19日发布的寻物启事以及后续的采访中,李女士提及,“如果没找到,有可能需要再开一次头颅。”不少媒体也以“开颅”作为新闻标题进行传播。

网传寻物启事

  这样的表述引发了部分专业网友的质疑:“丢失人工耳蜗,完全不必开颅,只需配备一台体外机即可。”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研所副研究员亓贝尔向联合辟谣平台证实,人工耳蜗体内部分需要由耳外科医生手术植入,但并不是开颅手术。如果是体外部分丢失,可以根据型号进行配置,也不用开颅。

  那么,“开颅”又是怎么一回事?李女士对此回应:

  “关于开脑袋的事情我再解释一下,之前说的开颅我对医学术语不太专业,造成了大家误解十分抱歉,对于我来说,他的那个手术就是开脑袋。我今天早上问我妈,我妈说我弟脑袋里的东西进过十年了,肯定和肉长在一起了,再次做新的太危险了。”

  耳蜗生产厂家已经为李女士的弟弟找到了备用机,准备进行型号匹配调试,“开脑袋”的担忧不存在了。

  其三:人造耳蜗值20万?植入“人工耳蜗”花费确实不少

  人工耳蜗到底价值几何?部分自媒体质疑20万的人工耳蜗太贵!

  李女士对此回应称,经过和家人确认,2008年做手术时整体从里到外的费用是17万元,比之前说的少了3万元,对此向大家道歉。

12月20日上午,李女士在朋友圈再次对20万造价进行回应

  人造耳蜗真的这么贵?实际上,植入人造耳蜗的费用包括人工耳蜗本身造价、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医疗费用以及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医疗费用、手术后调机、语言训练费用、电池等耗材费用等。亓贝尔副研究员证实,进口人工耳蜗设备价格在10万-30万人民币。其中言语处理器(即体外部分)根据厂家和型号的不同价格不同,大概在3-7万之间。

  人工耳蜗植入的医疗费用,每个医院稍有差别,大概1万-1.5万左右。

  此外,人工耳蜗术后还需要手术后调机、语言训练费用、电池等耗材费用。

  而且对于需要植入人工耳蜗的家庭来说,为了一次性配到合适的人工耳蜗,通常会选择贵一点、保险系数更高的耳蜗。李女士提及的近20万费用尚属正常。

  其四:高频率丢失事件涉嫌营销?没有募捐、没有商业合作

  从12月以来,全国发生了四起耳蜗丢失事件。高频率的丢失事件,引发了网友质疑:是否为商业营销。

  12月20日李女士就此回应,“谢谢所有帮助,没有商业合作!”同时,李女士提醒,自己没有发起过任何捐款,请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那么,李女士弟弟丢失的“澳大利亚耳蜗N6”,为什么和前几起丢失事件中部分人造耳蜗隶属同一厂家?亓贝尔副研究员介绍说,目前我国常用的多导工耳蜗有四种,澳大利亚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美国多导人工耳蜗系统、奥地利多导人工耳蜗系统、中国多导人工耳蜗系统。

  至于提及的高频率丢失事件,亓贝尔副研究员表示,相对于3万以上的人工耳蜗佩戴者群体而言,所谓的“高频”丢失事件,仍属偶然。

  如何应对“人造耳蜗”总是丢的难题,亓贝尔副研究员表示,人工耳蜗套装里大多配有安全别针和防丢外套,希望佩戴者能配合使用,避免丢失。

反思质疑:这些问题应这样解决

  质疑出现之时,恰是改进之机。回顾整场舆论风波,需要点赞的是网民的善意和对真相的探寻,需要反思的是质疑缘何产生,如何消弭,如何让善意的持续萌发。

  其一:客观真实的发布

  网友对整个事件的质疑几乎全部来自信息发布者略显夸张的表述。“开颅”“20万”夸张的字眼儿,虽说可以一次性牵动网友的神经,却也是疑窦丛生的根源。鉴于此,每个真心求助的人,希望能将客观、理性、真实的信息公布于大众,诚信会让善意走得更远。而对于信息发布平台,应该审核信源,为善心把关。

  其二:及时科普的跟进

  质疑的最有力依据在人造耳蜗的配置、价值等关键问题上。当发布者能对人造耳蜗有正确的认知和表述,质疑就不存在了。当专业人士第一时间进行科普,网友也会豁然开朗,真假立显。

  其三:监管机制的完善

  这次事件被吵得火热,一大原因就在于过去有类似事情发生,对监管机构或是平台而言,如果能对求助有公开透明的台账,真的及时跟进、假的及时处罚,监管到位会是对善意的最好呵护。

  尘埃落定,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希望,还是能以善意对待每一次的求助,以每一次转发“聚沙成塔”汇聚网络正能量。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真相调查|“丢失的人造耳蜗”缘何引发舆论风波
2020-4-26 10:38:32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近日,一只“丢失的人造耳蜗”引来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

  12月19日下午,一则“小伙乘地铁丢20万元人造耳蜗,家属盼好心人归还”的寻物帖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传播,不少热心网友纷纷转发求助,希望为小伙找回“耳朵”。

  12月19日晚,部分自媒体发文质疑事件的真实性,迅速上升10万+,恶意炒作,大骗局等字眼引发网友关注。

  12月20日,当事人李女士通过朋友圈、微博、直播以及接受媒体采访等,澄清:事件真实,自己表述有误。

  12月20日,质疑者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李女士说法多变,不能让人信服。

  到底是诚心求助,还是商业营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经多方查证,一次性还原事件真相。

 回应质疑:这些细节是这样的

  其一:耳蜗丢失事件是编的?确有其事

  “既然人造耳蜗如此贵重,如何能丢?”部分自媒体由此质疑人工耳蜗丢失事件的真实性。这两日,经过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多方求证,相关派出所、地铁站等协查,我们可以确认事件属实。

  其二:耳蜗丢了就得“开颅”?非专业表述引发质疑

  部分自媒体质疑耳蜗丢失事件真实性的最大依据在于“开颅”一说。

  在12月19日发布的寻物启事以及后续的采访中,李女士提及,“如果没找到,有可能需要再开一次头颅。”不少媒体也以“开颅”作为新闻标题进行传播。

网传寻物启事

  这样的表述引发了部分专业网友的质疑:“丢失人工耳蜗,完全不必开颅,只需配备一台体外机即可。”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研所副研究员亓贝尔向联合辟谣平台证实,人工耳蜗体内部分需要由耳外科医生手术植入,但并不是开颅手术。如果是体外部分丢失,可以根据型号进行配置,也不用开颅。

  那么,“开颅”又是怎么一回事?李女士对此回应:

  “关于开脑袋的事情我再解释一下,之前说的开颅我对医学术语不太专业,造成了大家误解十分抱歉,对于我来说,他的那个手术就是开脑袋。我今天早上问我妈,我妈说我弟脑袋里的东西进过十年了,肯定和肉长在一起了,再次做新的太危险了。”

  耳蜗生产厂家已经为李女士的弟弟找到了备用机,准备进行型号匹配调试,“开脑袋”的担忧不存在了。

  其三:人造耳蜗值20万?植入“人工耳蜗”花费确实不少

  人工耳蜗到底价值几何?部分自媒体质疑20万的人工耳蜗太贵!

  李女士对此回应称,经过和家人确认,2008年做手术时整体从里到外的费用是17万元,比之前说的少了3万元,对此向大家道歉。

12月20日上午,李女士在朋友圈再次对20万造价进行回应

  人造耳蜗真的这么贵?实际上,植入人造耳蜗的费用包括人工耳蜗本身造价、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医疗费用以及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医疗费用、手术后调机、语言训练费用、电池等耗材费用等。亓贝尔副研究员证实,进口人工耳蜗设备价格在10万-30万人民币。其中言语处理器(即体外部分)根据厂家和型号的不同价格不同,大概在3-7万之间。

  人工耳蜗植入的医疗费用,每个医院稍有差别,大概1万-1.5万左右。

  此外,人工耳蜗术后还需要手术后调机、语言训练费用、电池等耗材费用。

  而且对于需要植入人工耳蜗的家庭来说,为了一次性配到合适的人工耳蜗,通常会选择贵一点、保险系数更高的耳蜗。李女士提及的近20万费用尚属正常。

  其四:高频率丢失事件涉嫌营销?没有募捐、没有商业合作

  从12月以来,全国发生了四起耳蜗丢失事件。高频率的丢失事件,引发了网友质疑:是否为商业营销。

  12月20日李女士就此回应,“谢谢所有帮助,没有商业合作!”同时,李女士提醒,自己没有发起过任何捐款,请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那么,李女士弟弟丢失的“澳大利亚耳蜗N6”,为什么和前几起丢失事件中部分人造耳蜗隶属同一厂家?亓贝尔副研究员介绍说,目前我国常用的多导工耳蜗有四种,澳大利亚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美国多导人工耳蜗系统、奥地利多导人工耳蜗系统、中国多导人工耳蜗系统。

  至于提及的高频率丢失事件,亓贝尔副研究员表示,相对于3万以上的人工耳蜗佩戴者群体而言,所谓的“高频”丢失事件,仍属偶然。

  如何应对“人造耳蜗”总是丢的难题,亓贝尔副研究员表示,人工耳蜗套装里大多配有安全别针和防丢外套,希望佩戴者能配合使用,避免丢失。

反思质疑:这些问题应这样解决

  质疑出现之时,恰是改进之机。回顾整场舆论风波,需要点赞的是网民的善意和对真相的探寻,需要反思的是质疑缘何产生,如何消弭,如何让善意的持续萌发。

  其一:客观真实的发布

  网友对整个事件的质疑几乎全部来自信息发布者略显夸张的表述。“开颅”“20万”夸张的字眼儿,虽说可以一次性牵动网友的神经,却也是疑窦丛生的根源。鉴于此,每个真心求助的人,希望能将客观、理性、真实的信息公布于大众,诚信会让善意走得更远。而对于信息发布平台,应该审核信源,为善心把关。

  其二:及时科普的跟进

  质疑的最有力依据在人造耳蜗的配置、价值等关键问题上。当发布者能对人造耳蜗有正确的认知和表述,质疑就不存在了。当专业人士第一时间进行科普,网友也会豁然开朗,真假立显。

  其三:监管机制的完善

  这次事件被吵得火热,一大原因就在于过去有类似事情发生,对监管机构或是平台而言,如果能对求助有公开透明的台账,真的及时跟进、假的及时处罚,监管到位会是对善意的最好呵护。

  尘埃落定,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希望,还是能以善意对待每一次的求助,以每一次转发“聚沙成塔”汇聚网络正能量。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