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平台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不管是医务人员、药学科研工作者还是新冠肺炎患者,都在期待“特效药”的出现。
但是没有“特效药”,我们就无法治疗新冠肺炎了吗?如何科学地看待“特效药”呢?
羟氯喹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4月4日举行的白宫记者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荐美国患者使用抗疟疾药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疗新冠肺炎。此前,特朗普总统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使用羟氯喹,形容此药可能是“医药史上最大的改变游戏规则的药物”。然而,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传染病专家、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福奇指出,此药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此外,法国总统马克龙3月26日发布政府公告,批准法国医生可以使用羟氯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如果病人状况允许并有医生处方,在家中隔离的患者也可以服用。这一决定引发法国医学界的争论,因为羟氯喹主要成分的药性和副作用一直备受质疑。
对于羟氯喹的疗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从临床来看,羟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这个效果不足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神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神药”,就可以为所欲为。
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除了羟氯喹外,比较广为人知的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还有瑞德西韦(Remdesivir)、磷酸氯喹、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奥司他韦以及甘草酸二铵等,让我们看看这些“特效药”的“身世”。
羟氯喹作为一个抗疟老药,已在临床上用了70多年。国内批准适应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慢性关节炎、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由阳光引发或加剧的皮肤病变。最新研究发现羟氯喹在体外有明显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但也存在以下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严重低血糖、血液系统方面、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肌肉病变、视网膜病变、听力丧失、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瑞德西韦原本用于抗御埃博拉病毒,目前仍在非洲进行2~3期临床试验,尚无结果。不过,由于在临床中实行“同情使用原则”,瑞德西韦已经在美国和法国有了个别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案例的有效结果。
磷酸氯喹是一个已经使用了70年的抗疟药,短期使用来看,没有太大的副作用。对于磷酸氯喹的疗效,钟南山院士曾表示,磷酸氯喹虽然还够不上特效药,但是它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药。相当一部分患者用药后,能够在15天内使得病毒转为阴性。和其他药物对比,发热症状、病毒消失,副作用不是很大,个别患者会出现腹泻。
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的药物,其效果是起病24小时内服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而且只是对40%的患者有效。从药理作用来看,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神经络氨酸酶立体结构而起作用的,它对新冠病毒是否有抑制作用,既需要细胞试验,也需要后续的动物和1~3期临床试验来验证。
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在体外细胞试验中发现对新冠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是,从体外细胞试验到临床应用,其间还隔着动物试验、临床1~3期试验的距离,时间少则10年,多则20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淘汰至少99%的细胞试验有效的药物。因此,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等药物比起瑞德西韦来,距离医疗部门的批准和临床使用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甘草酸二铵联用维生素C的临床方案已经在国家药监局备案,目前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始正式临床试验,其治疗方案需要时间来检验。
据央视3月31日报道,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有效疗法或药物,但针对HIV病毒或MERS及SARS等冠状病毒的治疗中的部分药物,可能会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其中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持续时间,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严重程度,迈克尔·瑞安呼吁继续加快实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
没有“特效药”,仍有治疗方法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疾病,人们并没有发现“特效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感冒,虽然能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通常会采取对症治疗,即给予缓解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疼等不适症状为主的药物,同时要求患者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如果症状轻微,甚至不需要这些感冒药,仅仅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康复。
人们通过对某类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掌握一些通用的治疗手段,虽然不能保证绝对有效,但一般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对用药剂量和副作用已经明确,使用起来也相对安全。
新的“特效药”还在路上
“特效药”和“有效药”,谁更是我们期待的选择呢?“特效药”对疾病非常有效,我们一旦掌握,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将疾病消灭。但是,研发这样的药,哪怕科学家熬得了数十年寒窗,也不一定能守得到铁树开花。
按照药物开发的平均周期来看,一个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最终上市,最终广泛用于患者,一般需要10~15年以上的时间,最快也得2~3年。这对于“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特别是新型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来说,研发新药往往是来不及的。
然而,“有效药”是我们对抗某类疾病长期积累获得的较为安全的通用手段,虽然并不那么精准,但是也能将疾病这个“敌人”杀个“丢盔弃甲”,再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将“残军”消灭,对疾病也可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特效药”也是有不良反应的,使用时应该注意剂量、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等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在没有通过广泛的人体试验确证疗效之前,更不可盲目相信新的“特效药”。
没有“特效药”并不可怕,新型冠状病毒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坚持对疾病和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获得规律性的治疗手段,即便没有“特效药”,也能在新型疾病面前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为击败疾病打下基础。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不管是医务人员、药学科研工作者还是新冠肺炎患者,都在期待“特效药”的出现。
但是没有“特效药”,我们就无法治疗新冠肺炎了吗?如何科学地看待“特效药”呢?
羟氯喹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4月4日举行的白宫记者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荐美国患者使用抗疟疾药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疗新冠肺炎。此前,特朗普总统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使用羟氯喹,形容此药可能是“医药史上最大的改变游戏规则的药物”。然而,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传染病专家、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福奇指出,此药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此外,法国总统马克龙3月26日发布政府公告,批准法国医生可以使用羟氯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如果病人状况允许并有医生处方,在家中隔离的患者也可以服用。这一决定引发法国医学界的争论,因为羟氯喹主要成分的药性和副作用一直备受质疑。
对于羟氯喹的疗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从临床来看,羟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这个效果不足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神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神药”,就可以为所欲为。
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除了羟氯喹外,比较广为人知的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还有瑞德西韦(Remdesivir)、磷酸氯喹、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奥司他韦以及甘草酸二铵等,让我们看看这些“特效药”的“身世”。
羟氯喹作为一个抗疟老药,已在临床上用了70多年。国内批准适应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慢性关节炎、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由阳光引发或加剧的皮肤病变。最新研究发现羟氯喹在体外有明显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但也存在以下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严重低血糖、血液系统方面、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肌肉病变、视网膜病变、听力丧失、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瑞德西韦原本用于抗御埃博拉病毒,目前仍在非洲进行2~3期临床试验,尚无结果。不过,由于在临床中实行“同情使用原则”,瑞德西韦已经在美国和法国有了个别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案例的有效结果。
磷酸氯喹是一个已经使用了70年的抗疟药,短期使用来看,没有太大的副作用。对于磷酸氯喹的疗效,钟南山院士曾表示,磷酸氯喹虽然还够不上特效药,但是它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药。相当一部分患者用药后,能够在15天内使得病毒转为阴性。和其他药物对比,发热症状、病毒消失,副作用不是很大,个别患者会出现腹泻。
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的药物,其效果是起病24小时内服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而且只是对40%的患者有效。从药理作用来看,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神经络氨酸酶立体结构而起作用的,它对新冠病毒是否有抑制作用,既需要细胞试验,也需要后续的动物和1~3期临床试验来验证。
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在体外细胞试验中发现对新冠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是,从体外细胞试验到临床应用,其间还隔着动物试验、临床1~3期试验的距离,时间少则10年,多则20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淘汰至少99%的细胞试验有效的药物。因此,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等药物比起瑞德西韦来,距离医疗部门的批准和临床使用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甘草酸二铵联用维生素C的临床方案已经在国家药监局备案,目前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始正式临床试验,其治疗方案需要时间来检验。
据央视3月31日报道,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有效疗法或药物,但针对HIV病毒或MERS及SARS等冠状病毒的治疗中的部分药物,可能会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其中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持续时间,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严重程度,迈克尔·瑞安呼吁继续加快实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
没有“特效药”,仍有治疗方法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疾病,人们并没有发现“特效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感冒,虽然能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通常会采取对症治疗,即给予缓解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疼等不适症状为主的药物,同时要求患者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如果症状轻微,甚至不需要这些感冒药,仅仅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康复。
人们通过对某类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掌握一些通用的治疗手段,虽然不能保证绝对有效,但一般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对用药剂量和副作用已经明确,使用起来也相对安全。
新的“特效药”还在路上
“特效药”和“有效药”,谁更是我们期待的选择呢?“特效药”对疾病非常有效,我们一旦掌握,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将疾病消灭。但是,研发这样的药,哪怕科学家熬得了数十年寒窗,也不一定能守得到铁树开花。
按照药物开发的平均周期来看,一个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最终上市,最终广泛用于患者,一般需要10~15年以上的时间,最快也得2~3年。这对于“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特别是新型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来说,研发新药往往是来不及的。
然而,“有效药”是我们对抗某类疾病长期积累获得的较为安全的通用手段,虽然并不那么精准,但是也能将疾病这个“敌人”杀个“丢盔弃甲”,再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将“残军”消灭,对疾病也可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特效药”也是有不良反应的,使用时应该注意剂量、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等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在没有通过广泛的人体试验确证疗效之前,更不可盲目相信新的“特效药”。
没有“特效药”并不可怕,新型冠状病毒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坚持对疾病和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获得规律性的治疗手段,即便没有“特效药”,也能在新型疾病面前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为击败疾病打下基础。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