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平台
“麦子熟时杏子黄,布谷声声农人忙。”麦收时节,黄澄澄的杏、青里透红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纷纷上市。说起杏儿和它的桃李“兄弟”们,既有诸如“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等民谚,也有类似“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忠告”。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养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伤人”只能少尝吗?
桃子“养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开始栽种的本土水果。“园有桃,其实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里,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丰富的核果,鲜桃中有超过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桃养人”的说法可能与吃桃易带来的饱腹感有关。所谓饱腹感,即没有吃很多东西就有饱的感觉。研究表明,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让人觉得饱(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让人觉得饱)。此外,膳食纤维含量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让人有很强的饱腹感。而桃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后让人有明显的饱腹感。
相对于杏和李子来说,桃子的热量高一些。同时,桃子含的糖分虽然主要是甜度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数仅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胶对预防三高、缓解便秘、减轻体重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被认为是“友好”到可以“养人”的水果。
不过,这并不意味人们可以不加节制地吃桃子。
刘少伟分析说,桃子毕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过多会造成糖分摄取过量,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特别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制桃子的摄入量。而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婴幼儿肠胃功能差,无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质,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发红、脱皮、瘙痒等症状。特别是带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干净,也不能完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适量吃杏并不“伤人”
杏的故乡同样也在中国。在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
杏虽曾是人们眼中的珍贵果品,但人们对它的戒备似乎由来已久。北宋的《本草衍义》中有“小儿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中,“杏伤人”的说法更加直白。
刘少伟分析说,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虽并不“普适”,但确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丰富的果酸和水杨酸,过量食用会导致胃酸过多,造成消化道不适,特别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应少吃。从中医学角度看,杏是一种性温偏热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导致火热蕴积、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如《本草衍义》中之所以强调小儿不宜吃杏,是因为杏吃多了易“致疮痈及上膈热”。
杏吃多了有安全隐患,但不意味着它就不能吃。毕竟,就营养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现着实不差。
刘少伟说,相对于桃子和李子来说,杏肉中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有益人体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样,含有的热量少、水分多,是减肥的佳品。杏的含铁量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助于润肠通便。
所以,“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是对杏食疗价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李子果实酸甜多汁,可以鲜食或制作果酱、酿李子酒等。李子品种多样、果色繁多,从黄色、红色到紫红、紫黑色……饱满圆润、惹人喜爱。连《诗经》中都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李子是绝对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么,古人为什么劝诫人们少吃李子,甚至说“李子树下埋死人”呢?
刘少伟介绍说,李子危害人体的说法由来已久。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而《滇南本草》中称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损伤脾胃”。
从食品营养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李子含有较多果酸,适量食用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过量、果酸摄入过多,就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胃反酸、烧心等不适感。肠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还容易引起轻微腹泻。此外,食用李子后,如果不及时清洁口腔,酸性成分长时间滞留在口腔内,还会损伤牙釉质。
青涩没熟透的李子含有氢氰酸,一定剂量的氢氰酸(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刘少伟提醒人们不要吃没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虽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颗即可。体质虚弱的患者,宜少食。
刘少伟强调,民谚中桃子、杏、李子这三种水果的利与害都是相对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适量就可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日水果的推荐食用量为200克—350克,且尽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摄取更多种类的营养。这个建议,同样适用于夏日常见的桃李杏“三兄弟”。(记者李建)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麦子熟时杏子黄,布谷声声农人忙。”麦收时节,黄澄澄的杏、青里透红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纷纷上市。说起杏儿和它的桃李“兄弟”们,既有诸如“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等民谚,也有类似“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忠告”。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养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伤人”只能少尝吗?
桃子“养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开始栽种的本土水果。“园有桃,其实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里,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丰富的核果,鲜桃中有超过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桃养人”的说法可能与吃桃易带来的饱腹感有关。所谓饱腹感,即没有吃很多东西就有饱的感觉。研究表明,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让人觉得饱(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让人觉得饱)。此外,膳食纤维含量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让人有很强的饱腹感。而桃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后让人有明显的饱腹感。
相对于杏和李子来说,桃子的热量高一些。同时,桃子含的糖分虽然主要是甜度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数仅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胶对预防三高、缓解便秘、减轻体重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被认为是“友好”到可以“养人”的水果。
不过,这并不意味人们可以不加节制地吃桃子。
刘少伟分析说,桃子毕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过多会造成糖分摄取过量,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特别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制桃子的摄入量。而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婴幼儿肠胃功能差,无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质,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发红、脱皮、瘙痒等症状。特别是带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干净,也不能完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适量吃杏并不“伤人”
杏的故乡同样也在中国。在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
杏虽曾是人们眼中的珍贵果品,但人们对它的戒备似乎由来已久。北宋的《本草衍义》中有“小儿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中,“杏伤人”的说法更加直白。
刘少伟分析说,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虽并不“普适”,但确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丰富的果酸和水杨酸,过量食用会导致胃酸过多,造成消化道不适,特别是脾胃不好的人,更应少吃。从中医学角度看,杏是一种性温偏热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导致火热蕴积、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等。如《本草衍义》中之所以强调小儿不宜吃杏,是因为杏吃多了易“致疮痈及上膈热”。
杏吃多了有安全隐患,但不意味着它就不能吃。毕竟,就营养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现着实不差。
刘少伟说,相对于桃子和李子来说,杏肉中的维生素A含量较高,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有益人体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样,含有的热量少、水分多,是减肥的佳品。杏的含铁量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有助于润肠通便。
所以,“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是对杏食疗价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李子果实酸甜多汁,可以鲜食或制作果酱、酿李子酒等。李子品种多样、果色繁多,从黄色、红色到紫红、紫黑色……饱满圆润、惹人喜爱。连《诗经》中都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李子是绝对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么,古人为什么劝诫人们少吃李子,甚至说“李子树下埋死人”呢?
刘少伟介绍说,李子危害人体的说法由来已久。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而《滇南本草》中称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损伤脾胃”。
从食品营养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李子含有较多果酸,适量食用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过量、果酸摄入过多,就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胃反酸、烧心等不适感。肠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还容易引起轻微腹泻。此外,食用李子后,如果不及时清洁口腔,酸性成分长时间滞留在口腔内,还会损伤牙釉质。
青涩没熟透的李子含有氢氰酸,一定剂量的氢氰酸(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刘少伟提醒人们不要吃没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虽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颗即可。体质虚弱的患者,宜少食。
刘少伟强调,民谚中桃子、杏、李子这三种水果的利与害都是相对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适量就可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日水果的推荐食用量为200克—350克,且尽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摄取更多种类的营养。这个建议,同样适用于夏日常见的桃李杏“三兄弟”。(记者李建)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