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次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联播+|总书记提到的这一战略正在“重塑”未来教育
    更新时间:2025/3/8 15:58:51    来源:央视

    联播+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及一个重要战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早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部署当年教育主要工作时,就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此前,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同年发布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中明确了“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推进教育新基建”“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八项主要任务。

    所谓教育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教育管理等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的过程。

    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也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更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其中之一就是“推进教育数字化”。

    总书记明确表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数字化究竟会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怎样的变革?

    首先要明确,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加入数字化元素,更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出后,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信息平台、应用探索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数字资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发布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标准规范,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发挥了数字教育资源可重复学习等特性,实现“一人一策”“一人一课”,形成了分层教学、翻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育个性化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破解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推动教育评价理念与方式“迭代升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中国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2025年,我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如何将这一战略向纵深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集成化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着力点。集成化是将不同教育管理和教学软件资源有机整合,以实现更高效、更有效的整体运作。通过集成化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流通,进而提升学习、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让优质教育资源直抵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人工智能+教育”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未来将需要更多具备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今年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整合各方力量。发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领先优势,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力量,引导相关各方的数据、模型和算力等要素资源在教育端“开花结果”,才能打造支撑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开源生态。

    按总书记所要求,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必能推动我国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孟利铮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蔡纯琳 鲁杨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联播+|总书记提到的这一战略正在“重塑”未来教育
    2025/3/8 15:58:51    来源:央视

    联播+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及一个重要战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早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部署当年教育主要工作时,就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此前,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同年发布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中明确了“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推进教育新基建”“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八项主要任务。

    所谓教育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教育管理等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的过程。

    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也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更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其中之一就是“推进教育数字化”。

    总书记明确表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数字化究竟会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怎样的变革?

    首先要明确,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加入数字化元素,更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出后,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信息平台、应用探索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数字资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发布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标准规范,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发挥了数字教育资源可重复学习等特性,实现“一人一策”“一人一课”,形成了分层教学、翻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育个性化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破解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推动教育评价理念与方式“迭代升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中国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2025年,我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如何将这一战略向纵深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集成化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着力点。集成化是将不同教育管理和教学软件资源有机整合,以实现更高效、更有效的整体运作。通过集成化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流通,进而提升学习、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让优质教育资源直抵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人工智能+教育”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未来将需要更多具备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今年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整合各方力量。发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领先优势,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力量,引导相关各方的数据、模型和算力等要素资源在教育端“开花结果”,才能打造支撑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开源生态。

    按总书记所要求,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必能推动我国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孟利铮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蔡纯琳 鲁杨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