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财政部专家回应年底突击花3万亿 称消息不靠谱
    更新时间:2012-12-5 8:33:23    来源:京华时报
        “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3万亿元”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昨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个所谓“财政年底突击花钱”问题引发的关切,与近期坊间传闻今年财政“超收9000亿元”之说有关,而这种说法不靠谱。不过他也认为,细化预算降低弹性有利于减少有些单位的“突击花钱”现象。

      “财政超收9000亿”之说不靠谱

      针对有关今年财政“超收9000亿元”的网上“分析文章”,贾康认为,所谓财政超收“9000亿元”之说不靠谱。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大背景下,今年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提高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以及多项企业税收优惠相继出台。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一度比较严峻。在进入四季度后,鉴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并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步增长,今年财政收入完成预算规定的9.5%增幅应已不成问题,但今年财政超收肯定较前几年大为减少,“9000亿元超收”之说显然太高估了。

      对于记者“超收多少”的提问,贾康认为并不是最关键问题,关键在于钱花在哪里、怎样花,其核心是如何规范地用好超收财力来改善民生。2012年预算中,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事业等的支持力度增长了20%以上。在这样的支出框架下,如有超收财力可用,其重点也会具有“跟随性”。同时有关方面也需更为关注怎样规范、合理、高效地使这些钱用于改善民生。

      超收结转安排支出不叫突击花钱

      针对有关“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3万亿元”的报道,贾康解释,超收结转安排支出不叫“突击花钱”。在我国现阶段,应实事求是地说,百分之百地按照预算收入计划取得执行结果,在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下,并无实现把握。

      不过贾康也认为,在一些预算单位也确实存在某些突击花钱现象。其直接原因是预算安排弹性带来的“前松后紧”。

      为了提升预算的稳定性,我国于2007年建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缓冲式调节不同年度间财政的短收与超收。财政超收中除满足当年财政支出的某些应急安排以外,其余部分进入超收结转安排,纳入中央预算稳定基金和结转下年使用。因此,超收结转的安排,并不是所谓“突击花钱”。

      >>建议

      财政可逐步改为半年或按季拨款

      北京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告诉记者,解决财政年底“突击花钱”这个社会观感不佳的问题,可以考虑将财政年度拨款制度逐步改为半年、季度拨款制,甚至最终细化为按月制定预算并拨款。

      刘剑文表示,虽然财政年底“突击花钱”不一定完全不合理,但也容易蕴藏滥采购、滥支出、突击消费,甚至权钱交易等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相关预算制度有关。因为相关法规规定,年底预算拨款未用完者,相关款项不能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不仅如此,按照财政部门的通常做法,如果某单位相关项目支出今年预算拨款5000万元,但全年只用了4000万元,通常下一年度财政部门对此项目的拨款也会锐减至4000万元。为了自己明年的“利益”不受损,通常很多预算单位都会采取将当年预算全部用完的策略,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状况。

      对此刘剑文建议,虽然年底“突击花钱”不违法,但却存在违法性的风险。为了尽量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张逐步将财政年度拨款制度,改为半年、季度拨款制,甚至最终可以细化为按月制定预算并拨款。这样,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将逐步减轻,财政拨款也会更加细化、更加合理。

      此外他认为,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设定部分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允许年底预算拨款未用完者,相关款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并相应减少下一年度的财政拨款。而这实际上也能达到节约财政预算的目的。

      不过他也强调,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应建立在人大加强对预算审议和监督的基础上。

    文章编辑:殷爱萍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财政部专家回应年底突击花3万亿 称消息不靠谱
    2012-12-5 8:33:23    来源:京华时报
        “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3万亿元”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昨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个所谓“财政年底突击花钱”问题引发的关切,与近期坊间传闻今年财政“超收9000亿元”之说有关,而这种说法不靠谱。不过他也认为,细化预算降低弹性有利于减少有些单位的“突击花钱”现象。

      “财政超收9000亿”之说不靠谱

      针对有关今年财政“超收9000亿元”的网上“分析文章”,贾康认为,所谓财政超收“9000亿元”之说不靠谱。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大背景下,今年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提高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以及多项企业税收优惠相继出台。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一度比较严峻。在进入四季度后,鉴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并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步增长,今年财政收入完成预算规定的9.5%增幅应已不成问题,但今年财政超收肯定较前几年大为减少,“9000亿元超收”之说显然太高估了。

      对于记者“超收多少”的提问,贾康认为并不是最关键问题,关键在于钱花在哪里、怎样花,其核心是如何规范地用好超收财力来改善民生。2012年预算中,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事业等的支持力度增长了20%以上。在这样的支出框架下,如有超收财力可用,其重点也会具有“跟随性”。同时有关方面也需更为关注怎样规范、合理、高效地使这些钱用于改善民生。

      超收结转安排支出不叫突击花钱

      针对有关“年底两个月财政将突击花钱约3万亿元”的报道,贾康解释,超收结转安排支出不叫“突击花钱”。在我国现阶段,应实事求是地说,百分之百地按照预算收入计划取得执行结果,在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下,并无实现把握。

      不过贾康也认为,在一些预算单位也确实存在某些突击花钱现象。其直接原因是预算安排弹性带来的“前松后紧”。

      为了提升预算的稳定性,我国于2007年建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缓冲式调节不同年度间财政的短收与超收。财政超收中除满足当年财政支出的某些应急安排以外,其余部分进入超收结转安排,纳入中央预算稳定基金和结转下年使用。因此,超收结转的安排,并不是所谓“突击花钱”。

      >>建议

      财政可逐步改为半年或按季拨款

      北京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告诉记者,解决财政年底“突击花钱”这个社会观感不佳的问题,可以考虑将财政年度拨款制度逐步改为半年、季度拨款制,甚至最终细化为按月制定预算并拨款。

      刘剑文表示,虽然财政年底“突击花钱”不一定完全不合理,但也容易蕴藏滥采购、滥支出、突击消费,甚至权钱交易等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相关预算制度有关。因为相关法规规定,年底预算拨款未用完者,相关款项不能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不仅如此,按照财政部门的通常做法,如果某单位相关项目支出今年预算拨款5000万元,但全年只用了4000万元,通常下一年度财政部门对此项目的拨款也会锐减至4000万元。为了自己明年的“利益”不受损,通常很多预算单位都会采取将当年预算全部用完的策略,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状况。

      对此刘剑文建议,虽然年底“突击花钱”不违法,但却存在违法性的风险。为了尽量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张逐步将财政年度拨款制度,改为半年、季度拨款制,甚至最终可以细化为按月制定预算并拨款。这样,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将逐步减轻,财政拨款也会更加细化、更加合理。

      此外他认为,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设定部分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允许年底预算拨款未用完者,相关款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并相应减少下一年度的财政拨款。而这实际上也能达到节约财政预算的目的。

      不过他也强调,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应建立在人大加强对预算审议和监督的基础上。

    文章编辑:殷爱萍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