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国家发改委再挥刀砍药价 400多个品种药降价15%
    更新时间:2013-1-9 9:58:5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400多个品种药降价15%(网络配图)

        新年伊始,国家再发药品“降价令”。“从2013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这是国家发改委1月8日发出的通知。此次调价涉及范围很广,共包括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

      记者注意到,鉴于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计划内的麻醉、精神药品价格调整也在此次降价中有所体现,这意味着,国家发改委整个西药的价格调整周期将结束。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只有个别漏网的,一方面是企业较少生产,另一方面可能国家发改委掌握的数据不全。”

      再挥降价“刀”

      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调价的化学药品,与2011年至今已分四批调整的抗生素、循环、神经、激素、消化、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等8类药品,属于同一轮次调价品种,大部分属于临床常用药品。“国家降低这些药品的价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此次国家在降低高价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同时,也注重加强了对低价药品的价格扶持。”同时,国家发改委还表示,将在2013年开展中成药价格调控。

      据了解,201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经分四批调整了抗生素、激素等8类化学药品的价格,大部分都属于临床的常用药品。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药品存在“降价死”的问题,一降价就买不到了,对此国家发改委也作出了回应——第一,因为药品临时下架,短期内会恢复供应,限价后经销商需要重新协商采购价格确定零售价格后再恢复供应;第二,个别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品牌认可度不高,导致了某些规格或者是型号消失,但是其他厂家仍然会生产同类的产品。

      另外,一些原研药还有垄断药价格非常高,上述负责人坦言,对一些具有垄断地位的药品,如跨国药企独创的原研药品,还有一些独家生产的中成药等,将开展成本调查,同时会比较国际同类药品的价格,完善价格调控措施。

      中成药“噩梦”开始

      与前几次降价类似,很多品种实际招标价已经远低于这次调整后的最高零售价。

      以此次调整的氯诺昔康为例,调整后最高限价为24.9元,而在2012年四川省药品招标平台中,浙江震元的实际中标价已经被压低到22.02元。

      受到国家发改委“照顾”的品种为数不多,人血白蛋白似乎是此次调价惟一的赢家。此前,人血白蛋白一直执行着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临时最高零售价”——360元。由于血液制品长期有价无市,最高限价的指导意义早就被扭曲。经过2012年9月和此次调价,三大类血液制品白蛋白、静丙和凝血因子价格均有上调。

      对于其他品种来说,砍价板上钉钉。多位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药企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的最高限价具有指导意义,反映到未来各省招标中,将会有进一步的价格压缩。”

      而对于中成药来说,噩梦或许刚刚开始。康恩贝政府事务总监朱跃萍表示:“从西药调价的方式来看,中药也会一类一类地调整。但中药分类比较模糊,估计整个调整轮次可能也要进行3次左右。”

      据悉,2007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分两次发动了中药价格调整,累计调整中成药共466个品种,降价幅度约16%,几乎把500种列入医保的中药都降了一遍。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按照2007年调价的逻辑,内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中成药用量大,价格较高,可能会首当其冲。而一般清热祛邪的普通中药价格已经很低,降价没有太大意义。”

      该人士告诉记者,从2012年9月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报送、调查中成药成本的工作。按照一年两次价格调整的进度,国家发改委很有可能在2013年第三季度开展新一批的中药价格调整。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国家发改委再挥刀砍药价 400多个品种药降价15%
    2013-1-9 9:58:5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400多个品种药降价15%(网络配图)

        新年伊始,国家再发药品“降价令”。“从2013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这是国家发改委1月8日发出的通知。此次调价涉及范围很广,共包括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

      记者注意到,鉴于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计划内的麻醉、精神药品价格调整也在此次降价中有所体现,这意味着,国家发改委整个西药的价格调整周期将结束。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只有个别漏网的,一方面是企业较少生产,另一方面可能国家发改委掌握的数据不全。”

      再挥降价“刀”

      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调价的化学药品,与2011年至今已分四批调整的抗生素、循环、神经、激素、消化、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等8类药品,属于同一轮次调价品种,大部分属于临床常用药品。“国家降低这些药品的价格,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此次国家在降低高价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同时,也注重加强了对低价药品的价格扶持。”同时,国家发改委还表示,将在2013年开展中成药价格调控。

      据了解,201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经分四批调整了抗生素、激素等8类化学药品的价格,大部分都属于临床的常用药品。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药品存在“降价死”的问题,一降价就买不到了,对此国家发改委也作出了回应——第一,因为药品临时下架,短期内会恢复供应,限价后经销商需要重新协商采购价格确定零售价格后再恢复供应;第二,个别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品牌认可度不高,导致了某些规格或者是型号消失,但是其他厂家仍然会生产同类的产品。

      另外,一些原研药还有垄断药价格非常高,上述负责人坦言,对一些具有垄断地位的药品,如跨国药企独创的原研药品,还有一些独家生产的中成药等,将开展成本调查,同时会比较国际同类药品的价格,完善价格调控措施。

      中成药“噩梦”开始

      与前几次降价类似,很多品种实际招标价已经远低于这次调整后的最高零售价。

      以此次调整的氯诺昔康为例,调整后最高限价为24.9元,而在2012年四川省药品招标平台中,浙江震元的实际中标价已经被压低到22.02元。

      受到国家发改委“照顾”的品种为数不多,人血白蛋白似乎是此次调价惟一的赢家。此前,人血白蛋白一直执行着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临时最高零售价”——360元。由于血液制品长期有价无市,最高限价的指导意义早就被扭曲。经过2012年9月和此次调价,三大类血液制品白蛋白、静丙和凝血因子价格均有上调。

      对于其他品种来说,砍价板上钉钉。多位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药企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的最高限价具有指导意义,反映到未来各省招标中,将会有进一步的价格压缩。”

      而对于中成药来说,噩梦或许刚刚开始。康恩贝政府事务总监朱跃萍表示:“从西药调价的方式来看,中药也会一类一类地调整。但中药分类比较模糊,估计整个调整轮次可能也要进行3次左右。”

      据悉,2007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分两次发动了中药价格调整,累计调整中成药共466个品种,降价幅度约16%,几乎把500种列入医保的中药都降了一遍。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按照2007年调价的逻辑,内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中成药用量大,价格较高,可能会首当其冲。而一般清热祛邪的普通中药价格已经很低,降价没有太大意义。”

      该人士告诉记者,从2012年9月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报送、调查中成药成本的工作。按照一年两次价格调整的进度,国家发改委很有可能在2013年第三季度开展新一批的中药价格调整。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