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更新时间:2024/7/25 21:05:48    来源:新华社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7月27日将迎来开馆一周年。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要求。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是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四川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博物馆持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一年来,三星堆考古和文博工作者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

  盛夏,走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汉考古整理基地整理间,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和同事们正忙着整理玉凿、玉璋、石斧等新出土文物。

  “都是在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区域出土的。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填补了三星堆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重大。”许丹阳兴奋地说。

  2022年底,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新的研究课题随之而来:出土文物原料来自哪里?在本地还是在外地制作的?

  带着问题,考古工作者在发现过玉石器坑的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发掘开始不久,许丹阳就发现了灰白色的玉石器碎片。随后,建筑柱础,玛瑙籽料坑,石器原料、坯料、废料堆积,玉石器残片堆积,石斧成品坑等一连串发现接踵而来。此轮考古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达4000多件。

  这是2024年3月23日拍摄的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掘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新出土文物包括原料、坯料、半成品、成品等,形成早期手工业较为完整的链条。目前初步确认新发现的这些遗存是玉石器作坊。”许丹阳说。

  其中的一粒细小绿松石片,见证了中原文明对古蜀文明的深刻影响。“这粒绿松石片是镶嵌在青铜器上的,而这种镶嵌工艺在二里头时期发展到高峰,代表器物如绿松石龙形器等。这种工艺延续到殷墟、三星堆、金沙,再一次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方说。

  新发现还印证了古蜀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影响。王方说:“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前后共出土几百件有领玉璧,殷墟有24件,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4件。从数量上看,在商代晚期,古蜀极可能是一个有领玉璧的生产基地,向中原或其他地区输出。”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4年7月10日拍摄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片(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右图为2024年7月2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有领玉璧(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另外,新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相关堆积等各类遗迹400多处,年代比三星堆祭祀坑埋藏年代更早。新确认的三星堆古城水门、城门、道路,加上此前已确认四面城墙的位置,及穿城而过的古老马牧河,三星堆古城布局初步浮现在世人眼前。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继续切实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说。

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焕新4000多件文物

  黄金面具、青铜树枝、刻有游鱼的青铜瓿、玉璋、海贝……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推出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这些“宝贝”首次亮相。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青铜瓿,左下图为黄金面具,右图为青铜树枝。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近一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累计修复三星堆出土文物4000多件。

  哪些青铜器可以拼合在一起,怎么拼?怎样清理金面具的病害?如何保存脆弱的象牙?

  “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一件一件来,慢工出细活。”打小在三星堆遗址旁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目光沉静、言语朴实。说话时,郭汉中正带着徒弟们,用竹刀一点点清理新出土铜扭头跪坐人像上的附着物。

  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一件文物都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修复方案;利用3D打印、AI复原等最新技术;开展考古、材料、冶金等多学科研究……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可以说集中了国内文物保护修复最强力量: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这一工作过程中,依托参与单位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专家资源,大量文物保护修复及多学科研究人才成长起来。

 2023年7月,马燕如(右)带着鲁海子(左)修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们研究院专家马燕如是我师傅,自2020年她就带着我们开展三星堆出土金器的保护修复,真的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看家本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鲁海子说。近一年来,他和团队同事合作修复了200多件三星堆新出土金器,如今已是四川金器保护修复的骨干力量。

  2023年以来,四川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在三星堆博物馆相继挂牌,全方位培养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和修复事业。“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我愿意把所学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培养更多后备力量,让更多文物‘活’起来。”郭汉中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2021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022年7月下拨第一批经费近3000万元。近几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招募大批优秀毕业生,围绕巴蜀考古、商周考古、文物保护等联合开展博士后培养。

  目前,6个祭祀坑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有待修复,新发现的玉石器作坊大量出土文物待清理……“我们会继续遵循‘最小干预、最大化获取历史信息’的原则,运用科技手段和前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每一件文物保护好、修复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王冲说。

  创新展陈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自1934年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开始,90年来,三星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通天神树”、青铜鸟足神像、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近一年来,已接待5.2万名国外游客。“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创新展陈方式,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类文物作比较,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蓉说。

  2024年6月14日,冉宏林在埃及开罗举办的“三星堆·金沙”主题数字展上向埃及公众介绍三星堆文化。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展览“走出去”同样重要。据悉,三星堆文物已先后70余次出境展览,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新馆开馆一年多来,三星堆以数字文物展的方式走进法国、卡塔尔、埃及、希腊、瑞典等国家。”冉宏林说,“这些国家的公众对三星堆非常感兴趣,展厅里挤满了人。”

  学术交流研讨也是重要方式。过去一年,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等多位国外知名学者应邀到三星堆考察;北京大学和牛津大学还共同承担了三星堆与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考古界、艺术史界的交流,共同推动三星堆研究走向深入。”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三星堆值得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罗森对我国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平台等创新举措表示赞赏,希望与中国考古学家一起,开展更多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研究。

  2024年5月28日,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观摩文物。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与此同时,作为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牵头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把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派往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围绕三星堆青铜器的科技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7月18日,三星堆国际展示传播平台正式上线,搭建了超现实文物陈列与交互、科技考古实验室等主题虚拟展厅,再一次创新三星堆文物传播展示方式,其中“文明对话”主题展廊实现了三星堆金面具与阿伽门农金面具跨越时空的同框出镜。这背后是中国古蜀文明与希腊迈锡尼文明之间的“对话”。

  朱亚蓉说,未来将进一步开展文物陈列展览交流、加强与国外专业机构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交流、组织更高规格国际学术论坛等,“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华文明”。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2024/7/25 21:05:48    来源:新华社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7月27日将迎来开馆一周年。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要求。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是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四川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博物馆持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一年来,三星堆考古和文博工作者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

      盛夏,走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汉考古整理基地整理间,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和同事们正忙着整理玉凿、玉璋、石斧等新出土文物。

      “都是在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区域出土的。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填补了三星堆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重大。”许丹阳兴奋地说。

      2022年底,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新的研究课题随之而来:出土文物原料来自哪里?在本地还是在外地制作的?

      带着问题,考古工作者在发现过玉石器坑的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发掘开始不久,许丹阳就发现了灰白色的玉石器碎片。随后,建筑柱础,玛瑙籽料坑,石器原料、坯料、废料堆积,玉石器残片堆积,石斧成品坑等一连串发现接踵而来。此轮考古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达4000多件。

      这是2024年3月23日拍摄的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掘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新出土文物包括原料、坯料、半成品、成品等,形成早期手工业较为完整的链条。目前初步确认新发现的这些遗存是玉石器作坊。”许丹阳说。

      其中的一粒细小绿松石片,见证了中原文明对古蜀文明的深刻影响。“这粒绿松石片是镶嵌在青铜器上的,而这种镶嵌工艺在二里头时期发展到高峰,代表器物如绿松石龙形器等。这种工艺延续到殷墟、三星堆、金沙,再一次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方说。

      新发现还印证了古蜀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影响。王方说:“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前后共出土几百件有领玉璧,殷墟有24件,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4件。从数量上看,在商代晚期,古蜀极可能是一个有领玉璧的生产基地,向中原或其他地区输出。”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4年7月10日拍摄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片(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右图为2024年7月2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有领玉璧(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另外,新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相关堆积等各类遗迹400多处,年代比三星堆祭祀坑埋藏年代更早。新确认的三星堆古城水门、城门、道路,加上此前已确认四面城墙的位置,及穿城而过的古老马牧河,三星堆古城布局初步浮现在世人眼前。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继续切实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说。

    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焕新4000多件文物

      黄金面具、青铜树枝、刻有游鱼的青铜瓿、玉璋、海贝……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推出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这些“宝贝”首次亮相。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青铜瓿,左下图为黄金面具,右图为青铜树枝。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近一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累计修复三星堆出土文物4000多件。

      哪些青铜器可以拼合在一起,怎么拼?怎样清理金面具的病害?如何保存脆弱的象牙?

      “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一件一件来,慢工出细活。”打小在三星堆遗址旁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目光沉静、言语朴实。说话时,郭汉中正带着徒弟们,用竹刀一点点清理新出土铜扭头跪坐人像上的附着物。

      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一件文物都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修复方案;利用3D打印、AI复原等最新技术;开展考古、材料、冶金等多学科研究……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可以说集中了国内文物保护修复最强力量: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这一工作过程中,依托参与单位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专家资源,大量文物保护修复及多学科研究人才成长起来。

     2023年7月,马燕如(右)带着鲁海子(左)修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们研究院专家马燕如是我师傅,自2020年她就带着我们开展三星堆出土金器的保护修复,真的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看家本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鲁海子说。近一年来,他和团队同事合作修复了200多件三星堆新出土金器,如今已是四川金器保护修复的骨干力量。

      2023年以来,四川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在三星堆博物馆相继挂牌,全方位培养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和修复事业。“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我愿意把所学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培养更多后备力量,让更多文物‘活’起来。”郭汉中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2021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022年7月下拨第一批经费近3000万元。近几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招募大批优秀毕业生,围绕巴蜀考古、商周考古、文物保护等联合开展博士后培养。

      目前,6个祭祀坑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有待修复,新发现的玉石器作坊大量出土文物待清理……“我们会继续遵循‘最小干预、最大化获取历史信息’的原则,运用科技手段和前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每一件文物保护好、修复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王冲说。

      创新展陈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自1934年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开始,90年来,三星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通天神树”、青铜鸟足神像、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近一年来,已接待5.2万名国外游客。“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创新展陈方式,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类文物作比较,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蓉说。

      2024年6月14日,冉宏林在埃及开罗举办的“三星堆·金沙”主题数字展上向埃及公众介绍三星堆文化。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展览“走出去”同样重要。据悉,三星堆文物已先后70余次出境展览,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新馆开馆一年多来,三星堆以数字文物展的方式走进法国、卡塔尔、埃及、希腊、瑞典等国家。”冉宏林说,“这些国家的公众对三星堆非常感兴趣,展厅里挤满了人。”

      学术交流研讨也是重要方式。过去一年,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等多位国外知名学者应邀到三星堆考察;北京大学和牛津大学还共同承担了三星堆与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考古界、艺术史界的交流,共同推动三星堆研究走向深入。”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三星堆值得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罗森对我国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平台等创新举措表示赞赏,希望与中国考古学家一起,开展更多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研究。

      2024年5月28日,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观摩文物。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与此同时,作为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牵头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把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派往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围绕三星堆青铜器的科技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7月18日,三星堆国际展示传播平台正式上线,搭建了超现实文物陈列与交互、科技考古实验室等主题虚拟展厅,再一次创新三星堆文物传播展示方式,其中“文明对话”主题展廊实现了三星堆金面具与阿伽门农金面具跨越时空的同框出镜。这背后是中国古蜀文明与希腊迈锡尼文明之间的“对话”。

      朱亚蓉说,未来将进一步开展文物陈列展览交流、加强与国外专业机构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交流、组织更高规格国际学术论坛等,“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华文明”。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