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果洛藏贡麻村发展有新篇
更新时间:2024/12/6 11:5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初冬,金色的阳光洒在错落有致的新居,在连绵远山与广袤草原的映衬下,显得温暖安详。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座青海湖畔的牧民集中安置新村。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群众。三年多来,这个高原村落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在青藏高原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图为9月24日拍摄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无人机照片)(潘彬彬 摄)

告别游牧启新程

【“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习近平】

逐水草,牧牛羊。

在果洛藏贡麻村村委会副主任俄藏加的儿时记忆里,他和父母总在搬家。“一年四季都忙着放牧和转场,生活十分辛苦。”俄藏加说,那时一家人住在牛毛编织成的帐篷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终于在2014年,俄藏加和村里其他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在刚察县城边的牧民集中定居点里安了家。

新居窗明几净,传统院落里有了现代冲水式厕所,小孩上学、老人就医也方便许多。俄藏加说:“这样的生活,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

新生活带来对新发展的渴望。

“传统的游牧生产采取家庭养殖方式,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我们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90后”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告诉记者。

在政府引导帮扶下,村民们纷纷积极行动。2022年,村里的“能人”索南昂秀联合39户牧民成立生态畜牧合作社,探索集约管理、科学养畜的“新路子”。“2023年合作社收入57万元,出栏630只羊和180头牛。”索南昂秀说。

乡村振兴还要靠人才。近年来,共有80多名从果洛藏贡麻村走出去的大学生陆续学成归来,积极投身返乡创业热潮,为高原村庄带来新气象。

  9月24日,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多杰吉在进行网络带货直播。(潘彬彬 摄)

2022年,21岁的多杰吉返乡后在村里开起一家网红孵化机构,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朋友推荐村里生产的牛羊肉、青稞啤酒等。“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看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多杰吉说。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环湖旅游、网络电商,大家的就业选择增多了,高原特色民族村寨初现雏形,牧民群众的收入增加,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俄藏加说。

人湖共生新图景

【“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习近平】

“我小时候,村里的草高得能没过马蹄。”那瓦才郎热情地邀请记者在家里喝奶茶,讲述村里的过往,“青海湖环湖地区自古是人杰地灵、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人口逐渐增多,草场的质量开始下降。”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湖北岸。近年来,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守护赖以生存的草场,村里的49名牧民放下牧鞭,成了县里的生态管护员,那瓦才郎便是其中之一。

每周在负责的片区巡护两三次,哪片水草日益丰美,哪座山越来越绿,那瓦才郎心里都有一本账。带着记者穿越冬季牧场,抵达村里的饮用水源地,那瓦才郎说:“看!茂密的植物、干净的水,都是保护的成果啊!”

生态向好,野生动物开始频现。“野生的普氏原羚,在草场周边随处可见。”那瓦才郎感慨地说。普氏原羚是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珍稀动物,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9月24日,生态管护员那瓦才郎在草场上巡护。(受访者供图)

在沙柳河观赏湟鱼洄游、在仙女湾湿地与普氏原羚“近距离”接触、在圣泉湾断崖留下“打卡照片”……以果洛藏贡麻村为中心点,感受青海湖之美的旅游线路成了不少游客的必选项。

村后山坡草原上,散落着一栋栋小木屋,这是村里为发展旅游建起的民宿。“来村里的旅游参观团,最多时一天要接待8个。我们在思考如何把旅游业和畜牧业更好地联动起来,让村民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索南才夫旦热情地在村口迎接远道而来的游人。

“腾志”之花绽湖畔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

走进村子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腾志广场,“腾志”在藏语中意为“团结”。

广场中一座雕塑十分醒目:一本打开的书,白底红字的书上用藏汉双语写着“腾志”二字,上面是一双手托举着一个石榴,红红的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

2021年,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牧民索南才让率一家老小热情邀请总书记到家里做客,并献上哈达。索南才让激动地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共产党,衷心感谢总书记。

离开索南才让家,村民们看到总书记来了,热情地涌到路边,欢呼着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动情地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图为今年9月拍摄的腾志广场。(刚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牵挂润高原,嘱托催奋进。果洛藏贡麻村的藏族儿女,用团结奋进的汗水,浇灌着那朵长盛不衰的花朵。

去年,53岁的才华多杰在交通事故中严重受伤,一家人为筹集治疗费用愁眉不展。不到一周的时间,村民自发组织捐牛羊、现金,帮助才华多杰一家人渡过难关。“非常感激大伙儿的帮助,今后我们更要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回馈大家!”才华多杰说。

3年多来,果洛藏贡麻村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与平安乡村建设、“星级化”支部创建、“雪亮工程”等工作深度结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沙柳河畔越开越艳。

“我很荣幸今天又见到总书记了,感恩所有,祝福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9月27日,索南才夫旦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当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索南才夫旦捧回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朝阳如金,洒满高原村落。广场上“腾志”二字熠熠生辉。

“人心齐了,干劲更足了!”索南才夫旦说,“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领衔记者:黄豁

执笔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


策划:张晓松

统筹:白纯、何伊言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果洛藏贡麻村发展有新篇
    2024/12/6 11:5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初冬,金色的阳光洒在错落有致的新居,在连绵远山与广袤草原的映衬下,显得温暖安详。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座青海湖畔的牧民集中安置新村。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群众。三年多来,这个高原村落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在青藏高原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图为9月24日拍摄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无人机照片)(潘彬彬 摄)

    告别游牧启新程

    【“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习近平】

    逐水草,牧牛羊。

    在果洛藏贡麻村村委会副主任俄藏加的儿时记忆里,他和父母总在搬家。“一年四季都忙着放牧和转场,生活十分辛苦。”俄藏加说,那时一家人住在牛毛编织成的帐篷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终于在2014年,俄藏加和村里其他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在刚察县城边的牧民集中定居点里安了家。

    新居窗明几净,传统院落里有了现代冲水式厕所,小孩上学、老人就医也方便许多。俄藏加说:“这样的生活,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

    新生活带来对新发展的渴望。

    “传统的游牧生产采取家庭养殖方式,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我们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90后”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告诉记者。

    在政府引导帮扶下,村民们纷纷积极行动。2022年,村里的“能人”索南昂秀联合39户牧民成立生态畜牧合作社,探索集约管理、科学养畜的“新路子”。“2023年合作社收入57万元,出栏630只羊和180头牛。”索南昂秀说。

    乡村振兴还要靠人才。近年来,共有80多名从果洛藏贡麻村走出去的大学生陆续学成归来,积极投身返乡创业热潮,为高原村庄带来新气象。

      9月24日,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多杰吉在进行网络带货直播。(潘彬彬 摄)

    2022年,21岁的多杰吉返乡后在村里开起一家网红孵化机构,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朋友推荐村里生产的牛羊肉、青稞啤酒等。“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看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多杰吉说。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环湖旅游、网络电商,大家的就业选择增多了,高原特色民族村寨初现雏形,牧民群众的收入增加,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俄藏加说。

    人湖共生新图景

    【“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习近平】

    “我小时候,村里的草高得能没过马蹄。”那瓦才郎热情地邀请记者在家里喝奶茶,讲述村里的过往,“青海湖环湖地区自古是人杰地灵、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人口逐渐增多,草场的质量开始下降。”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湖北岸。近年来,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守护赖以生存的草场,村里的49名牧民放下牧鞭,成了县里的生态管护员,那瓦才郎便是其中之一。

    每周在负责的片区巡护两三次,哪片水草日益丰美,哪座山越来越绿,那瓦才郎心里都有一本账。带着记者穿越冬季牧场,抵达村里的饮用水源地,那瓦才郎说:“看!茂密的植物、干净的水,都是保护的成果啊!”

    生态向好,野生动物开始频现。“野生的普氏原羚,在草场周边随处可见。”那瓦才郎感慨地说。普氏原羚是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珍稀动物,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9月24日,生态管护员那瓦才郎在草场上巡护。(受访者供图)

    在沙柳河观赏湟鱼洄游、在仙女湾湿地与普氏原羚“近距离”接触、在圣泉湾断崖留下“打卡照片”……以果洛藏贡麻村为中心点,感受青海湖之美的旅游线路成了不少游客的必选项。

    村后山坡草原上,散落着一栋栋小木屋,这是村里为发展旅游建起的民宿。“来村里的旅游参观团,最多时一天要接待8个。我们在思考如何把旅游业和畜牧业更好地联动起来,让村民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索南才夫旦热情地在村口迎接远道而来的游人。

    “腾志”之花绽湖畔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

    走进村子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腾志广场,“腾志”在藏语中意为“团结”。

    广场中一座雕塑十分醒目:一本打开的书,白底红字的书上用藏汉双语写着“腾志”二字,上面是一双手托举着一个石榴,红红的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

    2021年,总书记来到果洛藏贡麻村,牧民索南才让率一家老小热情邀请总书记到家里做客,并献上哈达。索南才让激动地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共产党,衷心感谢总书记。

    离开索南才让家,村民们看到总书记来了,热情地涌到路边,欢呼着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动情地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图为今年9月拍摄的腾志广场。(刚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牵挂润高原,嘱托催奋进。果洛藏贡麻村的藏族儿女,用团结奋进的汗水,浇灌着那朵长盛不衰的花朵。

    去年,53岁的才华多杰在交通事故中严重受伤,一家人为筹集治疗费用愁眉不展。不到一周的时间,村民自发组织捐牛羊、现金,帮助才华多杰一家人渡过难关。“非常感激大伙儿的帮助,今后我们更要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回馈大家!”才华多杰说。

    3年多来,果洛藏贡麻村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与平安乡村建设、“星级化”支部创建、“雪亮工程”等工作深度结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沙柳河畔越开越艳。

    “我很荣幸今天又见到总书记了,感恩所有,祝福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9月27日,索南才夫旦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当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索南才夫旦捧回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朝阳如金,洒满高原村落。广场上“腾志”二字熠熠生辉。

    “人心齐了,干劲更足了!”索南才夫旦说,“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领衔记者:黄豁

    执笔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


    策划:张晓松

    统筹:白纯、何伊言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