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学习新语|“土特产”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更新时间:2025/3/31 20:09:12    来源:新华社


    “小粒咖啡吗?”

    “小粒咖啡,云南的小粒咖啡。”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考察,同商家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点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

    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醇香回甘的小粒咖啡。小小一粒咖啡豆,正在变成当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豆豆”。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

    “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

    总书记这番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无论是出席中央有关会议,还是赴地方考察,总书记都十分关注关心“土特产”的培育、生产和销售等问题,给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土特产”扎根于“土”——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陕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与充足光照造就延安苹果的脆甜多汁。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基于一方水土,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培育、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土特产”鲜明在“特”——

    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广西柳江之畔,酸笋与石螺的碰撞酝酿出螺蛳粉的独特风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小米粉搞出了大产业。总书记在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指出,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

    “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

    深挖“土特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擦亮“金字招牌”。

    “土特产”焕发在“产”——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就此叮嘱。

    在海南,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

    在贵州,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在青海,明确“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部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总书记始终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放在心上。这次在云贵考察,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广东茂名的荔枝结出“甜蜜果”;

    山西大同的“忘忧草”开出“致富花”;

    重庆中益的黄精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

    还有陕西柞水的木耳、山东枣庄的石榴、江苏镇江的草莓、河南光山的油茶、宁夏贺兰山的葡萄酒......越来越多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涌现。

    一个个“土特产”正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策划:黄庆华
    主笔:乔煜城
    设计:郭洁宇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学习新语|“土特产”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5/3/31 20:09:12    来源:新华社


    “小粒咖啡吗?”

    “小粒咖啡,云南的小粒咖啡。”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考察,同商家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点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

    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醇香回甘的小粒咖啡。小小一粒咖啡豆,正在变成当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豆豆”。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

    “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

    总书记这番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无论是出席中央有关会议,还是赴地方考察,总书记都十分关注关心“土特产”的培育、生产和销售等问题,给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土特产”扎根于“土”——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陕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与充足光照造就延安苹果的脆甜多汁。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基于一方水土,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培育、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土特产”鲜明在“特”——

    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广西柳江之畔,酸笋与石螺的碰撞酝酿出螺蛳粉的独特风味,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小米粉搞出了大产业。总书记在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指出,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

    “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

    深挖“土特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擦亮“金字招牌”。

    “土特产”焕发在“产”——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就此叮嘱。

    在海南,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

    在贵州,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在青海,明确“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部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总书记始终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放在心上。这次在云贵考察,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广东茂名的荔枝结出“甜蜜果”;

    山西大同的“忘忧草”开出“致富花”;

    重庆中益的黄精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

    还有陕西柞水的木耳、山东枣庄的石榴、江苏镇江的草莓、河南光山的油茶、宁夏贺兰山的葡萄酒......越来越多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涌现。

    一个个“土特产”正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策划:黄庆华
    主笔:乔煜城
    设计:郭洁宇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