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镜观·足迹|呵护千山万水 擘画永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5/6/5 20:51:06    来源:央视

    大美中国,江山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祁连山麓、坝上林海,秦岭深处、黄河之滨,总书记在大江奔涌处谋划千秋大计,在山川锦绣间擘画生态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起呵护山水、寄情山水,领悟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之道。

    江河为脉 

    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沿江重镇,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从三峡库区到洞庭湖畔,从港口码头到企业车间,总书记深入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岳阳城陵矶水文站考察。在狭窄的站房外长廊上,习近平总书记举目远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力,在这里化作守护一江碧水的坚定行动。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九江市考察,冒雨在江边察看,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10月12日,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回顾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感慨:“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望奔流激荡,思保护发展。在总书记的指挥下,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亲临兰州考察黄河兰州段治理保护工作,对保护黄河、治理黄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岸边驻足凝望。在随后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后再次来到甘肃兰州,在中山桥段,驻足眺望。总书记由衷感慨: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从四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到三次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总书记“海晏河清”的期许,始终未变。

    山川为脊

    2019年8月,在甘肃山丹马场,习近平总书记步入草场,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在武夷山,总书记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2021年8月,在塞罕坝林场,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月亮山,俯瞰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推动着矿坑蝶变、沙地披绿。放眼中华大地,生态屏障持续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民为本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市,察看长江水情水势,了解岸线整治和渔民退捕工作落实情况。总书记特别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2021年4月,在广西漓江的碧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自己的深深的“漓江情结”,指出“广西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2021年9月,在陕西高西沟村的一处山头上,习近平总书记举目凝望,指出“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生态治理的宏大战略,最终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长江十年禁渔让“江豚逐浪”再现,黄河滩区迁建让百万群众安居,塞罕坝林场造就“绿色银行”,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长江黄河的奔涌浪涛,到祁连武夷的峻秀风骨,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丈量着中华大地的脉络,也勾勒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图景。


    策划:赖向东 刘菁 

    统筹:毕晓洋 杨玉华

    主笔、制作:卢烨 陈诺

    编辑:虞东升 张曼怡 刘军喜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镜观·足迹|呵护千山万水 擘画永续发展
    2025/6/5 20:51:06    来源:央视

    大美中国,江山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祁连山麓、坝上林海,秦岭深处、黄河之滨,总书记在大江奔涌处谋划千秋大计,在山川锦绣间擘画生态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起呵护山水、寄情山水,领悟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之道。

    江河为脉 

    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沿江重镇,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从三峡库区到洞庭湖畔,从港口码头到企业车间,总书记深入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岳阳城陵矶水文站考察。在狭窄的站房外长廊上,习近平总书记举目远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力,在这里化作守护一江碧水的坚定行动。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九江市考察,冒雨在江边察看,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10月12日,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回顾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感慨:“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望奔流激荡,思保护发展。在总书记的指挥下,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亲临兰州考察黄河兰州段治理保护工作,对保护黄河、治理黄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岸边驻足凝望。在随后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后再次来到甘肃兰州,在中山桥段,驻足眺望。总书记由衷感慨: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从四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到三次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总书记“海晏河清”的期许,始终未变。

    山川为脊

    2019年8月,在甘肃山丹马场,习近平总书记步入草场,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在武夷山,总书记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2021年8月,在塞罕坝林场,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月亮山,俯瞰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推动着矿坑蝶变、沙地披绿。放眼中华大地,生态屏障持续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民为本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市,察看长江水情水势,了解岸线整治和渔民退捕工作落实情况。总书记特别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2021年4月,在广西漓江的碧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自己的深深的“漓江情结”,指出“广西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2021年9月,在陕西高西沟村的一处山头上,习近平总书记举目凝望,指出“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生态治理的宏大战略,最终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长江十年禁渔让“江豚逐浪”再现,黄河滩区迁建让百万群众安居,塞罕坝林场造就“绿色银行”,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长江黄河的奔涌浪涛,到祁连武夷的峻秀风骨,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丈量着中华大地的脉络,也勾勒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图景。


    策划:赖向东 刘菁 

    统筹:毕晓洋 杨玉华

    主笔、制作:卢烨 陈诺

    编辑:虞东升 张曼怡 刘军喜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