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专题制作 > 学习实践 > 正文

新闻专题制作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金桂香 苗国富
更新时间:2023-6-14 15:55:33    来源:焦作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报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又首次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使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更加完整系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可与中国相比。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直面超大人口规模的现实,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包括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全面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执政的标准,这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底气。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工作方针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根植历史与现实,有力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为解决人类问题再次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奉行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根本性区别。这条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摒弃了以侵略、剥削、压迫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弊端,也突破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西方的困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一个“不等式”,一幅新图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口。

 

文章编辑:李灿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金桂香 苗国富
2023-6-14 15:55:33    来源:焦作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报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又首次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使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更加完整系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可与中国相比。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直面超大人口规模的现实,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包括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全面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执政的标准,这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底气。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工作方针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根植历史与现实,有力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为解决人类问题再次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奉行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根本性区别。这条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摒弃了以侵略、剥削、压迫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弊端,也突破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西方的困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一个“不等式”,一幅新图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口。

 

文章编辑:李灿 
 
相关信息: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遇见“可爱的中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从三个维度看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
调查研究重在实效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