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专题制作 > 学习实践 > 正文

新闻专题制作

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马丝语
更新时间:2023-7-12 16:02:21    来源:焦作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并保护乡村文化,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要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双管齐下。在我国广大乡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适应了不同风土,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核上高度统一,以“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为核心的乡规民约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独特传统技艺的乡村文化,是历代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乡村文化的恒久价值,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生态环境优良、地方风貌别具一格、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可另辟蹊径,从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特色中寻找灵感,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开辟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新天地,力求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村文化传承保护,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有“财”的投入,也要有“才”的支撑。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截至去年,全国已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约60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等。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打通各级文化服务资源,把脉群众需求,回应群众精神文化诉求,及时完善书籍、报刊等的补充更新工作,并组织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三是要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物质“塑形”和精神“铸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观念、精神与道德规范等,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艺教化民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要强化良好家风的宣传教化,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自觉修身齐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好家风、好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身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崇尚文明、生活和谐、共建共享的农村新风尚。

  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实践中绘就乡村振兴新愿景。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马丝语
    2023-7-12 16:02:21    来源:焦作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并保护乡村文化,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要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双管齐下。在我国广大乡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适应了不同风土,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核上高度统一,以“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为核心的乡规民约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独特传统技艺的乡村文化,是历代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乡村文化的恒久价值,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生态环境优良、地方风貌别具一格、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可另辟蹊径,从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特色中寻找灵感,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开辟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新天地,力求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村文化传承保护,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有“财”的投入,也要有“才”的支撑。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截至去年,全国已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约60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等。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打通各级文化服务资源,把脉群众需求,回应群众精神文化诉求,及时完善书籍、报刊等的补充更新工作,并组织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三是要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物质“塑形”和精神“铸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观念、精神与道德规范等,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艺教化民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要强化良好家风的宣传教化,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自觉修身齐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好家风、好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身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崇尚文明、生活和谐、共建共享的农村新风尚。

      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实践中绘就乡村振兴新愿景。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编辑:李润生 
     
    相关信息:
    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建与业务要深度融合
    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
    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遇见“可爱的中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从三个维度看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