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丝语
新闻专题制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并保护乡村文化,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要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双管齐下。在我国广大乡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适应了不同风土,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核上高度统一,以“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为核心的乡规民约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独特传统技艺的乡村文化,是历代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乡村文化的恒久价值,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生态环境优良、地方风貌别具一格、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可另辟蹊径,从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特色中寻找灵感,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开辟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新天地,力求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村文化传承保护,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有“财”的投入,也要有“才”的支撑。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截至去年,全国已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约60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等。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打通各级文化服务资源,把脉群众需求,回应群众精神文化诉求,及时完善书籍、报刊等的补充更新工作,并组织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三是要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物质“塑形”和精神“铸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观念、精神与道德规范等,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艺教化民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要强化良好家风的宣传教化,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自觉修身齐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好家风、好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身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崇尚文明、生活和谐、共建共享的农村新风尚。
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实践中绘就乡村振兴新愿景。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并保护乡村文化,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要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保护发展双管齐下。在我国广大乡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适应了不同风土,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核上高度统一,以“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为核心的乡规民约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独特传统技艺的乡村文化,是历代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乡村文化的恒久价值,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生态环境优良、地方风貌别具一格、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可另辟蹊径,从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特色中寻找灵感,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开辟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新天地,力求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村文化传承保护,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有“财”的投入,也要有“才”的支撑。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截至去年,全国已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约60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等。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打通各级文化服务资源,把脉群众需求,回应群众精神文化诉求,及时完善书籍、报刊等的补充更新工作,并组织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三是要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物质“塑形”和精神“铸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观念、精神与道德规范等,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文艺教化民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要强化良好家风的宣传教化,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自觉修身齐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好家风、好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身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崇尚文明、生活和谐、共建共享的农村新风尚。
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实践中绘就乡村振兴新愿景。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