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许良镇如何走好绿色转型之路
“今年咱村计划申请扶贫资金,建保鲜库和烘干厂房,用来延伸冬桃、赤松茸等扶贫农产品的产业链,为接下来5年的乡村振兴事业打好基础。”1月16日,在博爱县许良镇赵后村村委会,连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虎对新选出的“两委”成员说。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使扶贫产业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衔接中发挥了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绿色转型模式新
许良镇原来是一个竹林环抱的小镇,享有“竹坞郡”的美誉,同时也是晋煤外运中转核心区、豫西北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如今,该镇实施绿色转型,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积极推广赤松茸、雪茸菇等菌菇林下种植产业,探索出以种植赤松茸、怀姜为主的发展新模式。
绿色转型吸引了许多乡土人才回乡创业,该镇西中道村的常连生就是典型代表。在广州有着稳定收入的常连生,回乡后一头扎进竹园,研究竹林菌种的培育,尝试种植雪茸菇,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西中道村及周边6个村许多村民种植菌菇。
今年,常连生又开始实施新计划,通过烘干鲜菇、制作香菇酱来延伸产业链,力求将“小竹园”打造成“大产业”。目前,该镇特色产业种植达6.67公顷,每0.067公顷收益可达2万元。“去年,在常老师的指导下,俺种植了0.067公顷雪茸菇,效益挺好。今年,俺准备承包0.67公顷土地接着种。”赵后村村民王小根笑着说。
扶贫贷款助发展
“去年,俺种的6.67公顷玉米获得大丰收,仅种粮食一年就有5万元的收入。今年,俺准备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3.33公顷。”该镇机房村村民段平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过去,段平定一家3口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妻子患有慢性病,年幼的儿子还在上学,家里生活仅靠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有种植经验的段平定想发展种植产业,但苦于缺少资金。在得知小额贷款政策后,他立即申请4万元贷款走上种植之路。由最初承包4.67公顷土地到现在承包6.67公顷土地,由最初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到现在年收入5万余元,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段平定已完成了由贫困户向种植大户的转变。
截至1月10日,该镇共帮助108户贫困户申请了贷款,发放资金300余万元,涌现出“按摩店主”霍彬彬、“凉粉小哥”宁根生等一批典型。他们在金融扶贫政策的“贷”动下,不仅靠自己的双手将产业做得有声有色,而且顺利地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稳定增收。
乡村旅游添活力
在“竹坞郡”的产业转型实践中,乡村旅游是不得不说的关键词。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该镇利用山区自然风光、古村落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竹艺小镇”于庄村、红色教育基地许湾村等一批特色村落。
近年来,在中国乡建院专家的整体规划下,于庄村先后建设了“蜂蜜人家”“遇见清泉”等特色民宿。许湾村则围绕烈士李荫棠的事迹,打造了初心课堂、红色服务站、村史馆、议事厅,建设了李荫棠烈士“四种精神”文化墙。“俺今年已经70岁了,照样能当义务宣传员。现在村里只要有游客,俺都会穿上八路军的衣服,给大家讲李荫棠烈士的故事。”许湾村村民尚成仁激动地说。记者获悉,今年该镇将谋划一批新的扶贫旅游项目,进一步激发山区旅游产业的活力。
记者 宁江东 通讯员 秦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