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帮扶江岭村推进乡村振兴采访札记
5月24日,小满节气刚过,博爱县寨豁乡江岭村种植的17公顷大樱桃红彤彤一片,让江岭成了名副其实的“樱桃岭”。
借着博爱县第十四届樱桃节开幕的东风,与“主会场”相邻的江岭,成为樱桃采摘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寨豁乡宣传委员曹慧利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仅5月23日一天,从柏山口到探花庄通往樱桃采摘地沿线就停了252辆私家车、5辆大巴车。而江岭村近几年新修的樱桃文化广场和停车场,也成了樱桃交易的临时市场。
短视频平台上,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选调博士生王佳林为江岭富硒樱桃代言,视频得到500多个“小红心”,更是让江岭“红”在了网上。
岭上岭下樱桃红
曾几何时,江岭村却一点儿也不“红”。
这个仅120户人家的太行山区贫困村,贫困户就占66户,贫困率达45%。在一拨又一拨年轻人选择离开后,村里常住人口不足100人,还都是留守的老、弱、病、幼。
与树龄1800年的老槐树毗邻而居,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石凤英,对江岭村的一点点“走红”,最有发言权。
她眼见着岭上的大樱桃结下第一批红彤彤的果子;眼见着山下的井水引到家门口;眼见着古槐之下竖起石碑,刻上了“太行第一槐”五个红色大字;眼见着多年来鲜有人至的深山小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山外的游客。
先后18次进山指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宫松奇,只要在小院门口看到石凤英老人,总会俯身向前,嘘寒问暖。
一年又一年,看着千年古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望着岭上岭下樱桃红烂漫、红叶红艳艳的老人知道,江岭变了。
城里游客越来越多,返乡村民越来越多,村里发展越来越好。
2019年脱贫后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江岭,如今是真“红”。
那么,江岭为什么这么“红”?
山乡巨变看江岭
2017年7月,市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陈良军来到江岭。
他进村干的第一件实事,就是一连20天吃住在村中。
在这20天里,他白天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晚上在蚊虫叮咬下整理资料,写出了厚厚一本《民情日志》。日志里,不仅有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也有他为江岭开出的“治贫药方”。
“出门看大山,回家把门关,吃着窖里水,庄稼全靠天”。
同样是这20天里,陈良军亲身体验着民谣里的真实江岭——种地难、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
“发展种植高效农业+乡村旅游”——这个他苦苦思索而来的“治贫药方”,想要在这样的山沟沟里发挥“药效”,简直是天方夜谭!
精准扶贫,民生为重。
这是宫松奇进村指导工作时的嘱托。
如何从百姓最挂念、最担心、最忧虑的事做起,找到民生切入点,成为陈良军驻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路,就是民生。
陈良军说:“要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把江岭村的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并推介出去,必须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两年时间里,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先后争取资金80多万元,将所辖的老马岭、南江岭、北江岭、原背4个自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打通了“致富路”。
水,也是民生。
江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兴福是寨豁村的闺女,嫁到了江岭。她的记忆里,村里那口老井但凡遇到旱季,几乎就成了一口枯井。老百姓要么得吃水窖里储存的雨水,要么就得掏高价买水吃。
陈良军一边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一边顶着酷暑烈日,开始了他的“寻水之旅”。
“从清代乾隆年间这山里就缺水,想找水,哪里那么容易!”
在并不被村民看好的“寻水之旅”中,陈良军不知摔了多少跤,身体上也不知扎了多少刺,因此造成的左腿膝韧带重度拉伤,至今没有完全恢复。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离村3公里的山脚下,陈良军终于找到了一个被企业遗弃的深水井。
可是,向企业的水井“借水”,手续怎么办?从3公里外引水进山,管道怎么设计?电路又怎么敷设?一连串问题,摆在陈良军面前。
在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协调下,这些“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幸福水”通上了山。
此后的江岭,又新建3个蓄水池,维修2个蓄水池,后续敷设灌溉管网3000米,改写了江岭“吃着窖里水,庄稼全靠天”的历史。
改写历史的江岭,开始激荡起山乡巨变的幸福节奏。
4年来,经市委宣传部多方协调,400余万元扶贫资金注入江岭,对全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完善。江岭村不仅路通水至,还对全村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绿化,修建了1100平方米的大停车场,安装了30多盏太阳能路灯。与此同时,投资22万元的新村委会也拔地而起,配备了一批现代化办公设备,设置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学习室,还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而陈良军的脸庞,在江岭的风吹日晒下,变得黝黑黝黑。
4年来坚守山村,冲在驻村扶贫一线的他,被老百姓称之为“新时代愚公”。
在江岭,又岂止是陈良军这一位“愚公”呢?
在江岭,市委宣传部18名党员与18户贫困户结成对子,长期开展党员结对帮扶。
在江岭,每逢驻村工作日,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轻骑兵”、文化志愿者以及相关帮扶单位就会进山扶贫。
冬去春来,岭上岭下,市委宣传部的扶贫工作组以“愚公移山”精神,助力山乡巨变,为江岭输入着渐渐变红的“基因”。
文化扶贫惠江岭
在江岭,红的又何止是初夏的樱桃?
春日里来山花红艳艳,秋日里红叶红满山。即便是雪落太行的冬日,树梢残留的红柿子,也与这里覆满白雪的古屋、古树、古道、古寨相映成趣,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2019年秋季,依托江岭红叶举办的第二届江岭赏秋节即将开幕。宫松奇郑重地在“赏秋”之后,加上了“文化”二字。
“江岭赏秋文化节”,自此进入大众的视线。
“江岭村有千年古树名木、古井、石头房,绿植丰富,这是当地的宝贵资源。在协调好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同时,要在‘古’字上下功夫,做好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大文章。”宫松奇每次进山扶贫,都会提醒扶贫干部,要立足资源特色,找准比较优势,在文化扶贫上找准切入口,在产业扶贫上谋划思路。
那么,江岭的“文化”在哪里?
胡兴福说:“江岭村既有充满美丽传说的无底洞、佛爷嵝、藏兵洞,又有见证沧桑岁月的古树、古道。而位于江岭山巅的古寨,与丹河对岸的宋寨共同扼守的古丹道,曾是连接晋豫的咽喉,堪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千年古村沉埋已久的古老故事,正是驻村工作队的“治贫药方”中,最具文化气息、最有江岭特色的那一味“药引”,也是连续举办3年的江岭赏秋文化节中,最有山乡古意的文化元素。
文化节的举办,搭建了江岭产业扶贫的最佳平台,也为江岭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
17公顷樱桃、5.3公顷冬桃还有穿插种植的花椒、皂刺、小米,衍生出特色迥异的高效农业项目,让江岭的四季,因特色采摘而景色各异。
在市委宣传部媒体平台优势的支持下,经旅行社多方推荐,“品富晒大樱桃、赏千年古槐树、吃农家大烩菜旅游扶贫一日游”的特色线路,开始在市民心中越来越“红”。“春赏山花夏摘果,秋赏红叶冬听雪”的江岭近郊游,也成为很多周边市民的首选。
如今的江岭,年吸引游客4万多人,带动林果业及农产品销售20万元,获评“焦作市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投资50万元建设起来的农产品综合加工厂开工运营,该厂生产的忆槐牌高山小麦石磨面粉,打开了江岭绿色农产品综合加工之门。自2018年底加工厂正式投产以来,工厂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6万多元,还带动了10多名贫困户就业。
文化带动产业,产业助推脱贫,脱贫沉淀文明。
文化扶贫在江岭的落地,成为江岭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也为江岭的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文明基础。
几年来,江岭村制作了一批党建宣传栏,建成了党建宣传走廊,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孝悌之星”评选,建起了江岭村幸福院,评上了市级文明村。
文明新风激荡江岭,文化扶贫造红江岭,产业扶贫助推江岭。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切换”过程中,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江岭的“红”,注入后续发展动力。
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在各方面作示范、当表率,把人做好,把事干好,勇担责任,把江岭村建设得更加出彩。”
这是2021年初,宫松奇对江岭村新一届党支部的深情寄语。
对于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兴福来说,曾经离开大山、在城市里开阔了视野的她,为古老的乡土,带来了年轻人的新思路。
采访中,她反复强调:“一切都是为了给村里尽义务。”
所谓义务,也正是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江岭无法忘却的乡愁记忆,对乡村振兴寄予的热切希冀。
在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进村扶贫之前,江岭堪称一个软弱涣散村。
“抓组织、打基础、兴产业、正民风”,是工作队开出的又一剂“药方”。而在江岭村党建堡垒日益强大的过程中,胡兴福是被工作队和广大村民寄予厚望的年轻人。
“抓好基层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是让江岭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永动机’。”陈良军说。
对江岭这片山有着深深感情的胡兴福,就是这支“不走工作队”的领头人,肩负着让江岭继续“红”下去的重任。
回眸脱贫攻坚这几年,胡兴福深知,江岭的“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努力奋斗的色彩“渐变”——
几年来,在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辛勤耕耘之下,江岭的樱桃越来越“红”,江岭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江岭的高效特色农业越来越“红”,江岭的农业深加工项目越来越“红”,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江岭还得继续“红”。
这样的“红”,要凸显在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中,让江岭以“古”为名的文化真正闪耀光辉,探索出一条属于江岭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青天河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往江岭村附近的迁移,随着一系列特色民宿项目在江岭的落地,一个越来越“红”的江岭,倍加令人期待。
(记者 王静锋 冯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