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庆丰收、感党恩”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武陟县嘉应观乡隆重举行。
开幕首日,武陟38项非遗项目齐亮相。
中心舞台上,黄河河工号子一吼震天响,武陟盘鼓、抬鼓一敲穿云霄,西陶舞狮生龙活虎,黄河泥埙荡气回肠;展示区,捏面人、编簸箕、做麻糖、吹糖人、剪窗花等30余项非遗项目真是好看又“好吃”。
不得不说,河南农民丰收节武陟主会场活动开幕首日的非遗展演表现惊艳。
好戏才刚刚开场。据武陟县文化馆馆长任哲峰介绍,9月28日至10月4日,在为期7天的“河南省农民丰收节”暨武陟县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董永传说之槐荫奇缘、二股弦、东路怀梆、阴阳八卦拳、大圣鼓、哼小车、秦伊高跷等非遗项目依旧会高调出场。
农民丰收节是属于农民的节日。而非遗的生长、传承、发展又与农民文化生活天然相连,它总是带着泥土的芬芳。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卖力展示,农民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从传统文化展演中打开了快乐的宝盒,找到了熟悉的声音和味道,寻觅着新时代农村文化生活的支点。
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显山露水,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非遗项目正在它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变得渺小而不被人注意。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将“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什么作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找到突破口?问题被悉数提及,许多人在寻找解题步骤。
有专家指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作用,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提升非遗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中,非遗文化的发展将为乡村实现特色发展独辟路径。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87项、市级非遗项目230项、县级非遗项目647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208人,非遗数量及各项保护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这是一座庞大的文化金矿!然而,金矿也需人来挖。
将原本藏在深山人不识的非遗项目找出来、保护起来、列入名录,这是一个好开端。可远远不够,我们尚需让优秀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生存下来,并发光发热。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就看我们能否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典型案例。
在博爱县,清化竹编技艺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被“放大”。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紧靠丹河,风景秀美,是博爱县重点打造的民宿项目。近两年来,清化竹编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凯杰正带领他的团队,运用“民宿+传统竹编技艺”的发展模式,让清化竹编技艺在这里扎下了根。
原本不懂种竹、不会竹编的于庄村村民,在崔凯杰团队的带动下,如今成了远近皆知的竹编生产基地。为加快生产,崔凯杰团队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于庄村村民参与原材料生产,而后将原材料分配至各村竹编艺人手中。崔凯杰高兴地说:“现在发簪、胸针、项链等清化竹编产品已销至美国,深受大众喜爱。”
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黑陶的发展情况又是一例。2009年,盆窑村黑陶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在沁阳市政府的支持下,盆窑村黑陶制作产业逐步发展,已成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上是一些具有市场生命力的非遗项目,而更多的非遗项目亟待挖掘潜在能量。可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非遗+”已成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路径。
“非遗+旅游”“非遗+民宿”“非遗+乡村文化”“非遗+产业”正在迸射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显山露水!这样,非遗才能找到更好保护与传承方式。这样,乡村振兴才是真振兴,乡村文化才会更有体验感、更有味道。
记者 王玮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