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人民胜利渠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
更新时间:2021-6-25 8:58:53    来源:焦作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之重,重在河南;黄河之险,险在焦作。

  焦作古称怀川,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位于黄河中下游接合部,黄河、沁河交汇处。

  黄河在怀川大地流经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98公里。孟州,是黄河的出山口,千里长堤由此绵延。武陟,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人民胜利渠原名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位于武陟县城东南20公里嘉应观乡秦厂堤坝处,总干渠全长52.7千米,至新乡市汇入卫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具有实验和示范性质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该工程开辟了下游引黄灌溉的新时代,在人民治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治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

  建设历程

  人民胜利渠的前身是引黄济卫总干渠,是1943年秋日军在侵华期间为向卫河补水以提高其航运能力而开挖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华北地区军事物资运输。因遭到沿渠群众抵制,工程进展缓慢,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仅开挖了总干渠,修筑了一座穿黄河大堤渠闸和4个跌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虽组织过勘察,但并没有实质性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作为黄河下游第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利项目,于1949年征得华北人民政府同意,并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水利部批准兴建。1950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着手筹划施工工作。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武陟县嘉应观建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勘测规划工作。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及苏联专家布克夫·沃洛宁都曾在此指导工程实施。同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52年3月,渠首闸建成放水,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完工;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1953年8月,二期和三期工程全部结束,人民胜利渠灌区初具规模。1956年、1979年,人民胜利渠进行两次扩建。1999年以来,持续开展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调整设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2.17万公顷。当前,人民胜利渠已形成科学的灌排体系。

  命名由来

  1952年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在渠首举行放水典礼时,十里八乡的人们拥挤在渠道边、闸桥上,翘首以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受现场群众热烈情绪的感染,时任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玉川提议:“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改为人民胜利渠吧!”会场上的群众立即欢呼赞成。至此,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正式命名为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命名的由来,可概括三层含义:一是巨大的水利工程只有在人民革命胜利之后才有修建的可能。日本侵华期间曾督办开挖修建,其目的是掠夺财产和增强新乡至天津的武器航运,由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未能如愿。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急于挑起内战,根本不顾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够完成这样对人民有利的伟大工程。二是这一工程的成功,是人民变黄河为利河的开端,此后在黄河下游,更多地发展水利,使沿黄地区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三是引黄灌溉后,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用黄河水把沙碱地慢慢变成良田。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标志着人民革命和治黄事业的胜利。

  修建意义

  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西方国家的水利专家曾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成荒漠”。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时间,黄河下游溃堤1591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殃及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到江苏、安徽,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人民胜利渠的成功修建,开黄河下游破堤取水之先河,开辟了一条“发展引黄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两岸人民”的道路,让“桀骜不驯、祸害千年”的黄河变为“水肥兼具、灌淤两便”的幸福之源,让“沙碱遍地、广种薄收”的荒草地逐步转变成“稻麦双丰、稳产高产”的粮棉生产基地,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人民胜利渠的修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和人民胜利渠,对引黄灌溉给予殷切期望,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0月31日,毛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视察渠首闸、总干渠、灌区和引黄入卫处,亲切称其为“小黄河”,并在渠首闸亲自摇动启闭机将闸门升起。毛主席还意味深长地说:“要是沿黄每个县都建一座引黄灌溉闸就好了!”此后,掀起了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高潮,黄河下游沿黄地区的引黄工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修建,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经验得到推广,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格局。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对几十年来灌区的发展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给予高度评价。有30多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等先后到人民胜利渠参观考察。

  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的人民胜利渠,已成为“以自流灌溉为主、井渠结合为辅”的大型引黄灌区,在人民治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黄河中下游引黄灌溉的一面旗帜。

  人民胜利渠承载着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气,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集体至上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拔的情怀,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我们要切实扛稳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做好人民胜利渠历史遗产保护、红色基因传承、时代精神弘扬、文化旅游融合的文章,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焦作乐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孟小柱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人民胜利渠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
    2021-6-25 8:58:53    来源:焦作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之重,重在河南;黄河之险,险在焦作。

      焦作古称怀川,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位于黄河中下游接合部,黄河、沁河交汇处。

      黄河在怀川大地流经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98公里。孟州,是黄河的出山口,千里长堤由此绵延。武陟,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人民胜利渠原名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位于武陟县城东南20公里嘉应观乡秦厂堤坝处,总干渠全长52.7千米,至新乡市汇入卫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具有实验和示范性质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该工程开辟了下游引黄灌溉的新时代,在人民治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治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

      建设历程

      人民胜利渠的前身是引黄济卫总干渠,是1943年秋日军在侵华期间为向卫河补水以提高其航运能力而开挖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华北地区军事物资运输。因遭到沿渠群众抵制,工程进展缓慢,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仅开挖了总干渠,修筑了一座穿黄河大堤渠闸和4个跌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虽组织过勘察,但并没有实质性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作为黄河下游第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利项目,于1949年征得华北人民政府同意,并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水利部批准兴建。1950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着手筹划施工工作。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武陟县嘉应观建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勘测规划工作。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及苏联专家布克夫·沃洛宁都曾在此指导工程实施。同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52年3月,渠首闸建成放水,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完工;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1953年8月,二期和三期工程全部结束,人民胜利渠灌区初具规模。1956年、1979年,人民胜利渠进行两次扩建。1999年以来,持续开展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调整设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2.17万公顷。当前,人民胜利渠已形成科学的灌排体系。

      命名由来

      1952年4月12日,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在渠首举行放水典礼时,十里八乡的人们拥挤在渠道边、闸桥上,翘首以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受现场群众热烈情绪的感染,时任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玉川提议:“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改为人民胜利渠吧!”会场上的群众立即欢呼赞成。至此,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正式命名为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命名的由来,可概括三层含义:一是巨大的水利工程只有在人民革命胜利之后才有修建的可能。日本侵华期间曾督办开挖修建,其目的是掠夺财产和增强新乡至天津的武器航运,由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未能如愿。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急于挑起内战,根本不顾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够完成这样对人民有利的伟大工程。二是这一工程的成功,是人民变黄河为利河的开端,此后在黄河下游,更多地发展水利,使沿黄地区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三是引黄灌溉后,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用黄河水把沙碱地慢慢变成良田。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标志着人民革命和治黄事业的胜利。

      修建意义

      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西方国家的水利专家曾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成荒漠”。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时间,黄河下游溃堤1591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殃及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到江苏、安徽,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人民胜利渠的成功修建,开黄河下游破堤取水之先河,开辟了一条“发展引黄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两岸人民”的道路,让“桀骜不驯、祸害千年”的黄河变为“水肥兼具、灌淤两便”的幸福之源,让“沙碱遍地、广种薄收”的荒草地逐步转变成“稻麦双丰、稳产高产”的粮棉生产基地,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人民胜利渠的修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和人民胜利渠,对引黄灌溉给予殷切期望,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0月31日,毛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视察渠首闸、总干渠、灌区和引黄入卫处,亲切称其为“小黄河”,并在渠首闸亲自摇动启闭机将闸门升起。毛主席还意味深长地说:“要是沿黄每个县都建一座引黄灌溉闸就好了!”此后,掀起了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高潮,黄河下游沿黄地区的引黄工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修建,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经验得到推广,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格局。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对几十年来灌区的发展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给予高度评价。有30多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等先后到人民胜利渠参观考察。

      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的人民胜利渠,已成为“以自流灌溉为主、井渠结合为辅”的大型引黄灌区,在人民治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黄河中下游引黄灌溉的一面旗帜。

      人民胜利渠承载着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气,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集体至上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拔的情怀,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我们要切实扛稳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做好人民胜利渠历史遗产保护、红色基因传承、时代精神弘扬、文化旅游融合的文章,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焦作乐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孟小柱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