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学习“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技能报国的新篇章
更新时间:2021-12-15 9:35:59    来源:焦作日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100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技工院校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

  一、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光和热

  听党指挥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根本要求。为了开发建设大西北和加强、巩固国防建设,合理布局高等院校,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1956年8月,交通大学第一批师生西迁西安。当时,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去,台海形势依然紧张,东南沿海加紧备战,国家谋划在西安建设一所万人大学,发展原子能、计算机等尖端专业。交通大学西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交大师生看来,西迁是很光荣的。

  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从繁华都市到黄土高原,交通大学党委听党指挥跟党走,用一个月时间选定西安新校址,一年时间完成11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任务,实现了1956年秋季在西安新校区开学上课目标。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教学,没有推迟招生;西迁列车上挂着“向着科学进军”的旗帜,列车经过奔腾的长江黄河,师生们合唱《歌唱祖国》,充满壮志豪情。交大西迁靠的是党的领导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有的教师扶老携幼西迁西安,有的教师边打胰岛素边搞实验。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发电机的“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表示“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带领学生合唱毕业歌:“同学们在校是桃李芬芳,毕业后做国家栋梁”。钟先生随西迁师生来到西安,吃食堂、住宿舍,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85年,钟兆琳先生因病住院,江泽民夫妇专程到医院看望。钟教授临终之际,留下遗嘱把骨灰埋在西北的黄土地,并捐出他多年的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交大的“钟兆琳奖学金”由此而来。

  2017年12月,西迁的老教授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交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在2018年新年献辞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观看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代表。习近平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习近平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办好技工教育,必须坚持德技双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办学方向,为企业、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胸怀大局,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重要内涵。交大西迁,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催生了一批两院院士。中国第一台无线电台、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神舟飞船,都凝聚着交大人的心血和智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西迁时期,交大校园流行三句话:“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一所建校60年历史的高校千里迢迢西迁,竟然那样有条不紊,快捷有序。图书资料、机器设备运抵新校区,件件完好无损;教学用品在师生到达前摆放就位;家庭物品,精心打包,安全运达;西迁师生走进新家,所用物品已精准到位。交大师生从上海运到西安的小树苗,如今早已绿树成荫;高大挺拔的法桐树,成为交大校园一道风景、一个地标。时任副校长陈石英,不顾65岁高龄,勇挑迁校委员会主任重担,协调迁校事宜鞠躬尽瘁;交通大学总务长任梦林,担任西安建校总指挥,在选定校址、规划、征地、建设、搬迁、安置过程中呕心沥血,把西迁后勤服务工作做成有口皆碑的典范。技工院校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勇挑重担、担当作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国家、企业、社会发展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交大西迁故事中,被评为全国金婚十佳的陈学俊教授夫妇的事迹尤为感人。丈夫陈学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妻子袁旦庆是中国著名作家冰心的外甥女,也是交通大学电工学教研室主任、《电工学》等高校教材的主编。陈学俊夫妇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4个孩子西迁西安。他们把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房产无偿捐给国家,主动注销了上海户口,义无反顾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96年,陈学俊院士将10万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捐给交大,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又捐款设立“陈学俊优秀奖学金”;2016年,再捐20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于陈学俊夫妇而言,幸福不在于房子的位置,也不在于房子的面积,而在于房子里的笑声。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他们因爱国而快乐,因乐业而幸福。

  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坚持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行稳致远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为国奉献、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所大学肩负的使命,必须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西迁精神”历久弥新,是因为西迁人以国家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交大西迁,是一部拓荒史、一部西部教育发展史、一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史。在西迁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行同向”的坚定信念,看到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爱国豪情,看到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把“西迁精神”蕴含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发扬“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不懈奋斗,续写新时代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技工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解放思想,引企入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行稳致远;要弘扬工匠精神,坚定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自信,激励师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提供人才支撑。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培育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品格,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敢于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勇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师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

焦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王玉泉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学习“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技能报国的新篇章
    2021-12-15 9:35:59    来源:焦作日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100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技工院校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

      一、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光和热

      听党指挥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根本要求。为了开发建设大西北和加强、巩固国防建设,合理布局高等院校,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1956年8月,交通大学第一批师生西迁西安。当时,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去,台海形势依然紧张,东南沿海加紧备战,国家谋划在西安建设一所万人大学,发展原子能、计算机等尖端专业。交通大学西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交大师生看来,西迁是很光荣的。

      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从繁华都市到黄土高原,交通大学党委听党指挥跟党走,用一个月时间选定西安新校址,一年时间完成11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任务,实现了1956年秋季在西安新校区开学上课目标。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教学,没有推迟招生;西迁列车上挂着“向着科学进军”的旗帜,列车经过奔腾的长江黄河,师生们合唱《歌唱祖国》,充满壮志豪情。交大西迁靠的是党的领导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有的教师扶老携幼西迁西安,有的教师边打胰岛素边搞实验。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发电机的“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表示“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带领学生合唱毕业歌:“同学们在校是桃李芬芳,毕业后做国家栋梁”。钟先生随西迁师生来到西安,吃食堂、住宿舍,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85年,钟兆琳先生因病住院,江泽民夫妇专程到医院看望。钟教授临终之际,留下遗嘱把骨灰埋在西北的黄土地,并捐出他多年的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交大的“钟兆琳奖学金”由此而来。

      2017年12月,西迁的老教授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交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在2018年新年献辞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观看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代表。习近平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习近平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办好技工教育,必须坚持德技双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办学方向,为企业、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胸怀大局,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重要内涵。交大西迁,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催生了一批两院院士。中国第一台无线电台、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神舟飞船,都凝聚着交大人的心血和智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西迁时期,交大校园流行三句话:“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一所建校60年历史的高校千里迢迢西迁,竟然那样有条不紊,快捷有序。图书资料、机器设备运抵新校区,件件完好无损;教学用品在师生到达前摆放就位;家庭物品,精心打包,安全运达;西迁师生走进新家,所用物品已精准到位。交大师生从上海运到西安的小树苗,如今早已绿树成荫;高大挺拔的法桐树,成为交大校园一道风景、一个地标。时任副校长陈石英,不顾65岁高龄,勇挑迁校委员会主任重担,协调迁校事宜鞠躬尽瘁;交通大学总务长任梦林,担任西安建校总指挥,在选定校址、规划、征地、建设、搬迁、安置过程中呕心沥血,把西迁后勤服务工作做成有口皆碑的典范。技工院校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勇挑重担、担当作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国家、企业、社会发展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交大西迁故事中,被评为全国金婚十佳的陈学俊教授夫妇的事迹尤为感人。丈夫陈学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妻子袁旦庆是中国著名作家冰心的外甥女,也是交通大学电工学教研室主任、《电工学》等高校教材的主编。陈学俊夫妇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4个孩子西迁西安。他们把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房产无偿捐给国家,主动注销了上海户口,义无反顾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96年,陈学俊院士将10万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捐给交大,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又捐款设立“陈学俊优秀奖学金”;2016年,再捐20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于陈学俊夫妇而言,幸福不在于房子的位置,也不在于房子的面积,而在于房子里的笑声。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他们因爱国而快乐,因乐业而幸福。

      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坚持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行稳致远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西迁精神”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为国奉献、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所大学肩负的使命,必须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西迁精神”历久弥新,是因为西迁人以国家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交大西迁,是一部拓荒史、一部西部教育发展史、一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史。在西迁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行同向”的坚定信念,看到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爱国豪情,看到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把“西迁精神”蕴含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发扬“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不懈奋斗,续写新时代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技工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解放思想,引企入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行稳致远;要弘扬工匠精神,坚定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自信,激励师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提供人才支撑。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培育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品格,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敢于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勇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师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

    焦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王玉泉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