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一口井崛起 一座城
更新时间:2021-5-10 16:36:29    来源:焦作日报



  克拉玛依市新貌。 
 
 



  1958年国庆节,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油地质队在沙漠举行升国旗仪式。
  (本栏照片均由克拉玛依日报社提供)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这首曾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的《克拉玛依之歌》,反映了克拉玛依昔日的荒凉和建设者创业戈壁滩的艰苦历程。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

  1955年7月,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挺进克拉玛依。这里荒无人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最高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冬天低温达零下40摄氏度,用水要到40公里外用骆驼驮,十三级大风能把帐篷刮起。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年钻井队打出了克拉玛依一号井。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南,1955年10月29日,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日初产原油3.7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在1956年的国庆典礼上,书写着“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大型彩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新中国的第一大油田诞生了!

  如今,克拉玛依一号井已经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克拉玛依最具知名度的旅游景点。2017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克拉玛依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和丰富的石油工业历史文化,为发展独特的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克拉玛依人与生俱来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激励克拉玛依市继承先贤、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武器与动力之源,也全部化为以一号井为主体的红色旅游精神内涵。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抢抓红色旅游发展良好契机,充分整合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经典线路、石油工业主题线路、研学体验线路等多条经典旅游线路,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喜欢。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克拉玛依市以一号井为核心要素的石油工业红色旅游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累计旅游接待游客达588.3万人次,增长40.9%。尤其是境外游客人数及疆外游客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比约为38.67%。红色旅游已成为克拉玛依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1月16日,“克拉玛依一号井红色旅游典型案例”以“创新创意引领红色旅游规模集聚发展”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60多年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新世纪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连续28年原油生产箭头朝上,持续18年稳产千万吨以上……令世人惊叹!而今,随着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区的发现,克拉玛依再上潮头。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克拉玛依市与油田相伴相生,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花落”克拉玛依,美丽油城令世人瞩目。

  克拉玛依市如今已建成全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已形成集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炼制、石化下游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石油工业体系。同时,克拉玛依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日益成为一座经济充满活力、环境充满魅力、社会繁荣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兴现代化石油城市。

  如今的克拉玛依,城市美丽洁净,现代气息浓郁,克拉玛依河仿佛一条玉带镶嵌城中,河两岸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市民悠然漫步。入夜,喷泉广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喷出的五彩水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宛如江南水乡。

  从吕远《克拉玛依之歌》中“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一片荒漠戈壁,到易中天《克拉玛依赋》中“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的人间胜景,克拉玛依这个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祖国大西北的一颗黑宝石,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首席记者 张兆耕)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一口井崛起 一座城
    2021-5-10 16:36:29    来源:焦作日报



      克拉玛依市新貌。 
     
     



      1958年国庆节,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油地质队在沙漠举行升国旗仪式。
      (本栏照片均由克拉玛依日报社提供)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这首曾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的《克拉玛依之歌》,反映了克拉玛依昔日的荒凉和建设者创业戈壁滩的艰苦历程。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

      1955年7月,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挺进克拉玛依。这里荒无人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最高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冬天低温达零下40摄氏度,用水要到40公里外用骆驼驮,十三级大风能把帐篷刮起。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年钻井队打出了克拉玛依一号井。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南,1955年10月29日,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日初产原油3.7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在1956年的国庆典礼上,书写着“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大型彩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新中国的第一大油田诞生了!

      如今,克拉玛依一号井已经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克拉玛依最具知名度的旅游景点。2017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克拉玛依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和丰富的石油工业历史文化,为发展独特的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克拉玛依人与生俱来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激励克拉玛依市继承先贤、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武器与动力之源,也全部化为以一号井为主体的红色旅游精神内涵。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抢抓红色旅游发展良好契机,充分整合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经典线路、石油工业主题线路、研学体验线路等多条经典旅游线路,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喜欢。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克拉玛依市以一号井为核心要素的石油工业红色旅游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累计旅游接待游客达588.3万人次,增长40.9%。尤其是境外游客人数及疆外游客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比约为38.67%。红色旅游已成为克拉玛依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1月16日,“克拉玛依一号井红色旅游典型案例”以“创新创意引领红色旅游规模集聚发展”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60多年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新世纪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连续28年原油生产箭头朝上,持续18年稳产千万吨以上……令世人惊叹!而今,随着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区的发现,克拉玛依再上潮头。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克拉玛依市与油田相伴相生,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花落”克拉玛依,美丽油城令世人瞩目。

      克拉玛依市如今已建成全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已形成集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炼制、石化下游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石油工业体系。同时,克拉玛依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日益成为一座经济充满活力、环境充满魅力、社会繁荣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兴现代化石油城市。

      如今的克拉玛依,城市美丽洁净,现代气息浓郁,克拉玛依河仿佛一条玉带镶嵌城中,河两岸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市民悠然漫步。入夜,喷泉广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喷出的五彩水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宛如江南水乡。

      从吕远《克拉玛依之歌》中“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一片荒漠戈壁,到易中天《克拉玛依赋》中“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的人间胜景,克拉玛依这个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祖国大西北的一颗黑宝石,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首席记者 张兆耕)

    文章编辑:刘佳 
     
    相关信息:
    高扬克拉玛依精神之帆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沧桑巨变
    短评始终不渝跟党走
    从磨难中奋起的万州力量
    不忘来时路 再铸新辉煌
    宿州捷报续凯歌
    短评 根植人民走向新胜利
    红色赤岸映照鱼水深情
    鱼水情深写新篇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