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1年专题区 > 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 > 正文

2021年专题区

红色资源续写绿色华章
更新时间:2021-7-14 9:20:05    来源:焦作日报



  延安民族学院旧址。
  (鄂托克前旗宣传部提供) 
 



 
  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鄂托克前旗宣传部提供)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如火如荼的七月,鄂尔多斯草原天蓝草绿。在鄂托克前旗红色教育基地上空,不时传来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穿着红军服体验红色研学的学员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的国旗齐刷刷地挥动着,浓浓的中国红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喜庆和憧憬。

  寻踪红色文化

  鄂托克前旗,内蒙古西南端,蒙陕宁三省交界处。

  1936年,中央西征红军解放了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二道川,创立了三段地革命根据地。这是党在内蒙古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如今,在三段地历史革命纪念馆里,还摆放着中央红军蒙古骑兵游击队在建立根据地时留下的一面鲜红党旗,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41年,党中央派王震将军解放了城川(鄂托克前旗),形成了以城川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北部屏障。当时,鄂托克前旗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了党中央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联系,成为陕甘宁边区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交通要道,国际交通员杨宝山受命建立秘密交通站。

  除此之外,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有7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有王震将军指挥部队解放城川后,战士们与当地群众艰苦奋斗40多天,用双手开凿出的一眼深20米、底部直径1.5米、水深6米的甜水井。还有70多年前来自延安的革命火种——1945年3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同意,将延安民族学院迁址鄂托克旗城川。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学院,在城川办学4年多,被誉为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和探索民族政策的试验田。

  激发红色动力

  经过几年的修葺完善,今天,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核心,以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等为补充的红色教育基地群坐落鄂托克前旗。

  按照建设“红色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旗”的目标,鄂托克前旗推行了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四段式培训”特色教学模式。2017年基地建成以来,累计为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16000多个各类主体培训班、研学团队培训学员64万多人次。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已列入中组部干部培训目录。“百年党史是我们党员干部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帮助学员从中补足精神之钙、构筑起坚固的精神家园是我的责任。”学院教员白蕊欣说。

  城川镇还成功创建全国红色小镇,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线路列入全区10条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发展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打造了多条以“红色记忆”为主,历史古韵、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交相呼应的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与周边宁夏、陕西这两个旅游大市场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旗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直接带动1000多户合作社、农牧户和5000多名农牧民的就业、创业,人均收入1.2万元。

  续写绿色华章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一张张“国字号”名片,是红色鄂前旗薪火相传、赓续追梦的结晶。

  现在的鄂托克前旗,按照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旗、农牧业现代化示范旗、红色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旗、区域协作发展示范旗”的战略定位,9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在1.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接力奔跑。打造国家级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上海庙至山东±800千伏输电线路通道建成运行,国内首个、亚洲首例百万千瓦“绿色电站集群”陆续并网发电。风、光、氢、储一体化、光伏材料全产业项目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项目逐步落地达效。现代农牧业成熟稳健,农牧民土屋换别墅,人均纯收入连续15年居鄂尔多斯市第一。

  礼赞“红色”,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在红色文化领航下,大美鄂托克前旗,未来可期!
 
 

(记者 任海军 通讯员 裴飞雄 张红艳)

文章编辑:刘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红色资源续写绿色华章
    2021-7-14 9:20:05    来源:焦作日报



      延安民族学院旧址。
      (鄂托克前旗宣传部提供) 
     



     
      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鄂托克前旗宣传部提供)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如火如荼的七月,鄂尔多斯草原天蓝草绿。在鄂托克前旗红色教育基地上空,不时传来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穿着红军服体验红色研学的学员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的国旗齐刷刷地挥动着,浓浓的中国红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喜庆和憧憬。

      寻踪红色文化

      鄂托克前旗,内蒙古西南端,蒙陕宁三省交界处。

      1936年,中央西征红军解放了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二道川,创立了三段地革命根据地。这是党在内蒙古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如今,在三段地历史革命纪念馆里,还摆放着中央红军蒙古骑兵游击队在建立根据地时留下的一面鲜红党旗,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41年,党中央派王震将军解放了城川(鄂托克前旗),形成了以城川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北部屏障。当时,鄂托克前旗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了党中央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联系,成为陕甘宁边区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交通要道,国际交通员杨宝山受命建立秘密交通站。

      除此之外,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有7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有王震将军指挥部队解放城川后,战士们与当地群众艰苦奋斗40多天,用双手开凿出的一眼深20米、底部直径1.5米、水深6米的甜水井。还有70多年前来自延安的革命火种——1945年3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同意,将延安民族学院迁址鄂托克旗城川。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学院,在城川办学4年多,被誉为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和探索民族政策的试验田。

      激发红色动力

      经过几年的修葺完善,今天,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核心,以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等为补充的红色教育基地群坐落鄂托克前旗。

      按照建设“红色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旗”的目标,鄂托克前旗推行了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四段式培训”特色教学模式。2017年基地建成以来,累计为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16000多个各类主体培训班、研学团队培训学员64万多人次。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已列入中组部干部培训目录。“百年党史是我们党员干部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帮助学员从中补足精神之钙、构筑起坚固的精神家园是我的责任。”学院教员白蕊欣说。

      城川镇还成功创建全国红色小镇,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线路列入全区10条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发展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打造了多条以“红色记忆”为主,历史古韵、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交相呼应的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与周边宁夏、陕西这两个旅游大市场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旗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直接带动1000多户合作社、农牧户和5000多名农牧民的就业、创业,人均收入1.2万元。

      续写绿色华章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一张张“国字号”名片,是红色鄂前旗薪火相传、赓续追梦的结晶。

      现在的鄂托克前旗,按照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旗、农牧业现代化示范旗、红色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旗、区域协作发展示范旗”的战略定位,9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在1.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接力奔跑。打造国家级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上海庙至山东±800千伏输电线路通道建成运行,国内首个、亚洲首例百万千瓦“绿色电站集群”陆续并网发电。风、光、氢、储一体化、光伏材料全产业项目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项目逐步落地达效。现代农牧业成熟稳健,农牧民土屋换别墅,人均纯收入连续15年居鄂尔多斯市第一。

      礼赞“红色”,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在红色文化领航下,大美鄂托克前旗,未来可期!
     
     

    (记者 任海军 通讯员 裴飞雄 张红艳)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