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专题区
图①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记者 付海旭 摄
图② 巴中市城区全景。记者 杨继波 摄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苍松翠柏寄哀思,绿水青山映忠魂。当后来者缅怀那段悲壮的岁月,最好的学习就是保护好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青山埋忠骨
25000余名烈士安眠于王坪
7月15日,艳阳高照,烈士陵园讲解员李坤蓉又一次拿起话筒,向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瞻仰者讲起陵园的来龙去脉。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军川北。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根据地。镌刻在石壁上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演绎为大巴山红军精神,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传承至今。
战争的悲壮惨烈,使红四方面军的伤亡惨重。为方便广大指战员就近医治,1933年12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辗转迁至沙溪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恶劣,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亲自设计,建造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至今,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国内外众多党政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前来拜谒缅怀。
用情讲故事
陵园历经两次大规模修缮提升
历史烟云淡去,但红军留在这里的一切历久弥新,并让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镌刻在心,用心守护。
“陵园建成之后,经历过两次大规模修缮提升——2011年修缮扩建、2020年改造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2011年10月,通江全县干部群众发扬大巴山红军精神,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烈士陵园的修缮扩建。
与此同时,王坪新村的建设也同步推进。以打造“红区第一村”为目标,巴山新居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建设和新村管理管护等建设内容陆续实施完成。
2019年10月,烈士陵园启动整体提升工程。如今,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安静,气势恢宏。陵园自2012年修缮开园至2020年年底,已累计接待海内外人士600余万人次。
烈士魂有归处,更有虔诚守护人。
1994年秋,王建刚接过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烈士陵园第二代义务守墓人,他讲的“微党课”常常让瞻仰者泪流满面。
在烈士陵园,除了老人守墓讲“微党课”,还有小学生讲红色故事。“我们每年都会从学校海选3~5年级的学生,作为陵园的红色讲解员。”沙溪镇李先念小学的教师李思源介绍,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多年。
精神代代传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奋斗新征程
8月1日清晨,初升的朝阳给大地披上了金纱。62岁的王朝达扛着锄头和铁锹,虔诚地走进红军烈士陵园,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是王坪村村民,如今在陵管局当绿化工人。”
通过新村建设,并依托王坪国家级AAAA级景区创建成功,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在王坪村兴起,村民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致富产业也越做越强。
与王坪村遥遥相对,曾经贫困的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也是一派欣欣向荣。已脱贫户李国芝写在旧房上的“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大字虽歪歪斜斜,依然振奋人心。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正是当年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与20世纪90年代扶贫攻坚中创造的巴中精神一脉相承。
“不忘鲜血洒王坪,何日归去得祭坟。革命传统勇为继,振兴中华慰英灵。”近年来,巴中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巴中脱贫经验。到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巴中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清零;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红军精神代代传,巴山处处换新颜。今天,站在新发展阶段,朝着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既定目标,巴中,必将在红军精神的指引下,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记者 李云良)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图①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记者 付海旭 摄
图② 巴中市城区全景。记者 杨继波 摄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苍松翠柏寄哀思,绿水青山映忠魂。当后来者缅怀那段悲壮的岁月,最好的学习就是保护好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青山埋忠骨
25000余名烈士安眠于王坪
7月15日,艳阳高照,烈士陵园讲解员李坤蓉又一次拿起话筒,向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瞻仰者讲起陵园的来龙去脉。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军川北。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根据地。镌刻在石壁上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演绎为大巴山红军精神,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传承至今。
战争的悲壮惨烈,使红四方面军的伤亡惨重。为方便广大指战员就近医治,1933年12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辗转迁至沙溪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恶劣,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亲自设计,建造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至今,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国内外众多党政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前来拜谒缅怀。
用情讲故事
陵园历经两次大规模修缮提升
历史烟云淡去,但红军留在这里的一切历久弥新,并让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镌刻在心,用心守护。
“陵园建成之后,经历过两次大规模修缮提升——2011年修缮扩建、2020年改造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2011年10月,通江全县干部群众发扬大巴山红军精神,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烈士陵园的修缮扩建。
与此同时,王坪新村的建设也同步推进。以打造“红区第一村”为目标,巴山新居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建设和新村管理管护等建设内容陆续实施完成。
2019年10月,烈士陵园启动整体提升工程。如今,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安静,气势恢宏。陵园自2012年修缮开园至2020年年底,已累计接待海内外人士600余万人次。
烈士魂有归处,更有虔诚守护人。
1994年秋,王建刚接过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烈士陵园第二代义务守墓人,他讲的“微党课”常常让瞻仰者泪流满面。
在烈士陵园,除了老人守墓讲“微党课”,还有小学生讲红色故事。“我们每年都会从学校海选3~5年级的学生,作为陵园的红色讲解员。”沙溪镇李先念小学的教师李思源介绍,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多年。
精神代代传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奋斗新征程
8月1日清晨,初升的朝阳给大地披上了金纱。62岁的王朝达扛着锄头和铁锹,虔诚地走进红军烈士陵园,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是王坪村村民,如今在陵管局当绿化工人。”
通过新村建设,并依托王坪国家级AAAA级景区创建成功,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在王坪村兴起,村民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致富产业也越做越强。
与王坪村遥遥相对,曾经贫困的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也是一派欣欣向荣。已脱贫户李国芝写在旧房上的“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大字虽歪歪斜斜,依然振奋人心。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正是当年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与20世纪90年代扶贫攻坚中创造的巴中精神一脉相承。
“不忘鲜血洒王坪,何日归去得祭坟。革命传统勇为继,振兴中华慰英灵。”近年来,巴中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巴中脱贫经验。到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巴中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清零;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红军精神代代传,巴山处处换新颜。今天,站在新发展阶段,朝着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既定目标,巴中,必将在红军精神的指引下,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记者 李云良)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