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2年专题 > 行走怀川 纷享焦作 > 怀川味道 > 正文
 
     

    2022年专题

    赵红霞与赵记烩面堂的时光故事
    更新时间:2025/6/13 10:00:16    来源:焦作日报

      在焦作的街头巷尾,若问起哪家烩面让人牵肠挂肚,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提到赵记烩面堂。这家从工业路小面摊成长为城市味觉地标的老店,藏着一位退伍女兵的半生坚守——今年55岁的赵红霞,用军人的利落与手艺人的细腻,将一碗烩面“熬制”成了焦作非遗“活招牌”。

      从军绿色到面汤黄:转身亦是冲锋

      1989年,19岁的赵红霞穿上军装,在军营里淬炼出一身硬气。1992年退伍时,肩章上的星芒尚未褪色,她便一头扎进了自家的烩面摊。清晨的蒸汽与葱花香气,成了她新的“战场”。

      “当兵时学的是服从,回来后发现做面靠的是执着。”说起家传的烩面,赵红霞口中满是骄傲。她的父亲曾是教师,总念叨“做事如育人,得有章法”;母亲干了一辈子餐饮工作,手里的烩面配方藏着焦作的烟火气。从帮厨到掌勺,赵红霞把部队里精益求精的劲头全揉进了面里:和面时水温精确到38℃,醒面时间分秒不差,连熬汤都要精选新鲜的羊棒骨。“就像叠军被要成‘豆腐块’,一碗好烩面,每个细节都得‘立正’。”赵红霞说。

      从铁皮棚到非遗牌:时光“熬煮”的坚守

      1996年,赵红霞正式接手烩面小摊。随着城市的建设,烩面小摊多次辗转进屋成店,如今全市5家店,赵记烩面堂的招牌在焦作餐饮界稳稳立住。2008年,她带着一身胆气开了太行路分店。新店开张那天,不少老顾客带着马扎在门口排队,“就为喝口她熬的汤,吃口她拉的面”。

      说起烩面技艺,赵红霞眼里闪着光:“俺家的面讲究三醒、三揉,面剂子要摔得啪啪响,拉出来的面薄能透光、韧能挂勺。汤头更讲究——羊棒骨在大铁锅里咕嘟一整天,撇油时得像给镜面擦灰一样,半点儿杂质不能留。”2022年,赵记烩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把证书捧回店里时,她悄悄将其挂在了后厨门口。“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该让它亮堂亮堂。”她说。

      如今,看着赵红霞拿出的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的铁皮棚、90年代的木桌椅,2000年后的老店新貌,还有一张赵红霞穿军装的彩照——肩章笔挺,眼神如炬,像极了她现在站在灶台前的模样。食客们常说,吃她家的烩面,能尝出“坚守”的味道:羊肉片是当天现切的,香菜、小葱是清晨采购来的,就连辣椒油都是精心炸制的。“辣得过瘾,香得扎实,跟她这个人一样,实在。”一位食客说。

      从掌勺人到传灯者:一碗面的未来图谱

      “现在年轻人爱吃花样,但老味道不能丢。”赵红霞拍的视频下面有上千条留言,有人说在外地最想的就是这口汤,有人带着孩子来寻找自己小时候的味道。

      去年,赵红霞试着把烩面搬上了网络平台,不断推出视频介绍产品和烩面文化。有人劝她扩大规模搞标准化生产,她却摇头:“非遗的魂在‘手作’,机器能复制形状,复制不了火候里的人情。俺爸当年教学生读书,俺现在做好传承,都是传知识、传手艺,没啥不一样。”

      暮色里的赵记烩面堂飘起袅袅热气,闲暇下来的赵红霞总喜欢站在柜台前看着店内——穿校服的学生捧着碗吸溜面,头发花白的老人用筷子挑起面条细细端详,年轻情侣一边吃面一边轻声细语。她忽然想起40多年前,那个在铁皮棚下剁葱花的清晨,蒸汽模糊了睫毛,却清晰了心里的念头:“当兵时保家卫国,现在守着这碗面,也是守着一座城的念想。”

      从军营到灶台,从青春到华发,赵红霞把“坚守”熬成了最浓的汤头,把“传承”拉成了最韧的面条。这碗带着非遗印记的烩面,不仅是焦作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一个退伍女兵用半生书写的“传承答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揉面、熬汤、笑迎食客,却让老味道在时光里永远热气腾腾。

    记者 陈东明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赵红霞与赵记烩面堂的时光故事
    2025/6/13 10:00:16    来源:焦作日报

      在焦作的街头巷尾,若问起哪家烩面让人牵肠挂肚,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提到赵记烩面堂。这家从工业路小面摊成长为城市味觉地标的老店,藏着一位退伍女兵的半生坚守——今年55岁的赵红霞,用军人的利落与手艺人的细腻,将一碗烩面“熬制”成了焦作非遗“活招牌”。

      从军绿色到面汤黄:转身亦是冲锋

      1989年,19岁的赵红霞穿上军装,在军营里淬炼出一身硬气。1992年退伍时,肩章上的星芒尚未褪色,她便一头扎进了自家的烩面摊。清晨的蒸汽与葱花香气,成了她新的“战场”。

      “当兵时学的是服从,回来后发现做面靠的是执着。”说起家传的烩面,赵红霞口中满是骄傲。她的父亲曾是教师,总念叨“做事如育人,得有章法”;母亲干了一辈子餐饮工作,手里的烩面配方藏着焦作的烟火气。从帮厨到掌勺,赵红霞把部队里精益求精的劲头全揉进了面里:和面时水温精确到38℃,醒面时间分秒不差,连熬汤都要精选新鲜的羊棒骨。“就像叠军被要成‘豆腐块’,一碗好烩面,每个细节都得‘立正’。”赵红霞说。

      从铁皮棚到非遗牌:时光“熬煮”的坚守

      1996年,赵红霞正式接手烩面小摊。随着城市的建设,烩面小摊多次辗转进屋成店,如今全市5家店,赵记烩面堂的招牌在焦作餐饮界稳稳立住。2008年,她带着一身胆气开了太行路分店。新店开张那天,不少老顾客带着马扎在门口排队,“就为喝口她熬的汤,吃口她拉的面”。

      说起烩面技艺,赵红霞眼里闪着光:“俺家的面讲究三醒、三揉,面剂子要摔得啪啪响,拉出来的面薄能透光、韧能挂勺。汤头更讲究——羊棒骨在大铁锅里咕嘟一整天,撇油时得像给镜面擦灰一样,半点儿杂质不能留。”2022年,赵记烩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把证书捧回店里时,她悄悄将其挂在了后厨门口。“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该让它亮堂亮堂。”她说。

      如今,看着赵红霞拿出的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的铁皮棚、90年代的木桌椅,2000年后的老店新貌,还有一张赵红霞穿军装的彩照——肩章笔挺,眼神如炬,像极了她现在站在灶台前的模样。食客们常说,吃她家的烩面,能尝出“坚守”的味道:羊肉片是当天现切的,香菜、小葱是清晨采购来的,就连辣椒油都是精心炸制的。“辣得过瘾,香得扎实,跟她这个人一样,实在。”一位食客说。

      从掌勺人到传灯者:一碗面的未来图谱

      “现在年轻人爱吃花样,但老味道不能丢。”赵红霞拍的视频下面有上千条留言,有人说在外地最想的就是这口汤,有人带着孩子来寻找自己小时候的味道。

      去年,赵红霞试着把烩面搬上了网络平台,不断推出视频介绍产品和烩面文化。有人劝她扩大规模搞标准化生产,她却摇头:“非遗的魂在‘手作’,机器能复制形状,复制不了火候里的人情。俺爸当年教学生读书,俺现在做好传承,都是传知识、传手艺,没啥不一样。”

      暮色里的赵记烩面堂飘起袅袅热气,闲暇下来的赵红霞总喜欢站在柜台前看着店内——穿校服的学生捧着碗吸溜面,头发花白的老人用筷子挑起面条细细端详,年轻情侣一边吃面一边轻声细语。她忽然想起40多年前,那个在铁皮棚下剁葱花的清晨,蒸汽模糊了睫毛,却清晰了心里的念头:“当兵时保家卫国,现在守着这碗面,也是守着一座城的念想。”

      从军营到灶台,从青春到华发,赵红霞把“坚守”熬成了最浓的汤头,把“传承”拉成了最韧的面条。这碗带着非遗印记的烩面,不仅是焦作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一个退伍女兵用半生书写的“传承答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揉面、熬汤、笑迎食客,却让老味道在时光里永远热气腾腾。

    记者 陈东明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