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2年专题 > 强国复兴有我 > 正文

2022年专题

让工业遗址“火色”起来
更新时间:2024/12/2 15:26:25    来源:焦作日报

  这是一段伴随着阵痛的记忆。

  2008年初夏的一天,窑炉在燃烧,机器在轰鸣,工人像往常一样在上班。然而,突如其来的破产,让一座始建于1957年、曾创造河南乃至中国陶瓷产业辉煌历史的老陶瓷厂,猛然按下厂区“静止键”。

  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走进原焦作陶瓷三厂厂区,仿佛进入时空隧道:黑板报上,2008年“心系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光荣榜,记录着工人为汶川捐款2377元;白坯库里,一层一层整齐地摆放着加工中的杯子;东原料泥房内,悬挂着有年代感的红底白字宣传条幅……这里成为焦作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陶瓷工业遗址。

  今年6月份以来,市南水北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南水北调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以及省市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立足原焦作陶瓷三厂工业遗址,深挖厚重的焦作陶瓷历史文化,以“工业里的乡愁,灯火里的陶三”为设计定位,总投资3亿元,重启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2025年元旦,该项目(一期)将建成开园。

  寻根陶瓷文化——

  续写“火色焦作”新篇章

  “火色,原本是古怀川人对陶瓷烧窑师傅的尊称。演变成民间俗语后,人们用它形容焦作陶瓷业千年兴旺发达史,恰如其分!”11月28日,我市文化达人、网名“火色”的陶瓷文化研究专家宋安平说。

  此时,地处焦辉路南侧、富康路西侧的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工地内,宋安平参与设计的焦作陶瓷博物馆仍在布展,并将“火色焦作”作为重要篇章;我市著名雕塑家薛骏猷已创作完成“中华陶圣”宁封子雕塑,即将亮相园区中心修建的宁封子广场,打造中国陶瓷朝圣地;我市天目瓷省级非遗传人柯君丽在布置她的“大师工坊”……

  在这些文化学者、非遗传人看来,建设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适逢其时、意义非凡——

  亟待保护的工业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该项目对于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亟待填补的文化空白。从窑神宁封子到汉代陶仓楼再到北宋的当阳峪,焦作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我市已发现60余处古代窑址遗存。现代焦作陶瓷从陶一陶二到陶三陶四再到陶五陶六,形成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以文为魂,大力推进“工业考古”,赓续焦作陶瓷文化势在必行。

  亟待落实的城市更新。作为河南省公布的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用地105.27亩,摒弃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强化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促进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项目对于盘活资源,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弥补城区文旅短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拉长焦作文旅产业链条等,均有重要意义。

  汇集百家之长——

  让“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道理虽明,行动却难。

  如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让工业遗址活起来、火起来,变文旅“流量”为产业“增量”,向市委、市政府和焦作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市南水北调公司接到任务后,怀着对文化敬畏的精神、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照国家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可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组织国家、省、市级陶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及陶瓷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调研,并召开相关座谈会10余次。

  完成厂区实物资料、陶瓷收集分类工作,共收集实物资料5000余份、陶瓷30000余件。

  该公司对接国内外30余个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实地调研,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立足主导地位,并非一包了之,该公司综合各方思想、吸收百家之长,组织上百次会议研讨,仅节省设计费用就达2000多万元……

  最终,一个彰显地域特色、凝聚大师智慧、全国独一无二的设计蓝图出炉了——

  利用原厂区中心空地打造“宁封子广场”。焦作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首次创作宁封子人物雕塑并立于广场之中,为园区注入文化灵魂。

  将园区南侧原注浆窑约4400平方米区域改造为焦作市陶瓷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焦作陶瓷文化脉络。

  将原厂区办公楼约6000平方米区域改造成焦作市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对标四星级的高端商务酒店;将原厂区西原料球磨车间、配料房、工艺楼约5000平方米区域改造为陶三(建业)大食堂,模拟陶三昔日生产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

  此外,将园区西侧原瓷库、石膏房、注浆窑等改造成大师工坊、古玩市场、电商直播基地、游客服务中心与陶瓷非遗展销大厅……

  未来,老陶三将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美丽蝶变,在强烈的新旧对比中,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把工地当考场——

  打造精品工程惠及人民群众

  建筑年代久远,结构错综复杂,工期十分有限,改造工程压力重重。

  近半年来,为履行承诺,实现2025年元旦开园、向全市人民献礼的目标,市南水北调公司董事长王东带领公司其他负责人一线指挥、现场办公,解决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

  交叉作业难管理。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有10余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对此,组建工作专班,形成“每日一碰头、每日一开会”工作模式。每天7时30分,王东按时检查各重点项目上工人数,梳理当日施工内容;当日20时,召开总结会,解决当日存在问题,协调各交叉施工作业问题。

  房屋老旧无图纸。项目区大部分房屋为上世纪80年代建成,建筑老旧且结构复杂、没有原厂施工图纸,以至于加固改造施工不确定因素多,施工难度极大。对此,科学优化工程管理程序,当天出现的技术问题当天研究解决,简单问题洽商由设计单位当天回复做法,同步跟进工作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复杂问题由设计单位当天领走,二日内补充图纸做法。

  施工环境受限制。项目区各单体楼大部分为老工业厂房,内部存在大量设施设备需进行搬移、拆除,并且厂区内存在大量造型优美树木、具备保留价值的管道和支架等。为此,该公司提前介入,提早搬移拆除影响施工设备、基础,提前对造型树木、保留构筑物进行保护,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此外,材料认样难、保护细节多、安全风险高……该公司以科学管理和创新精神破解了一系列难题,为我市乃至全国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例如,该公司下属资产公司董事长冯伟因劳累病倒。然而,他坚持7时30分赶到工地安排工作后才去医院输液,从医院出来又立即奔赴施工一线。上级领导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推辞说:“让我在工地,心里才踏实!”正是靠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原计划6个月的酒店装修,提前3个月完工;陶三大食堂装修原定100天工期,压缩到50天……

  王东说,他们将工程建设作为迎难而上的战场、练兵比武的赛场、检验作风的考场,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廉洁工程,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为我市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城市贡献更大国企力量。

记者 李晓军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让工业遗址“火色”起来
    2024/12/2 15:26:25    来源:焦作日报

      这是一段伴随着阵痛的记忆。

      2008年初夏的一天,窑炉在燃烧,机器在轰鸣,工人像往常一样在上班。然而,突如其来的破产,让一座始建于1957年、曾创造河南乃至中国陶瓷产业辉煌历史的老陶瓷厂,猛然按下厂区“静止键”。

      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走进原焦作陶瓷三厂厂区,仿佛进入时空隧道:黑板报上,2008年“心系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光荣榜,记录着工人为汶川捐款2377元;白坯库里,一层一层整齐地摆放着加工中的杯子;东原料泥房内,悬挂着有年代感的红底白字宣传条幅……这里成为焦作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陶瓷工业遗址。

      今年6月份以来,市南水北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南水北调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以及省市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立足原焦作陶瓷三厂工业遗址,深挖厚重的焦作陶瓷历史文化,以“工业里的乡愁,灯火里的陶三”为设计定位,总投资3亿元,重启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2025年元旦,该项目(一期)将建成开园。

      寻根陶瓷文化——

      续写“火色焦作”新篇章

      “火色,原本是古怀川人对陶瓷烧窑师傅的尊称。演变成民间俗语后,人们用它形容焦作陶瓷业千年兴旺发达史,恰如其分!”11月28日,我市文化达人、网名“火色”的陶瓷文化研究专家宋安平说。

      此时,地处焦辉路南侧、富康路西侧的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工地内,宋安平参与设计的焦作陶瓷博物馆仍在布展,并将“火色焦作”作为重要篇章;我市著名雕塑家薛骏猷已创作完成“中华陶圣”宁封子雕塑,即将亮相园区中心修建的宁封子广场,打造中国陶瓷朝圣地;我市天目瓷省级非遗传人柯君丽在布置她的“大师工坊”……

      在这些文化学者、非遗传人看来,建设焦作市陶三文化艺术园项目适逢其时、意义非凡——

      亟待保护的工业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该项目对于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亟待填补的文化空白。从窑神宁封子到汉代陶仓楼再到北宋的当阳峪,焦作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我市已发现60余处古代窑址遗存。现代焦作陶瓷从陶一陶二到陶三陶四再到陶五陶六,形成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以文为魂,大力推进“工业考古”,赓续焦作陶瓷文化势在必行。

      亟待落实的城市更新。作为河南省公布的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用地105.27亩,摒弃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强化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促进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项目对于盘活资源,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弥补城区文旅短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拉长焦作文旅产业链条等,均有重要意义。

      汇集百家之长——

      让“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道理虽明,行动却难。

      如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让工业遗址活起来、火起来,变文旅“流量”为产业“增量”,向市委、市政府和焦作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市南水北调公司接到任务后,怀着对文化敬畏的精神、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照国家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可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组织国家、省、市级陶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及陶瓷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调研,并召开相关座谈会10余次。

      完成厂区实物资料、陶瓷收集分类工作,共收集实物资料5000余份、陶瓷30000余件。

      该公司对接国内外30余个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实地调研,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立足主导地位,并非一包了之,该公司综合各方思想、吸收百家之长,组织上百次会议研讨,仅节省设计费用就达2000多万元……

      最终,一个彰显地域特色、凝聚大师智慧、全国独一无二的设计蓝图出炉了——

      利用原厂区中心空地打造“宁封子广场”。焦作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首次创作宁封子人物雕塑并立于广场之中,为园区注入文化灵魂。

      将园区南侧原注浆窑约4400平方米区域改造为焦作市陶瓷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焦作陶瓷文化脉络。

      将原厂区办公楼约6000平方米区域改造成焦作市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对标四星级的高端商务酒店;将原厂区西原料球磨车间、配料房、工艺楼约5000平方米区域改造为陶三(建业)大食堂,模拟陶三昔日生产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

      此外,将园区西侧原瓷库、石膏房、注浆窑等改造成大师工坊、古玩市场、电商直播基地、游客服务中心与陶瓷非遗展销大厅……

      未来,老陶三将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美丽蝶变,在强烈的新旧对比中,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把工地当考场——

      打造精品工程惠及人民群众

      建筑年代久远,结构错综复杂,工期十分有限,改造工程压力重重。

      近半年来,为履行承诺,实现2025年元旦开园、向全市人民献礼的目标,市南水北调公司董事长王东带领公司其他负责人一线指挥、现场办公,解决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

      交叉作业难管理。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有10余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对此,组建工作专班,形成“每日一碰头、每日一开会”工作模式。每天7时30分,王东按时检查各重点项目上工人数,梳理当日施工内容;当日20时,召开总结会,解决当日存在问题,协调各交叉施工作业问题。

      房屋老旧无图纸。项目区大部分房屋为上世纪80年代建成,建筑老旧且结构复杂、没有原厂施工图纸,以至于加固改造施工不确定因素多,施工难度极大。对此,科学优化工程管理程序,当天出现的技术问题当天研究解决,简单问题洽商由设计单位当天回复做法,同步跟进工作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复杂问题由设计单位当天领走,二日内补充图纸做法。

      施工环境受限制。项目区各单体楼大部分为老工业厂房,内部存在大量设施设备需进行搬移、拆除,并且厂区内存在大量造型优美树木、具备保留价值的管道和支架等。为此,该公司提前介入,提早搬移拆除影响施工设备、基础,提前对造型树木、保留构筑物进行保护,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此外,材料认样难、保护细节多、安全风险高……该公司以科学管理和创新精神破解了一系列难题,为我市乃至全国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例如,该公司下属资产公司董事长冯伟因劳累病倒。然而,他坚持7时30分赶到工地安排工作后才去医院输液,从医院出来又立即奔赴施工一线。上级领导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推辞说:“让我在工地,心里才踏实!”正是靠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原计划6个月的酒店装修,提前3个月完工;陶三大食堂装修原定100天工期,压缩到50天……

      王东说,他们将工程建设作为迎难而上的战场、练兵比武的赛场、检验作风的考场,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廉洁工程,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众,为我市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城市贡献更大国企力量。

    记者 李晓军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