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2年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正文

2022年专题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牢记嘱托 遵义花茂村抒写“两山”创新实践新答卷
更新时间:2023-8-17 10:48:51    来源:众望新闻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万物丰茂、清风徐徐……漫步在遵义市花茂村,鸟语蝉鸣不绝于耳,令人心旷神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贵州考察,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擘画发展路径,叮嘱贵州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指示贵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花茂,就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深深足迹。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看望当地村民。听着当地干部的介绍,看着漂亮整洁的民居,怒放在乡村小径上的鲜花,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听取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克刚发言后指出:“要借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会议期间,潘克刚将花茂村鸟瞰照片赠送给总书记,总书记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充分肯定了花茂村的发展。

  如何留住美丽乡愁?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行到底!”这是花茂“不变”的回答。

  花茂村村民张胜迪,就是践行者和受益者之一。

  1999年,26岁的张胜迪外出打工。“但我一直忘不了在花茂村度过的童年。”虽然身在外地,但张胜迪一直心系家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播州区文体广新局一名干部建议张胜迪回花茂村创业。“现在花茂的生态越来越好,来花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构树皮造纸是花茂传承千百年的工艺,你把家传的古法造纸技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一定能有大发展!”

  2016年7月,张胜迪通过“凤还巢”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家乡,开起一家名叫“花茂人家”的作坊,主营古法造纸创新体验和相关产品生产销售。“游客会把这些产品带回去。通过旅游,我们让这张传统的纸焕发了新的生机。”张胜迪说。

  更让张胜迪感觉踏实的是,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多:“这些年,许多村民都返乡创业了。”

  说起这几年的好日子,母先才感叹“做梦都能笑醒”。

  母先才祖祖辈辈都从事手工土陶制作,他是家中的第四代传承人。“花茂村的手艺人过去习惯用土窑烧陶罐,不仅污染大,破损率还很高,效益不明显。”

  党的十八大后,昔日贫困荒芜的黔北小村凭借“美丽乡愁”这一品牌,已然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母先才看准商机,在花茂村建起土陶馆,把原来的土窑改成了现在更加环保的电窑,没有了滚滚浓烟,合格率也从原来的80%升到了99%左右。

  “在传承土陶技艺文化的同时,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呢。”母先才将土陶体验、土陶制品售卖、餐饮、旅游等产业结合,生意越来越好,“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花茂的“变”,是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的系统之变。

  2019年花茂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163元。

  2015年以来,花茂村农户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电商6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乡村旅游带动就业300余人。全村累计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91亿元。

  2022年末,花茂村森林覆盖率达6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全面达标,综合环境质量处于全省前列,摆脱过去“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面貌。

  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种植大户11户,养殖大户3户,致富带头人7人,规模以上企业2家。

  围绕“两山”实践基地建设目标,花茂村还制定了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等层面的20项指标,并从绿水青山守护、金山银山转化、“两山”机制建设三方面入手,先后建设起河道治理工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创业创新培训等13项重点工程项目。

  花茂村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乡愁文化+”“绿色产业+”的发展实践,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红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等称号,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树立了“花茂样本”。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昔日的“荒茅田”,如今花繁叶茂。

  借绿水青山,助乡村振兴,化金山银山。花茂村,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以实干为笔,书写着“两山”创新实践新答卷。

文章编辑:李灿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牢记嘱托 遵义花茂村抒写“两山”创新实践新答卷
2023-8-17 10:48:51    来源:众望新闻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万物丰茂、清风徐徐……漫步在遵义市花茂村,鸟语蝉鸣不绝于耳,令人心旷神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贵州考察,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擘画发展路径,叮嘱贵州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指示贵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花茂,就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深深足迹。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看望当地村民。听着当地干部的介绍,看着漂亮整洁的民居,怒放在乡村小径上的鲜花,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听取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克刚发言后指出:“要借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会议期间,潘克刚将花茂村鸟瞰照片赠送给总书记,总书记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充分肯定了花茂村的发展。

  如何留住美丽乡愁?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行到底!”这是花茂“不变”的回答。

  花茂村村民张胜迪,就是践行者和受益者之一。

  1999年,26岁的张胜迪外出打工。“但我一直忘不了在花茂村度过的童年。”虽然身在外地,但张胜迪一直心系家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播州区文体广新局一名干部建议张胜迪回花茂村创业。“现在花茂的生态越来越好,来花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构树皮造纸是花茂传承千百年的工艺,你把家传的古法造纸技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一定能有大发展!”

  2016年7月,张胜迪通过“凤还巢”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家乡,开起一家名叫“花茂人家”的作坊,主营古法造纸创新体验和相关产品生产销售。“游客会把这些产品带回去。通过旅游,我们让这张传统的纸焕发了新的生机。”张胜迪说。

  更让张胜迪感觉踏实的是,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多:“这些年,许多村民都返乡创业了。”

  说起这几年的好日子,母先才感叹“做梦都能笑醒”。

  母先才祖祖辈辈都从事手工土陶制作,他是家中的第四代传承人。“花茂村的手艺人过去习惯用土窑烧陶罐,不仅污染大,破损率还很高,效益不明显。”

  党的十八大后,昔日贫困荒芜的黔北小村凭借“美丽乡愁”这一品牌,已然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母先才看准商机,在花茂村建起土陶馆,把原来的土窑改成了现在更加环保的电窑,没有了滚滚浓烟,合格率也从原来的80%升到了99%左右。

  “在传承土陶技艺文化的同时,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呢。”母先才将土陶体验、土陶制品售卖、餐饮、旅游等产业结合,生意越来越好,“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花茂的“变”,是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的系统之变。

  2019年花茂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163元。

  2015年以来,花茂村农户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电商6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乡村旅游带动就业300余人。全村累计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91亿元。

  2022年末,花茂村森林覆盖率达6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全面达标,综合环境质量处于全省前列,摆脱过去“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面貌。

  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种植大户11户,养殖大户3户,致富带头人7人,规模以上企业2家。

  围绕“两山”实践基地建设目标,花茂村还制定了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等层面的20项指标,并从绿水青山守护、金山银山转化、“两山”机制建设三方面入手,先后建设起河道治理工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创业创新培训等13项重点工程项目。

  花茂村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乡愁文化+”“绿色产业+”的发展实践,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红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等称号,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树立了“花茂样本”。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昔日的“荒茅田”,如今花繁叶茂。

  借绿水青山,助乡村振兴,化金山银山。花茂村,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以实干为笔,书写着“两山”创新实践新答卷。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