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题
在马村区安阳城街道东马村,一个嘹亮的声音穿透时空,回荡在村庄与田野之间。这是唢呐的声音,一种承载着千年文化与情感的乐器。今年69岁的刘元明站在院子里,手中的唢呐在阳光下泛着铜光。刘元明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用大半辈子的坚守,谱写着传统音乐传承的新篇章。
唢呐,这件源自波斯、扎根中国的古老乐器,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千年。它既是婚丧嫁娶的礼乐之器,也是田间地头的娱乐之音。刘元明用独特的“借孔超吹法”,让唢呐声连绵不绝,演绎着田间地头的喜怒哀乐。如今,他已经培养出了第四代的传承人史萌芽和赵新杰。
刘元明的老家在安徽省宿州市,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刘元明两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人到我市落户。
小时候,刘元明对父亲吹唢呐的印象很深。虽然父亲背负繁重的生活负担,但他只要有空,就会带着唢呐到附近的山头吹上几曲。一阵阵唢呐声,表达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也传递了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岁那年,父亲要求刘元明跟着一起学习唢呐。刚开始刘元明有些抗拒,在他看来,吹唢呐在当时并不是很有面子的行当,会被别人笑话。但在父亲的劝导下,刘元明还是坚持学习了起来。“唢呐的穿透力太大了,我害怕扰民,就钻进红薯窖里练习,那里面缺氧,我会吹一会儿上来透透气,再继续吹。”回忆自己刻苦练习唢呐的经历,刘元明历历在目。就这样,他成了红薯窖里“吹”出的唢呐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流行音乐的冲击,传统唢呐艺术一度陷入低谷。“那时候,一场红白喜事只能挣几十元,很多艺人不得不改行。”刘元明回忆道。但他始终坚信,唢呐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能就此消亡。刘元明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收人不到300元,一台录音机的价格为450元。当他说出自己想买录音机的想法时,全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最后,我贷款买了一台录音机。”刘元明说。
刘元明为了摸索到好听的唢呐曲调。每当村里有婚丧嫁娶、主家请民间艺人到现场助阵的时候,他都躲在远处偷录,再跑回家不停地听回放写出乐谱。用这种笨方法,刘元明跑遍了周边县(市、区),记录了满满几大本流传在民间的怀梆戏、二夹弦调子,并把它们改编成唢呐曲调。刘元明反复练习、揣摩,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他的曲调本子已经泛黄,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正是他对于唢呐的热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唢呐,刘元明走遍各大院校,向专业老师学习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曲牌。他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音乐教育相结合。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古老艺术。如今,刘元明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弟子,其中不乏重点音乐院校的学生。他的徒弟们不仅在国家、省、市级的唢呐赛事上屡获金奖,还将唢呐带到了央视。在“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直播活动中,唢呐独特的音色征服了无数观众。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刘元明说。他正在尝试将唢呐与现代音乐形式融合,创作出既传统又时尚的新作品。
夕阳西下,刘元明再次吹响唢呐。高亢嘹亮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艺术的传承故事。这声音,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
记者 李 征 见习记者 卫若凡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在马村区安阳城街道东马村,一个嘹亮的声音穿透时空,回荡在村庄与田野之间。这是唢呐的声音,一种承载着千年文化与情感的乐器。今年69岁的刘元明站在院子里,手中的唢呐在阳光下泛着铜光。刘元明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用大半辈子的坚守,谱写着传统音乐传承的新篇章。
唢呐,这件源自波斯、扎根中国的古老乐器,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千年。它既是婚丧嫁娶的礼乐之器,也是田间地头的娱乐之音。刘元明用独特的“借孔超吹法”,让唢呐声连绵不绝,演绎着田间地头的喜怒哀乐。如今,他已经培养出了第四代的传承人史萌芽和赵新杰。
刘元明的老家在安徽省宿州市,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刘元明两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人到我市落户。
小时候,刘元明对父亲吹唢呐的印象很深。虽然父亲背负繁重的生活负担,但他只要有空,就会带着唢呐到附近的山头吹上几曲。一阵阵唢呐声,表达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也传递了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岁那年,父亲要求刘元明跟着一起学习唢呐。刚开始刘元明有些抗拒,在他看来,吹唢呐在当时并不是很有面子的行当,会被别人笑话。但在父亲的劝导下,刘元明还是坚持学习了起来。“唢呐的穿透力太大了,我害怕扰民,就钻进红薯窖里练习,那里面缺氧,我会吹一会儿上来透透气,再继续吹。”回忆自己刻苦练习唢呐的经历,刘元明历历在目。就这样,他成了红薯窖里“吹”出的唢呐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流行音乐的冲击,传统唢呐艺术一度陷入低谷。“那时候,一场红白喜事只能挣几十元,很多艺人不得不改行。”刘元明回忆道。但他始终坚信,唢呐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能就此消亡。刘元明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收人不到300元,一台录音机的价格为450元。当他说出自己想买录音机的想法时,全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最后,我贷款买了一台录音机。”刘元明说。
刘元明为了摸索到好听的唢呐曲调。每当村里有婚丧嫁娶、主家请民间艺人到现场助阵的时候,他都躲在远处偷录,再跑回家不停地听回放写出乐谱。用这种笨方法,刘元明跑遍了周边县(市、区),记录了满满几大本流传在民间的怀梆戏、二夹弦调子,并把它们改编成唢呐曲调。刘元明反复练习、揣摩,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他的曲调本子已经泛黄,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正是他对于唢呐的热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唢呐,刘元明走遍各大院校,向专业老师学习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曲牌。他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音乐教育相结合。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古老艺术。如今,刘元明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弟子,其中不乏重点音乐院校的学生。他的徒弟们不仅在国家、省、市级的唢呐赛事上屡获金奖,还将唢呐带到了央视。在“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直播活动中,唢呐独特的音色征服了无数观众。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刘元明说。他正在尝试将唢呐与现代音乐形式融合,创作出既传统又时尚的新作品。
夕阳西下,刘元明再次吹响唢呐。高亢嘹亮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艺术的传承故事。这声音,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
记者 李 征 见习记者 卫若凡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