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跃与《焦作日报》的温情故事
2023年专题
张飞跃。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30年风雨春秋,30年笔耕不辍,30年相依相伴。
在《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作为《焦作日报》首届“金牌读者”的张飞跃,利用休息日从鹤壁赶回焦作接受记者专访。
如今在异地工作的张飞跃,早已把自己视为《焦作日报》的挚友故交。“我的家乡我的报。无论走多远,我都牵挂着《焦作日报》的发展。”张飞跃的思绪飘回30年前。那是1993年,他第一次以通讯员的身份向《焦作日报》投稿,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
墨香似有魔力,催人奋笔疾书。
从1994年开始,张飞跃的文章便在《焦作日报》频频露面,从“豆腐块”到“大篇幅”,从参与稿件撰写到策划助力《焦作日报·城乡金融专刊》创刊,从敏锐挖掘行业新闻热点到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平台,从讲述心灵感悟到“登陆”《焦作日报》头版诉说自己的党报情怀……
一张党报,一生相伴;一世情缘,一路走来。
如今,张飞跃担任中国农业银行鹤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任鹤壁市银行业协会会长,还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日前,以生花妙笔与《焦作日报》相互成就的他走进焦作日报社,提到的高频关键词是“感恩”。
张飞跃说,他与《焦作日报》的情缘,可谓相知相伴、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即便2014年调到外地工作,他依然时刻关注《焦作日报》。
“第一层感恩,是《焦作日报》引领我与各级党报结缘。”打开张飞跃带来的密封袋,里面是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党报、党刊。细心的他,在袋子里还放着防腐剂。
点滴细节,足见珍爱。
以《焦作日报》为源,张飞跃采写的大量金融类通讯报道,先后刊登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实现了从“小报”走上“大报”的梦想。
阅读党报、收集党报;学好党报、用好党报。
张飞跃坦言,梦想的“根”,就在《焦作日报》。
“在我心中,《焦作日报》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水平高、大格局、积极向上。”张飞跃说,是感恩也是庆幸,庆幸最初与《焦作日报》的相遇。
“第二层感恩,《焦作日报》伴我成长,助我人生幸福。”几十年来,张飞跃不忘初心的成长之路上铭刻着《焦作日报》的印记。
“1996年传媒业还不发达,央视《新闻联播》能报道我们一个行业新闻,那时在全市的震动是特别大的。”张飞跃说。
这篇行业新闻报道的源头在哪儿?张飞跃说,正是《焦作日报》。
那一年,在焦作农行工作的张飞跃和同事发现该行“盘活沉淀资金创新路”的新闻点,经《焦作日报》深挖报道,最终引起央视关注,引发全国聚焦。
“当年没有智能设备,节目快开播时我在外地出差,我知道焦作日报社总编室有一台设备可以留存电视画面,便赶紧给报社打电话,报社领导当即表态支持……”张飞跃说。
工作中和报社“牵手”的点滴总是难忘的,生活中美好的记忆也不时见诸报端。“我把登报的文章读给家人听,家人从报纸上也读懂了我,分享着我的喜悦和幸福。”张飞跃说。
“第三层感恩,《焦作日报》让我的‘焦作情结’持久永固。”张飞跃说。虽然外出工作多年,但他家在焦作、根在焦作,《焦作日报》也是他心中的“家报”。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村是他的故乡,报上的墨香,总让在外工作的他感到浓浓的乡愁。
这张“家报”的墨香中有亲情。张飞跃说,焦作日报社的一届届领导、编辑、记者不单是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亲人。
这张“家报”的墨香中有乡情。“《焦作日报》以媒体融合之力,为焦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故乡下伏头村近年来发生巨大变化,已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这背后也是《焦作日报》一次次拿出版面、策划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张飞跃说。
三层感恩,一世相伴,永生难忘。在《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张飞跃最想表达“情深义重”四个字,也诚挚祝福《焦作日报》越办越好。
记者 杜挺勇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张飞跃。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30年风雨春秋,30年笔耕不辍,30年相依相伴。
在《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作为《焦作日报》首届“金牌读者”的张飞跃,利用休息日从鹤壁赶回焦作接受记者专访。
如今在异地工作的张飞跃,早已把自己视为《焦作日报》的挚友故交。“我的家乡我的报。无论走多远,我都牵挂着《焦作日报》的发展。”张飞跃的思绪飘回30年前。那是1993年,他第一次以通讯员的身份向《焦作日报》投稿,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
墨香似有魔力,催人奋笔疾书。
从1994年开始,张飞跃的文章便在《焦作日报》频频露面,从“豆腐块”到“大篇幅”,从参与稿件撰写到策划助力《焦作日报·城乡金融专刊》创刊,从敏锐挖掘行业新闻热点到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平台,从讲述心灵感悟到“登陆”《焦作日报》头版诉说自己的党报情怀……
一张党报,一生相伴;一世情缘,一路走来。
如今,张飞跃担任中国农业银行鹤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任鹤壁市银行业协会会长,还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日前,以生花妙笔与《焦作日报》相互成就的他走进焦作日报社,提到的高频关键词是“感恩”。
张飞跃说,他与《焦作日报》的情缘,可谓相知相伴、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即便2014年调到外地工作,他依然时刻关注《焦作日报》。
“第一层感恩,是《焦作日报》引领我与各级党报结缘。”打开张飞跃带来的密封袋,里面是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党报、党刊。细心的他,在袋子里还放着防腐剂。
点滴细节,足见珍爱。
以《焦作日报》为源,张飞跃采写的大量金融类通讯报道,先后刊登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实现了从“小报”走上“大报”的梦想。
阅读党报、收集党报;学好党报、用好党报。
张飞跃坦言,梦想的“根”,就在《焦作日报》。
“在我心中,《焦作日报》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水平高、大格局、积极向上。”张飞跃说,是感恩也是庆幸,庆幸最初与《焦作日报》的相遇。
“第二层感恩,《焦作日报》伴我成长,助我人生幸福。”几十年来,张飞跃不忘初心的成长之路上铭刻着《焦作日报》的印记。
“1996年传媒业还不发达,央视《新闻联播》能报道我们一个行业新闻,那时在全市的震动是特别大的。”张飞跃说。
这篇行业新闻报道的源头在哪儿?张飞跃说,正是《焦作日报》。
那一年,在焦作农行工作的张飞跃和同事发现该行“盘活沉淀资金创新路”的新闻点,经《焦作日报》深挖报道,最终引起央视关注,引发全国聚焦。
“当年没有智能设备,节目快开播时我在外地出差,我知道焦作日报社总编室有一台设备可以留存电视画面,便赶紧给报社打电话,报社领导当即表态支持……”张飞跃说。
工作中和报社“牵手”的点滴总是难忘的,生活中美好的记忆也不时见诸报端。“我把登报的文章读给家人听,家人从报纸上也读懂了我,分享着我的喜悦和幸福。”张飞跃说。
“第三层感恩,《焦作日报》让我的‘焦作情结’持久永固。”张飞跃说。虽然外出工作多年,但他家在焦作、根在焦作,《焦作日报》也是他心中的“家报”。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村是他的故乡,报上的墨香,总让在外工作的他感到浓浓的乡愁。
这张“家报”的墨香中有亲情。张飞跃说,焦作日报社的一届届领导、编辑、记者不单是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亲人。
这张“家报”的墨香中有乡情。“《焦作日报》以媒体融合之力,为焦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故乡下伏头村近年来发生巨大变化,已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这背后也是《焦作日报》一次次拿出版面、策划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张飞跃说。
三层感恩,一世相伴,永生难忘。在《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张飞跃最想表达“情深义重”四个字,也诚挚祝福《焦作日报》越办越好。
记者 杜挺勇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