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报怀川》 > 正文

2023年专题

河南粮里焦作“芯”
更新时间:2023-4-20 9:51:51    来源:焦作日报

 麦穗在蔚蓝天空下摇曳,微风送来收获的味道。

仲夏的焦作,黄河与太行山之间辽阔的原野上麦浪翻滚,涌动着丰收的热望。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早在2017年,曾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的郭天财就曾对焦作小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进行过“精准点评”。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焦作,素有“中国小麦之都”的称号,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和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粮食单产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在大山大河之间广袤的怀庆牛角川“黑土地”上,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超过66666.67公顷,在河南省“四分天下有其一”,优质麦种种植面积更是占据全国冬麦区1/10强。可以说,国人饭碗里的优质“河南粮”,一直都有源自焦作土地的非凡贡献,一直隐藏着焦作“芯”。

2022年,修武县东黄村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981.1公斤,再度刷新全国纪录。近10年来,始终保持粮食高产优势的焦作,先后创造了30多项全国小麦高产纪录。特别是2022年夏粮生产,平均亩产达到523.25公斤的焦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年年高产,今又高产,焦作小麦多年来屡创传奇的背后,是小麦种业“芯片”在焦作一代又一代“农民育种专家”和专业科研团队手中的接力创新,也是焦作农业农村部门立足“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奉献担当。

一粒麦种,从培育到种植,从收割到加工,在焦作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提升之路中,可以完成一次“全链条旅行”。这种“全链条旅行”所依托的,正是焦作数十年来构建的麦种培育科技创新体系。

位于焦作市温县的河南平安种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经创下温县麦种“卖全国”的奇迹。依托“平安种业星创天地”国家级众创平台,平安种业将乘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单倍体育种、分子育种以及离子束辐射育种技术,为焦作小麦的科技“芯”注入更多创新元素。类似平安种业这样的创新探索,正在焦作近百家小麦育种企业的试验田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麦种传奇”,也书写着焦作的“麦田奇迹”——

近5年来,全市通过国家审定小麦品种11个、通过省审定小麦品种43个,年产优质小麦种子5亿公斤左右,辐射销售整个黄淮海冬麦区,年推广面积在233万公顷以上。

不仅如此,焦作还建成高标准农田153533.3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5%,高标准农田占比居全省前列;2023年4266.67公顷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焦作市可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2022年年底,焦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前8年完成国家建设目标,全市耕地质量等级位居全省第二。

2022年秋,小麦播种时节,记者在修武县农田里,见证了“麦种打擂台”的经典一幕。来自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全国各地的优质麦种,纷纷选择来这里试验种植,不仅激发了种子的更多“潜能”,也为这些优质麦种在全国种植,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焦作经验”。

多年来奔波在田间地头“深耕农业”的“板凳专家”、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法谊说,全国冬麦区创造很多高产纪录的优质麦种,都曾在焦作的试验田中完美亮相,焦作正在成为各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潜力的“试验场”、各级栽培专家验证新技术效果的“数据库”——这也正是焦作农业农村系统对全国粮食稳定生产的“隐形贡献”。

2023年4月3日,杨法谊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谈了对“藏粮于技”的独到见解。

他说,要想高产,种子先行,焦作率先试种“中麦875”“百农418”等小麦新品种,实打实收亩产多次破全国纪录。不仅如此,焦作还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10多家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播种方式上,焦作从实践中总结出多施各类农家肥、普用土壤调理菌、定产测土施底肥等“小麦高产八句话”,还针对一线农户推广“甩手横撒施肥法”“微灌补墒苗齐法”等听得懂、用得上的“好方子”,为焦作小麦的高产贡献了源于垄亩之间的种植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党的二十大精神正在焦作落地生根。市委书记葛巧红表示,焦作有信心、有决心把小麦育种、小麦高产攻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新贡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焦作有“芯”。

如此之“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农民育种专家”和科研团队扎根麦田的“赤子之心”,来自于焦作农业农村系统执着于科技赋能高产的“科学痴心”,更来自于焦作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推广种业联盟发展模式,努力建成“种业强市”的坚定信心。

又一年丰收在望,怀川无限精彩在良田。

精彩焦作,小麦之“芯”让国人饭碗端得更放心!

记者 冯新瑞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粮里焦作“芯”
    2023-4-20 9:51:51    来源:焦作日报

     麦穗在蔚蓝天空下摇曳,微风送来收获的味道。

    仲夏的焦作,黄河与太行山之间辽阔的原野上麦浪翻滚,涌动着丰收的热望。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早在2017年,曾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的郭天财就曾对焦作小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进行过“精准点评”。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焦作,素有“中国小麦之都”的称号,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和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粮食单产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在大山大河之间广袤的怀庆牛角川“黑土地”上,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超过66666.67公顷,在河南省“四分天下有其一”,优质麦种种植面积更是占据全国冬麦区1/10强。可以说,国人饭碗里的优质“河南粮”,一直都有源自焦作土地的非凡贡献,一直隐藏着焦作“芯”。

    2022年,修武县东黄村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981.1公斤,再度刷新全国纪录。近10年来,始终保持粮食高产优势的焦作,先后创造了30多项全国小麦高产纪录。特别是2022年夏粮生产,平均亩产达到523.25公斤的焦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年年高产,今又高产,焦作小麦多年来屡创传奇的背后,是小麦种业“芯片”在焦作一代又一代“农民育种专家”和专业科研团队手中的接力创新,也是焦作农业农村部门立足“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奉献担当。

    一粒麦种,从培育到种植,从收割到加工,在焦作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提升之路中,可以完成一次“全链条旅行”。这种“全链条旅行”所依托的,正是焦作数十年来构建的麦种培育科技创新体系。

    位于焦作市温县的河南平安种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经创下温县麦种“卖全国”的奇迹。依托“平安种业星创天地”国家级众创平台,平安种业将乘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单倍体育种、分子育种以及离子束辐射育种技术,为焦作小麦的科技“芯”注入更多创新元素。类似平安种业这样的创新探索,正在焦作近百家小麦育种企业的试验田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麦种传奇”,也书写着焦作的“麦田奇迹”——

    近5年来,全市通过国家审定小麦品种11个、通过省审定小麦品种43个,年产优质小麦种子5亿公斤左右,辐射销售整个黄淮海冬麦区,年推广面积在233万公顷以上。

    不仅如此,焦作还建成高标准农田153533.3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5%,高标准农田占比居全省前列;2023年4266.67公顷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焦作市可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2022年年底,焦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前8年完成国家建设目标,全市耕地质量等级位居全省第二。

    2022年秋,小麦播种时节,记者在修武县农田里,见证了“麦种打擂台”的经典一幕。来自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全国各地的优质麦种,纷纷选择来这里试验种植,不仅激发了种子的更多“潜能”,也为这些优质麦种在全国种植,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焦作经验”。

    多年来奔波在田间地头“深耕农业”的“板凳专家”、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法谊说,全国冬麦区创造很多高产纪录的优质麦种,都曾在焦作的试验田中完美亮相,焦作正在成为各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潜力的“试验场”、各级栽培专家验证新技术效果的“数据库”——这也正是焦作农业农村系统对全国粮食稳定生产的“隐形贡献”。

    2023年4月3日,杨法谊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谈了对“藏粮于技”的独到见解。

    他说,要想高产,种子先行,焦作率先试种“中麦875”“百农418”等小麦新品种,实打实收亩产多次破全国纪录。不仅如此,焦作还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10多家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播种方式上,焦作从实践中总结出多施各类农家肥、普用土壤调理菌、定产测土施底肥等“小麦高产八句话”,还针对一线农户推广“甩手横撒施肥法”“微灌补墒苗齐法”等听得懂、用得上的“好方子”,为焦作小麦的高产贡献了源于垄亩之间的种植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党的二十大精神正在焦作落地生根。市委书记葛巧红表示,焦作有信心、有决心把小麦育种、小麦高产攻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新贡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焦作有“芯”。

    如此之“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农民育种专家”和科研团队扎根麦田的“赤子之心”,来自于焦作农业农村系统执着于科技赋能高产的“科学痴心”,更来自于焦作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推广种业联盟发展模式,努力建成“种业强市”的坚定信心。

    又一年丰收在望,怀川无限精彩在良田。

    精彩焦作,小麦之“芯”让国人饭碗端得更放心!

    记者 冯新瑞

    文章编辑:杨铭 
     
    相关信息:
    翰墨丹青
    红船精神映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1983年复刊至今40年来
    《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
    王在富:小康路上领头雁
    习近平与怀川 
    庞懿文:“小记者”让我愈加自信
    赵一萱: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宋晓龙:精准服务 党媒担当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