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报怀川》 > 正文

2023年专题

王玉泉:研读《山阳城》 圆了文学梦
更新时间:2023-5-4 10:21:27    来源:焦作晚报

 王玉泉。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4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焦作日报》金牌读者王玉泉来到解放区都市花园小区一处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下,与记者一起翻看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追忆小城故事,回味青葱岁月。

1977年参加工作后,因为喜爱文学创作,王玉泉边工作边学习,参加了专科、本科教育,修完了研究生课程。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与这张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认真研读《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版上的文学作品,学写作,交朋友,经风雨,受磨炼,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文风,提升了文学创作能力。在王玉泉看来,《焦作日报》是文学青年的精神家园。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报》刊发了王玉泉的散文诗《晨读的少女》,这篇处女作为他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从此几十年如一日,他辛勤笔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新乡、焦作等地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如愿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县城到市区,工作岗位的变化丝毫不影响他对《焦作日报》的喜爱。他说,这份报纸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感谢焦作日报社的编辑老师帮他圆了文学梦。

幸福不仅在于实现追求的目标,更在于追梦的旅程。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梦爆棚的时代。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报刊上的文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记得,为了拜师学艺,三四个年轻人,一人一辆自行车,从博爱骑行到市区,十几公里乐此不疲;为参加热风文学社的活动,几个人搭乘一辆面包车,一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车灯一照,宛如电影《今夜有暴风雪》的场景。

王玉泉写文章,用心用情,写到动情处,也会唏嘘不已、伤感流泪。为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他曾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晚上打来饭菜放在桌上,等想起来吃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多篇文稿被录入知网数据库。

1996年,省委组织部推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典型事迹,安排王玉泉牵头采访。历经几天几夜深入采访,他夙夜难眠,挑灯夜战,用汗水、泪水凝成《太行公仆——记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一文。妻子在帮他抄写时,也被感动流下热泪。最终,这篇通讯在省委组织部部刊发表,为新华社记者组团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素材。他说,通过采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王玉泉亦是如此。写作初期,他订阅许多文学报刊,研究作品立意构思、语言表达。遇到触动心灵、引发共情的作品,他爱不释手,反复揣摩,剪贴成册,学以致用。他惜墨如金,时常将文稿录音,一遍一遍听,一次一次改,绝不多用一个词、一个字。每一篇文稿都是他文学创作成长的阶梯,也是对家国情怀升华的一种激励。

多年来,王玉泉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他看来,《焦作日报》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焦作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他希望《焦作日报》四十不惑,扬帆远航,服务大众,再创辉煌!

记者 王 冰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王玉泉:研读《山阳城》 圆了文学梦
    2023-5-4 10:21:27    来源:焦作晚报

     王玉泉。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4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焦作日报》金牌读者王玉泉来到解放区都市花园小区一处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下,与记者一起翻看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追忆小城故事,回味青葱岁月。

    1977年参加工作后,因为喜爱文学创作,王玉泉边工作边学习,参加了专科、本科教育,修完了研究生课程。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与这张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认真研读《焦作日报》副刊《山阳城》版上的文学作品,学写作,交朋友,经风雨,受磨炼,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文风,提升了文学创作能力。在王玉泉看来,《焦作日报》是文学青年的精神家园。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报》刊发了王玉泉的散文诗《晨读的少女》,这篇处女作为他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从此几十年如一日,他辛勤笔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新乡、焦作等地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如愿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县城到市区,工作岗位的变化丝毫不影响他对《焦作日报》的喜爱。他说,这份报纸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感谢焦作日报社的编辑老师帮他圆了文学梦。

    幸福不仅在于实现追求的目标,更在于追梦的旅程。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梦爆棚的时代。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报刊上的文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记得,为了拜师学艺,三四个年轻人,一人一辆自行车,从博爱骑行到市区,十几公里乐此不疲;为参加热风文学社的活动,几个人搭乘一辆面包车,一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车灯一照,宛如电影《今夜有暴风雪》的场景。

    王玉泉写文章,用心用情,写到动情处,也会唏嘘不已、伤感流泪。为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他曾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晚上打来饭菜放在桌上,等想起来吃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多篇文稿被录入知网数据库。

    1996年,省委组织部推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典型事迹,安排王玉泉牵头采访。历经几天几夜深入采访,他夙夜难眠,挑灯夜战,用汗水、泪水凝成《太行公仆——记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一文。妻子在帮他抄写时,也被感动流下热泪。最终,这篇通讯在省委组织部部刊发表,为新华社记者组团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素材。他说,通过采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王玉泉亦是如此。写作初期,他订阅许多文学报刊,研究作品立意构思、语言表达。遇到触动心灵、引发共情的作品,他爱不释手,反复揣摩,剪贴成册,学以致用。他惜墨如金,时常将文稿录音,一遍一遍听,一次一次改,绝不多用一个词、一个字。每一篇文稿都是他文学创作成长的阶梯,也是对家国情怀升华的一种激励。

    多年来,王玉泉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他看来,《焦作日报》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焦作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他希望《焦作日报》四十不惑,扬帆远航,服务大众,再创辉煌!

    记者 王 冰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