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一起学习 > 正文

2023年专题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更新时间:2024/5/15 10:32:07    来源:新华社

天天学习一蔬一饭,人间至味。

诱人的肉片、美味的鱼虾、鲜美的菌菇、翠绿的蔬菜、丰盛的水果……餐桌上丰富的“海陆空”美食,映射着美好生活。

咫尺餐桌,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牵挂。

他常常提及一个观念——“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追溯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

“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1989年7月,习近平在寿宁县山村。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习近平到任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后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

没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彼时的闽东,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

深入调研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张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习近平关于“大粮食观”的所思所想。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这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吃得饱”的问题,也是为了满足国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

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

习近平在《福宁府志》中了解到霞浦三都澳海域有一片官井洋盛产大黄鱼,便推动大黄鱼科研攻关,破解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开启了宁德全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

今天,闽东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产品之一。全国超八成大黄鱼产自宁德。

耕地给不了的,森林也可以给。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在福建,人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养蜂、育禽、种植中药材、栽培食用菌,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30多年前,习近平用“大粮食观”阐释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东北林海到黄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种植、养殖基地,考察“大食物”,关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

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

在江西于都县看大棚蔬菜,他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森林到海洋,“大食物”的广度不断拓展;从农作物到微生物,“大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小小餐桌,悄然发生变化。主粮不“主”、副食不“副”,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正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食物80%是主粮,一碗米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甚至酱油拌饭就是一顿。现在日常吃一小碗饭、几个菜,已是寻常事。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2024/5/15 10:32:07    来源:新华社

天天学习一蔬一饭,人间至味。

诱人的肉片、美味的鱼虾、鲜美的菌菇、翠绿的蔬菜、丰盛的水果……餐桌上丰富的“海陆空”美食,映射着美好生活。

咫尺餐桌,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牵挂。

他常常提及一个观念——“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追溯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

“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1989年7月,习近平在寿宁县山村。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习近平到任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后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

没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彼时的闽东,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

深入调研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张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习近平关于“大粮食观”的所思所想。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这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吃得饱”的问题,也是为了满足国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

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

习近平在《福宁府志》中了解到霞浦三都澳海域有一片官井洋盛产大黄鱼,便推动大黄鱼科研攻关,破解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开启了宁德全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

今天,闽东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产品之一。全国超八成大黄鱼产自宁德。

耕地给不了的,森林也可以给。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在福建,人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养蜂、育禽、种植中药材、栽培食用菌,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30多年前,习近平用“大粮食观”阐释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东北林海到黄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种植、养殖基地,考察“大食物”,关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

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

在江西于都县看大棚蔬菜,他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森林到海洋,“大食物”的广度不断拓展;从农作物到微生物,“大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小小餐桌,悄然发生变化。主粮不“主”、副食不“副”,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正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食物80%是主粮,一碗米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甚至酱油拌饭就是一顿。现在日常吃一小碗饭、几个菜,已是寻常事。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