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5年专题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2025年专题

    新春走基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更新时间:2025/2/10 16:04:19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合肥2月9日电 题: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新华社记者戴威、何曦悦、胡锐

      农历正月十二,清晨六点。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

      安徽阜阳这座劳务输出大市,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数不清的旅客,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出发远行。

      这一天,记者来到阜阳西站,与行色匆匆的旅客、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起,感受春运中悄然发生的三种变化。

      ——客流流向越发多元。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准备前往合肥务工的孙祥带着行李赶到了车站。

      “前几年,我们同乡大多在浙江、江苏务工。这两年,省内也有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孙祥说,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会工作,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挣点钱”。

      穆书雯是当日车站值班站长。今年是她在工作岗位上经历的第15个春运。对阜阳这个人口大市的春运变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阳春运客流经历了从最初向珠三角流动,到长三角、杭甬地区的多点开花,再到近年来省内客流占比提升的变化。”穆书雯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运”和春节旅行同样让客流流向发生改变。穆书雯说,以往人们的单向过年如今变成了双向奔赴,春运途中,有在外务工的人们回乡探亲,也有不少人“反向过节”,选择去大城市和在那里工作的孩子过年。

      ——设施、服务越发完善。

      2019年,高铁阜阳西站启用,阜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曾几何时,春运最高峰时,阜阳站站前广场上有超过一万名等待进站的旅客。为了让旅客们不在寒风中等候,站前广场搭建了不同颜色的临时候车大棚,分别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

      “那时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里找个落脚地都难。大包小包挤在一起,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交谈声,乱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忆道。

      如今,刷证进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4年,阜阳站的“候车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铁路服务也在持续升级。

      “以前坐火车回家,车厢里空气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不仅速度快,可调节座椅舒适多了。” 旅客赵女士说。

      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车厢,从拥挤的候车室到宽敞的候车大厅……种种细节的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有铁路人的不懈付出。

      “过去坐火车,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怕卫生间环境差。”车站工作人员刘娟说,现在他们白天进行动态保洁,每晚还会开展深度清洁,不仅要保证卫生间干净整洁,连座椅都要仔细刷洗。

      ——旅客行囊越发轻便。

      在穆书雯看来,如果把春运变迁看作一部时代纪录片,旅客行囊的变化便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像。

      “2010年,我刚工作那会儿,春运的列车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仓库,车厢过道里、座位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穆书雯说,那些在外务工的旅客,经常要拖着装满被褥衣物的包裹,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只为找到自己的座位。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叔的蛇皮袋底部开了线,里面的衣物‘哗啦’一下散落一地,他又着急又尴尬,周围的乘客纷纷帮忙,七手八脚地帮他把东西捡起,又重新塞回袋子里。”穆书雯眯起眼睛,仿佛回到了那个场景。

      如今,人们离家的行囊越来越轻。走进候车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轻便时尚的行李箱。

      “现在网购都很方便,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从网上买到。今年,我只从家里带了一些母亲做的腊肉。”在候车大厅,即将前往苏州务工的刘子飞说,“带上它出门,心里踏实,因为有家的味道。”

      尽管行囊变得轻便,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一如从前。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春走基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2025/2/10 16:04:19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合肥2月9日电 题: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新华社记者戴威、何曦悦、胡锐

      农历正月十二,清晨六点。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

      安徽阜阳这座劳务输出大市,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数不清的旅客,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出发远行。

      这一天,记者来到阜阳西站,与行色匆匆的旅客、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起,感受春运中悄然发生的三种变化。

      ——客流流向越发多元。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准备前往合肥务工的孙祥带着行李赶到了车站。

      “前几年,我们同乡大多在浙江、江苏务工。这两年,省内也有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孙祥说,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会工作,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挣点钱”。

      穆书雯是当日车站值班站长。今年是她在工作岗位上经历的第15个春运。对阜阳这个人口大市的春运变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阳春运客流经历了从最初向珠三角流动,到长三角、杭甬地区的多点开花,再到近年来省内客流占比提升的变化。”穆书雯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运”和春节旅行同样让客流流向发生改变。穆书雯说,以往人们的单向过年如今变成了双向奔赴,春运途中,有在外务工的人们回乡探亲,也有不少人“反向过节”,选择去大城市和在那里工作的孩子过年。

      ——设施、服务越发完善。

      2019年,高铁阜阳西站启用,阜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曾几何时,春运最高峰时,阜阳站站前广场上有超过一万名等待进站的旅客。为了让旅客们不在寒风中等候,站前广场搭建了不同颜色的临时候车大棚,分别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

      “那时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里找个落脚地都难。大包小包挤在一起,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交谈声,乱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忆道。

      如今,刷证进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4年,阜阳站的“候车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铁路服务也在持续升级。

      “以前坐火车回家,车厢里空气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不仅速度快,可调节座椅舒适多了。” 旅客赵女士说。

      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车厢,从拥挤的候车室到宽敞的候车大厅……种种细节的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有铁路人的不懈付出。

      “过去坐火车,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怕卫生间环境差。”车站工作人员刘娟说,现在他们白天进行动态保洁,每晚还会开展深度清洁,不仅要保证卫生间干净整洁,连座椅都要仔细刷洗。

      ——旅客行囊越发轻便。

      在穆书雯看来,如果把春运变迁看作一部时代纪录片,旅客行囊的变化便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像。

      “2010年,我刚工作那会儿,春运的列车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仓库,车厢过道里、座位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穆书雯说,那些在外务工的旅客,经常要拖着装满被褥衣物的包裹,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只为找到自己的座位。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叔的蛇皮袋底部开了线,里面的衣物‘哗啦’一下散落一地,他又着急又尴尬,周围的乘客纷纷帮忙,七手八脚地帮他把东西捡起,又重新塞回袋子里。”穆书雯眯起眼睛,仿佛回到了那个场景。

      如今,人们离家的行囊越来越轻。走进候车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轻便时尚的行李箱。

      “现在网购都很方便,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从网上买到。今年,我只从家里带了一些母亲做的腊肉。”在候车大厅,即将前往苏州务工的刘子飞说,“带上它出门,心里踏实,因为有家的味道。”

      尽管行囊变得轻便,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一如从前。

    文章编辑:杨铭 
     
    相关信息:
    百场文艺演出精彩不断
    元宵节我市将推出民俗文化系列活动
    亚冬会开幕式暖场展演举行“黄河飞龙”精彩亮相
    大风“闹”元宵 请注意防范
    贴心服务助复产
    非遗民俗闹新春
    拳脚生风好功夫
    焦煤集团以暖心关爱传递“企业温度”
    “春风”送岗暖人心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