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专题新闻列表 > 身边的榜样 > 典型人物 > 正文
 
     

    专题新闻列表

    杨应芬:“铁脚板”蹚出乡村振兴路
    更新时间:2025/6/6 16:51:23    来源:焦作文明网

      在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的村口,“应芬人大代表工作室”的牌子与屠王大骨头饭店隔街相望。作为连任13年的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图王村党支部书记杨应芬以“周周有约、事事有应”的坚守,将工作室变成群众家门口的“民意中转站”。19年慈善路、13年履职情,她用“铁脚板”走遍千家门,以“硬肩膀”扛起万家忧,让昔日空心村蜕变为文旅村。

      小工作室的民生大文章

      “工作室设在村口人流量大的地方,就是要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杨应芬介绍,每周二,11名市、县人大代表轮值在此“坐诊”,登记本上已记满60余件办结事项——小到婆媳矛盾调解,大到农田水利改造,件件有回声。

      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下沁河河道的“重生”。这条承载着周边三个村农田灌溉的主渠道因年久淤堵,导致图王村竹园、农田干旱开裂。接到群众反映后,杨应芬带着驻室代表协调水利、电力、公安等6个部门,一个月内筹集14万元资金,完成258米河道清淤疏浚。当河水重新流入竹园时,种竹大户王大爷蹲在田埂上直抹泪:“10年了,这竹子总算能‘喝’上水了!”

      “代表就是一面旗帜。”杨应芬不仅这么说,更带头干实事。她与县人大代表杨秋应筹资修路29条,带领村民捐款打井解决饮水难题;连续三年举办“丰收节”“重阳节”等活动,组织8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有事找应芬”,早已成为村民刻在心底的信任。

      从空心村到文旅村的蝶变

      漫步图王村,青竹掩映的街巷间,三线入地的规整管网、预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与3000米新铺供水管道,勾勒出现代乡村的基底。“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路灯亮了、巷道平了,连吃水都跟城里一样方便。”村民李大姐感慨道。这些变化源于杨应芬提出的“生态美村、租赁富村、文旅强村”发展思路。

      面对空心村困境,她带领党员代表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拆除老旧危房和废弃养殖场300余间,重新规划宅基地解决50余户住房难题。依托400余亩竹林资源,她牵头与竹编合作社合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深挖传统屠宰技艺,将屠王大骨头制成罐头拓宽销路。整合土地资源建设商业门面,增加集体收入。2024年打造的村级多媒体教室,更成为暑期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

      十九年慈善路映照代表初心

      “开饭喽……”每天11时30分,图王村“慈爱堂”的铜铃准时响起,5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排队领取免费午餐。这家由杨应芬投资30万元创办的公益食堂,每天为周边13个村的5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两餐(中餐与晚餐)。二楼“儿童之家”里,她资助的40多名困境儿童陆续完成学业,10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在这里学习生活,其中3人已考入大学。

      “屠王大骨头饭店开了28年,以饭店的收入为依托,支撑了慈善事业,赚的钱大半花在了‘一老一小’身上。”她说,去年暑期,在村委会打造多媒体教室内,解决了农村家庭孩子“看护难”“作业难”的问题。“一老一小一青壮,哪个都不能落下。”

      十三载履职路,从解决一餐热饭到守护留守儿童,从点亮万家灯火到铺就幸福通途,杨应芬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以“硬肩膀”扛起担当。正如她在代表日记中写下的:“信念如灯,照亮前行的路。群众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履职答卷。”

    (记者 杜玲)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杨应芬:“铁脚板”蹚出乡村振兴路
    2025/6/6 16:51:23    来源:焦作文明网

      在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的村口,“应芬人大代表工作室”的牌子与屠王大骨头饭店隔街相望。作为连任13年的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图王村党支部书记杨应芬以“周周有约、事事有应”的坚守,将工作室变成群众家门口的“民意中转站”。19年慈善路、13年履职情,她用“铁脚板”走遍千家门,以“硬肩膀”扛起万家忧,让昔日空心村蜕变为文旅村。

      小工作室的民生大文章

      “工作室设在村口人流量大的地方,就是要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杨应芬介绍,每周二,11名市、县人大代表轮值在此“坐诊”,登记本上已记满60余件办结事项——小到婆媳矛盾调解,大到农田水利改造,件件有回声。

      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下沁河河道的“重生”。这条承载着周边三个村农田灌溉的主渠道因年久淤堵,导致图王村竹园、农田干旱开裂。接到群众反映后,杨应芬带着驻室代表协调水利、电力、公安等6个部门,一个月内筹集14万元资金,完成258米河道清淤疏浚。当河水重新流入竹园时,种竹大户王大爷蹲在田埂上直抹泪:“10年了,这竹子总算能‘喝’上水了!”

      “代表就是一面旗帜。”杨应芬不仅这么说,更带头干实事。她与县人大代表杨秋应筹资修路29条,带领村民捐款打井解决饮水难题;连续三年举办“丰收节”“重阳节”等活动,组织8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有事找应芬”,早已成为村民刻在心底的信任。

      从空心村到文旅村的蝶变

      漫步图王村,青竹掩映的街巷间,三线入地的规整管网、预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与3000米新铺供水管道,勾勒出现代乡村的基底。“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路灯亮了、巷道平了,连吃水都跟城里一样方便。”村民李大姐感慨道。这些变化源于杨应芬提出的“生态美村、租赁富村、文旅强村”发展思路。

      面对空心村困境,她带领党员代表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拆除老旧危房和废弃养殖场300余间,重新规划宅基地解决50余户住房难题。依托400余亩竹林资源,她牵头与竹编合作社合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深挖传统屠宰技艺,将屠王大骨头制成罐头拓宽销路。整合土地资源建设商业门面,增加集体收入。2024年打造的村级多媒体教室,更成为暑期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

      十九年慈善路映照代表初心

      “开饭喽……”每天11时30分,图王村“慈爱堂”的铜铃准时响起,5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排队领取免费午餐。这家由杨应芬投资30万元创办的公益食堂,每天为周边13个村的5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两餐(中餐与晚餐)。二楼“儿童之家”里,她资助的40多名困境儿童陆续完成学业,10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在这里学习生活,其中3人已考入大学。

      “屠王大骨头饭店开了28年,以饭店的收入为依托,支撑了慈善事业,赚的钱大半花在了‘一老一小’身上。”她说,去年暑期,在村委会打造多媒体教室内,解决了农村家庭孩子“看护难”“作业难”的问题。“一老一小一青壮,哪个都不能落下。”

      十三载履职路,从解决一餐热饭到守护留守儿童,从点亮万家灯火到铺就幸福通途,杨应芬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以“硬肩膀”扛起担当。正如她在代表日记中写下的:“信念如灯,照亮前行的路。群众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履职答卷。”

    (记者 杜玲)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