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济频道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频道

福建建阳:特色产业旺 山乡奔富忙
更新时间:2024-4-23 10:56:55    来源:新华社

  暮春时节,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扁溪村一处草莓大棚,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掩映在绿叶之间,散发出果香。采摘、分拣、称重、装车……每到傍晚,扁溪村村民陈玉兰的草莓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不久后,这些草莓将陆续出现在附近乡镇的农贸市场上。

  “草莓成熟以来,每逢周末,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来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陈玉兰告诉记者,草莓生长周期较短,产量高、见效快。“通常种植2个月后就可以结果,亩产超过3000斤,去年种了7亩草莓,收入将近15万元。”

  陈玉兰所在的扁溪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草莓,目前草莓种植面积600多亩。村支书潘鸿介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少村民积极发展“草莓种植+旅游采摘”联动经营,“钱袋子”越来越鼓。“全村100多户村民种植草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7万元。”

  距离扁溪村不远处,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村民廖成义的建盏作坊内,工人们正在为盏坯上釉。这些上完釉的盏坯在变成建盏成品之前,还要经过晾釉、装窑、焙烧等多道工序。廖成义说,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最近几年,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建盏的名气越来越大,销售版图也从原先传统的南方市场拓展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

  后井村是宋代建盏主要生产地,相传历史上曾有“百窑百井”的盛况。两宋时期,“斗茶”风靡,使得建盏名重一时,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然而,宋末元初后,由于饮茶风俗的变迁,盛极一时的建盏烧制技艺一度失传。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和陶艺工匠的努力下,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重焕生机。

  如今,失而复得的建盏烧制技艺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通过发展建盏产业,户均年增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里。”后井村村支书钟伟民介绍,后井村目前常住人口600多人,其中从事建盏相关产业的超过500人。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也让返乡的村民心中更有底气。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红糖村”,古法榨糖技艺传承百年。种植甘蔗、成立合作社、开办加工厂……2015年底,看好红糖产业发展前景的祝中村“90后”村民杨武祯从外地返乡创业。他说:“除了传统的红糖制品,我们还推出了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红糖牛轧糖等产品,去年销售收入超过40万元。”

  这是建阳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建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利诚说,今后当地将继续加强引导,鼓励更多乡村因地制宜发展草莓、建盏、红糖、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文章编辑:李灿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福建建阳:特色产业旺 山乡奔富忙
2024-4-23 10:56:55    来源:新华社

  暮春时节,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扁溪村一处草莓大棚,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掩映在绿叶之间,散发出果香。采摘、分拣、称重、装车……每到傍晚,扁溪村村民陈玉兰的草莓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不久后,这些草莓将陆续出现在附近乡镇的农贸市场上。

  “草莓成熟以来,每逢周末,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来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陈玉兰告诉记者,草莓生长周期较短,产量高、见效快。“通常种植2个月后就可以结果,亩产超过3000斤,去年种了7亩草莓,收入将近15万元。”

  陈玉兰所在的扁溪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草莓,目前草莓种植面积600多亩。村支书潘鸿介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少村民积极发展“草莓种植+旅游采摘”联动经营,“钱袋子”越来越鼓。“全村100多户村民种植草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7万元。”

  距离扁溪村不远处,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村民廖成义的建盏作坊内,工人们正在为盏坯上釉。这些上完釉的盏坯在变成建盏成品之前,还要经过晾釉、装窑、焙烧等多道工序。廖成义说,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最近几年,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建盏的名气越来越大,销售版图也从原先传统的南方市场拓展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

  后井村是宋代建盏主要生产地,相传历史上曾有“百窑百井”的盛况。两宋时期,“斗茶”风靡,使得建盏名重一时,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然而,宋末元初后,由于饮茶风俗的变迁,盛极一时的建盏烧制技艺一度失传。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和陶艺工匠的努力下,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重焕生机。

  如今,失而复得的建盏烧制技艺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通过发展建盏产业,户均年增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里。”后井村村支书钟伟民介绍,后井村目前常住人口600多人,其中从事建盏相关产业的超过500人。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也让返乡的村民心中更有底气。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红糖村”,古法榨糖技艺传承百年。种植甘蔗、成立合作社、开办加工厂……2015年底,看好红糖产业发展前景的祝中村“90后”村民杨武祯从外地返乡创业。他说:“除了传统的红糖制品,我们还推出了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红糖牛轧糖等产品,去年销售收入超过40万元。”

  这是建阳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建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利诚说,今后当地将继续加强引导,鼓励更多乡村因地制宜发展草莓、建盏、红糖、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